上好一堂體育課
根據小學生的生理特點,在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骨骼富有彈性易變形
必須注意學生坐、立、行的正確姿勢,以免發生畸形。
低、中年級走與跑的訓練要注意腳尖不向外撇,防止八字腳。
如投擲、乒乓球、單腳跳等非對稱練習后,應注意增加另一側肢體的練習,注意身體的全面發展、對稱發展。
由于在教室學習時間長,低頭、彎腰、含胸,在體育課中要多作一些伸展、擴胸、體后屈、遠視等活動性體操。
小學生的骨骼未骨化,低、中年級應避免從事負荷量大的力量訓練。(如耐久跑要控制距離和速度。)
骨盆是人體骨骼中骨化最遲的部位,在教學中要避免在硬地上做大量的踏跳或高跳下動作。
低年級學生肩關節活動范圍大,但牢固性差,在練習中要避免單手牽拉時突然用力和被動用力,防止脫臼。
練習投壘球時要注意動作正確,肘應高于耳,以免尺骨上端的鷹咀猛烈頂撞肱骨的鷹咀窩,發生骨折、骨裂等。
小學生肌肉中水分較多,蛋白質、有機物較少、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較差,易疲勞,小群肌發育較晚,所以兒童動作不夠準確,協調性差,在教學中宜采用分解練習,重復練習,注意發展小群肌肉,可以提高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控制力,力量練習宜采用負荷較輕,而動作較快的練習,并同發展柔韌性相給合。
呼吸表淺、頻率快
12—13歲少年每分鐘呼吸頻率在19—20次,最大吸氧量也較低,所以肌肉活動時血液中乳酸含量的增加也多,這是不能長時間保持大強度肌肉活動的原因之一。
低年級學生要教會正確的呼吸方法,養成良好的呼吸習慣。在劇烈運動時要用口、鼻同時呼吸,呼吸方法有胸式、腹式,做動作時擴胸、伸展時吸氣。
小學生不宜憋氣練習,特別是長時間憋氣,所以不宜過早進行無氧耐力練習。
心血管發育較差,心率在教學中一定要合理安排好負荷量,一般來說運動量不宜過大,訓練時間不宜過長,憋氣性、靜力性練習不宜過多,低、中年級更要注意。如:過度疲勞,小學生不宜空腹訓練,回引起低血糖,練習時要做好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
四、要重視課前的準備工作
課的構思
課的內容安排
指基本部分教材安排順序,應先安排新教材和比較復雜的教材,興奮性的教材應安排在課的后半部分,碰到發展身體素質的教材,要把發展速度和靈敏性的安排在前,發展力量,耐力的安排在后,運動量小的安排在前,運動量大的安排在后,準備部分的內容要為基本部分內容服務。(一般性和專項性準備活動)結束部分的內容也要為基本部分服務。
課的組織與教法
體育課的組織是指體育教師指導體育教學、根據課的特點、任務和實際情況,對學生、場地、器材進行合理安排時所采取的措施。
教師組織的如何,是直接反映教師的組織能力和教學藝術水平。
體育課的組織內容有:
1課堂常規(課前、中、后)
2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措施(學習教材的隊行、隊列和體操隊形)
3課堂教學組織形式(1教學分組:自然、性別、體能)2分組教學:分組輪換與分組不輪換。3小群體教學:友伴、興趣分組)
4體育課基本技術、技能的教法
體育教學方法――是指在體育教學中完成教學任務的方式、手段和途徑。
語言法:講解、指令和口令、口頭評價
直觀法:示范法、教具與模型、定向直觀標志
練習法:完整法、分解法、條件練習法、重復練習法、變換練習法、循環練習法。
游戲法和比賽法。
預防與糾正錯誤法。
5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說服法
榜樣法
評比法
表揚與批評法:注意個年級教法方法的特點,教師要靈活運用、因勢利導
場地器材
1劃線直、整潔、明亮
2準備好需要的器材
3布置場地器材要合理
課的形式與結構
1綜合課是小學體育課的基本形式。
新舊教材搭配要合理。
要注意舊教材的難易程度及學生特點。
采取有效的組織措施和教法手段。
教師要側重新教材的講授、兼顧舊教材的復習。
科學安排場地器材。
2課的結構
體育課的結構是指一堂課的教材內容安排和教學組織,教法步驟的合理順序,以及各個環節的時間分配。體育課一般分為準備、基本、結束三個部分,由于小學低年級組織需要較多的時間,因此把準備部分分為開始部分和準備部分,各部分都有各自的內容、任務、組織教法及要求。
(六)課的生理負荷、心理負荷
體育課的運動負荷包括生理負荷和心理負荷。
1生理負荷――是指在一堂體育課中,學生做練習時所承受的生理負荷量,包括負荷量和負荷強度兩個方面。
負荷量――是指在一次課中完成有效練習的總時間、總次數、總重量、總距離。
負荷強度――是指練習是對機體刺激程度,用力大小、機體緊張程度。適宜心率:60歲以下健康人、180-年齡=適宜心率
2心理負荷:包括注意、情緒、意志。(以五分度評定負荷大小)
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講解生動形象
講解主要講動作的名稱、方法、過程、要領、要求、總結、評價。
*講解目要的明確
*講解注意科學性
*講解要簡明扼要
*講解語言通俗易懂
*指令和口令要最簡明的語言和命令來表達
舉例說明
示范動作嫻熟、正確優美
*示范要有目的性
*示范正確
*示范要選擇好方位
*示范與講解結合
教學手段多樣性、趣味性
*舉例
觀察學生情況,采取相應措施
1 舉例
2 調節運動量的方法
加減練習次數
改變練習內容和動作的某些基本要素
改變練習條件
改變練習方法
運用組織措施調節運動量(如講解、提問等)
3教師應變能力要強,注意合理靈活處理突發事件。
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