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量
2004年12月的某一天,在學校的操場上我正在給一年四班上體育課。課的開始部分和往常一樣是按部就班做準備活動,在這之后我給男同學布置了一個“遛猴”的游戲,這是一個集體游戲,游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對足球的控制能力和培養集體合作精神。男孩子們都愛足球,所以大家玩的挺開心,可就在這個時候,我發現了一個與集體不和諧的音符,有兩個學生趁老師在組織女生活動的空擋,悄悄拿走一個足球跑到一邊單獨玩了起來。我快步走到他倆跟前嚴肅地問:“怎么不和大家一起活動哪?”問的時候我的目光很嚴厲,其中一個馬上跑回了隊伍,剩下的這個小伙子用眼睛翻愣我一下子,“玩那,匝地!”他對著我說。我平時與學生相處的很好,學生犯一些毛病我都會耐心教導他們,自己很少不生氣的。但這次我被他他那挑戰式的眼神和不屑教師的語氣殺傷了,我因生氣心跳有些加快但還是盡量克制著自己,用更為嚴厲的命令式的語氣大聲地呵斥道:“你必須和大家一起活動,馬上回去。”然后用一種威嚴的不容他反駁的目光逼視著他。顯然老師的呵斥和威嚴收到了效果,他的目光開始收斂,頭也低了下來,我心想:“小子,認輸了吧!跟老師較量你還嫩著哪!”我正得意的當口意外發生了,他突然向我轉過臉,硬生生地蹦出兩個字:“不地!”,然后轉身就走。我一時尷尬了,不知道說什么,楞住了。其他的學生一面看著已漸走漸遠的他一面又看看老師,好象在問:這場較量誰贏了!事后,我心情有些郁悶,琢磨著這么回事呢?其實這個性格有點特別的孩子我早就發現了,只是他以前在體育課中顯露的不嚴重,如果自己發現問題后能及時地從關心的角度去了解他關愛他,那么,我與他之間的師生感情可能已經梳理好了,就不會發生這件事了。另外,我在面對他以不當的方式挑戰教師的權威或是尊嚴的時候,自己不能夠心平氣和地處理,采取了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處理方式,這反映出自己心胸還很窄,師道尊嚴的架子還沒放下來。我反問自己:為教師者沒有容各色學生之雅量,何以為師?
于是我開始通過多接觸他來了解這個孩子,當他要求參加運動隊訓練時,我答應接收他,從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愉悅的心情。于是,我便請他坐下跟他攀談起來,從家庭談到學習談到他的習慣,但我始終沒有提及那件讓彼此都不愉快的事情。當我發現他紅著臉不好意思地說:“老師,我脾氣不好隨我媽,今后我一定改”。孩子歉意的話語讓我感動,讓我感受著為人師者的快樂。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的責任,也許就是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或是拍拍孩子肩頭的一個信任的動作,而改變了孩子對生活和學習的態度。
案例分析:
本案例為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教師與學生應該是什么樣的關系?在以往的課堂上,教師是絕對的權威,這種權威不僅反映在知識上,還反映在課堂的管理上,而學生只能接受和服從。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師道尊嚴”。新課程改革為我們明確了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參與者、討論者,要構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
本案例為我們提出的另一問題是:教師如何把握“愛”與“嚴”的分寸?正如本案例中這個特別的男孩子一樣,開始老師想用“嚴”來管束他,結果失敗了,后來結合“愛”來溫暖他,結果成功了。對待不同的學生“愛”與“嚴”的分寸應該不同,一般的同學“愛”與“嚴”應該各占一半,對于如本案例中的這樣的個別生,則應該“愛”的比例大于“嚴”的比例,因為愛更容易打破學生心靈的堅冰。
教育是一門藝術,藝術的把握需要懂得藝術的人,愿我們的教師都能成為教育藝術的提倡者和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