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扭蟲的舞蹈(精選2篇)
扭扭蟲的舞蹈 篇1
目標
1.能參加活動,初步產生親近老師、接納同伴的情緒。
2.能隨著音樂有節奏地扭動身體,體驗身體接觸的快樂。
準備
1.活潑歡快的音樂,如《健康歌》的伴奏音樂。
2.一處較大的場地。
3.毛毛蟲毛絨玩具。
過程
1.扭扭抱抱。
——教師出示毛毛蟲毛絨玩具,表演扭扭蟲扭動的樣子。
——請幼兒觀看教師用肢體動作表演的扭扭蟲。
——請幼兒用肢體動作模仿表現。
——帶領幼兒跟隨音樂有節奏地扭動全身,教師在每一樂句結束處擁抱每個幼兒。
2.爬爬碰碰。
——教師伸出食指、中指,隨音樂節奏“爬”到幼兒身上,如“爬”到幼兒的背上、肚子上、屁股上等。
——在音樂聲中,引導幼兒邊念“扭扭碰呀,扭扭碰呀,扭扭屁股碰一碰”,邊互相碰一碰,體驗身體接觸的快樂。
——音樂一停,每個幼兒擺出一個動作造型。教師可以適時地給幼兒拍下照片,作為入園留念。
建議
1.在活動中,幼兒能自然地接受老師的擁抱、同伴的碰觸,這十分有利于幼兒產生親近老師、接納同伴的情緒。
2.應關注那些不愿意參與的幼兒,如幼兒實在不愿加入,亦不必勉強,可讓其自由旁觀。
3.若沒有現成的毛毛蟲毛絨玩具,可用自制的毛毛蟲指偶代替。
扭扭蟲的舞蹈 篇2
細節描述:《扭扭蟲的舞蹈》是主題活動《幼兒園真好》的一節音樂活動課。目標是讓幼兒能參加活動,初步產生親近老師,接納同伴的情緒,能隨著音樂有節奏地扭動身體,體驗身體接觸的快樂。所以我將本節課的重點定位于讓幼兒在音樂中體驗與老師、同伴接觸的快樂,對節奏不是特別強調。
在之前的兩周適應期,我帶領孩子們學習了許多手指游戲,其中就有一個叫“手指毛毛蟲”。就是用手指模仿毛毛蟲爬行的動作,同時不斷變化手指的數量。在游戲的過程中,孩子們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所以大部分幼兒已經會玩此手指游戲。因此,在活動的開始部分我就用“手指毛毛蟲”游戲來進行第一個環節的導入,緊接著出示毛毛蟲玩具并告訴孩子今天毛毛蟲要來和我們班的小朋友跳舞了。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勾起了,樂于參與進來。
接著第二個環節,學毛毛蟲跳舞。我首先擺弄毛毛蟲讓孩子們學學它扭動的樣子。接著再示范肢體動作表現扭扭蟲的樣子,然后讓幼兒來模仿。孩子們很開心,大部分的孩子能主動地扭起身子來。之后,播放音樂請幼兒看毛毛蟲跳舞,注意在每句結尾處,將毛毛蟲靠近幼兒讓幼兒親一親、抱一抱。
第三環節,毛毛蟲們來跳舞。師隨著音樂的節奏帶孩子們一起扭動身體學毛毛蟲舞蹈,在每次句末就蹲下抱一抱、親一親幼兒。由于,幼兒很喜歡老師抱抱自己所有我重復了2遍。然后,請個別大方、自信的幼兒來與老師一起在句末抱抱其他小朋友。最后,當幼兒基本熟知舞蹈后,請幼兒在句末相互擁抱,感受同伴間的親密,感受同伴間的愛。
評價分析:但由于孩子們剛接觸教學活動,教學常規還沒形成所以在活動中有幼兒不聽老師指揮,隨意走動或離開位子,影響教學的效果。此外,我應該利用幼兒感興趣的毛毛蟲,使孩子們安靜下來。另外,在對個別幼兒的關注度還不夠,對一些內向的幼兒要加強引導,對其多鼓勵。在細節地處理上要更完善些,如:可以提醒幼兒在自己位子前跳舞,跳舞時注意不要撞到其他小朋友。這樣提醒下,幼兒可能跳起舞來就不會擠成一堆了。
所思所悟:動物的是人類的好朋友,小小的毛毛蟲是孩子感興趣的動物,尤其是毛毛蟲一扭一扭的可愛動作激發了孩子的好奇心。游戲“我變我變我變變變”,就將孩子變成一條條可愛的毛毛蟲,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天性是好動的,就如毛毛蟲一樣,在活動中幼兒學習毛毛蟲吃東西長大,就如自己吃東西長大,符合孩子的生活經驗,所以這兩者的形象也是相得益彰的。在音樂的感染下我們的身體會自然地隨著旋律起伏、擺動,孩子們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自由地扭動、富有個性地、創造性地擺出各種造型與老師、同伴進行身體的接觸,滿足了情感上的需要,感受到老師的親切自然、同伴的和諧友愛。孩子們在活動中情緒高漲,活動效果非常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