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課堂教學案例與反思
一、案例背景《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20課,是一首小詩。課文提出了一個問題:要是在大自然中迷了路該怎么辦?這首小詩為我們介紹了幾種天然的“指南針”:太陽、北極星、大樹、積雪。
我設計本課的理念是:這是一篇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課文。學生對大自然充滿著好奇,可是他們對自然世界所知甚少,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更能啟發學生仔細觀察,多多去想。在學習本課時,主要是讓學生會對知識進行不斷的探索,在疑惑中閱讀課文,尋求答案。對課文中的難點“溝渠里積雪哪邊化得快”,通過實驗,在合作與動手中得到答案,充分給他們探索與發現的機會。
二、案例描述
教學片段一:創設情境,自讀自悟
(屏幕上出現四幅圖)
師:有一群小朋友到野外去踏青,可是這幾組小朋友迷了路。怎么辦呢?
生1:我發現第一組小朋友是在森林中。
生2:有一組小朋友是在夜晚迷路。
生3:我們用指南針來找路。
生4:那用地圖吧!
師:要是沒有指南針,只有地圖,那我們怎么知道方位呢?
生無語。
師:我們來仔細地讀讀課文,你一定有辦法幫助他們的。他們多著急。(等每一人都認真讀好書后,讓他們以四人小組形式,選一幅圖為一組小朋友帶路)
教學片段二:以太陽為指南針辨別方向
(以小組為代表,根據迷路小朋友的圖進行指路,臺下學生質疑。)
生(第1小組):這一組小朋友迷路是在白天,有太陽。可以看太陽。
生1:怎樣看?
生(第1小組):中午的時候它指著南邊,地下的樹影正指著北方。就是說太陽在南邊,樹影指北方。
生2:是指在中午時。
生3:為什么太陽在南邊,樹影指北方。
生(第一小組)無語。
生4:因為樹影與太陽是相反的。
師:我們來做一做,用手電筒當太陽,鉛筆就是樹,看一看樹影在哪邊。
生做后,齊答:與太陽方法相反。
教學片段三:溝渠里的積雪哪邊化得快
(生帶領在山中迷路的小朋友回家時)
生(第5小組):我們可以看積雪哪邊化得快,哪邊化得慢。
師:那化得快的是南邊,還是化得慢的是南邊?
生1:化得快的是南邊。
師:真的嗎?
生2:真的,南邊,太陽曬到多。
師:(指圖)這是哪里的積雪?
生2:溝渠。
師:溝渠是怎樣的?
生無語:
師(出示溝渠的圖片)
生3:溝渠是我們平時看到的水溝。
生4:我在田邊看過這樣的水溝。
師:那我們用手勢表示應該是怎樣的?(引導生運用手勢來做溝渠)再來做一做看,哪邊太陽曬到多。
(小組里用手電筒當太陽,用手勢表示溝渠,觀察后討論哪一面的雪化得快)
生:北面化得快。
生:北面曬到多,是北面化得快。
生:南面被擋住了。
師:那你能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溝渠里積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南方還是北方。
生:因為北面積雪曬到多,所以化得快的是北方。
師:說完整,哪里的積雪。
生:因為溝渠里北面積雪曬到多,所以化得快的一面是北方。
師:那你知道如果是屋頂上的積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哪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