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性的活動中體驗生成——《雨后》教學設計(北師版)
1、學生自由讀第一小節。
2、說說你仿佛看見了什么?
(學生的生活情感被激活后,一定會紛紛張開想象的翅膀,爭先恐后地描述想象中的孩子們玩水的快樂情景。)
3、如果你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你會怎么玩呢?
(這樣的設計,把學生帶入那特定的玩水情境,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訴說起自己和小伙伴玩水的種種趣事,感受體驗那快活似神仙的童年生活。)
4、剛才,你們玩得那么開心,說得那么起勁,現在,能用有感情的朗讀來表達出你們的快樂嗎?請你采取自己喜歡的方式,想讀幾遍就幾遍,看誰讀得最快樂。
學生可以輕聲讀,也可大聲讀,可一個人單獨讀,也可以同桌合讀,還可跑下座位找好朋友一起讀,反正方式不拘。最后指名讀,并讓其他同學評議一番,說說理由。
(學生在互相交流中,感受會越來越深刻,情緒會越來越投入,讀得也會越來越好。)
四、通過表演,體驗生成快樂。
1、學生自由讀第二節。
2、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3、這節內容我想讓小朋友來演一演。要想演得好,就一定得把這節內容讀熟,而且還要想一想可以怎么演?下面我們再好好讀幾遍課文,好嗎?
(這樣設計,就把孩子的讀書熱情調動起來,學生會自覺主動地投入到讀書中去。)
4、誰愿意來演一演?
(1)一男一女兩個學生表演。
(2)學生評議:你覺得他們哪兒演得最有趣?
(3)學生在小組內再演一演。
(這樣通過表演就把內化的語言以及生成的情感通過學生自己的有聲語言以及體態語言表達出來。在身臨其境中,讓學生與詩中的人物對話,產生情感體驗的共鳴。)
5、你們能把這種有趣讀出來嗎?可以自由讀,也可以找好朋友比賽讀。教師相機出示插圖,評價:“讀得真不錯,把這圖上的有趣情景都讀出來了。”
6、教師采訪表演的孩子:“你滑了一跤,覺得怎樣?心里怎么想?”
(這一教學步驟的設計目的是,先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調動起來,看看學生有沒有和書中這位小男孩相類似的情感和心理活動。這樣,就為下面理解小哥哥的內心作了必要的鋪墊。)
7、我們再來看看書上的男孩是怎么做的?
8、學生采取多種方式讀第三節。
9、誰愿意來演一演?
10、老師覺得很奇怪,滑了一跤的男孩子,一邊嘴里說著糟糕,糟糕,一邊臉上卻發射出興奮和驕傲,這是為什么呢?
11、學生自由說說。
12、下面我們再來讀這一段,你能在讀時,把語氣讀得更像,表情更逼真嗎?
(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再相機評議:“讀得不錯,我已經看見你臉上有點興奮與驕傲了。”“讀得真棒,越來越像那個男孩了。”老師的不斷鼓勵,會使學生越讀越有勁,越讀越精彩。)
13、回歸整體,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一至第三節內容。
五、學習生字詞
1、出示四張胖乎乎的小手卡片,上面寫有“梢、赤、勁、妹”四個字,問學生:“你認識了幾個?又是怎么記住它們的?”
(這樣放手讓學生自己識記生字,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力。)
2、書寫時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讓學生教學生,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更喚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他們主動識寫生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