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丹頂鶴》評課稿
一、直觀的畫面給人以美的享受。
上課伊始,屏幕展現一幅潔白無瑕、悠閑自在的丹頂鶴畫面,牢牢地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學生一個個走近了丹頂鶴,全神貫注地欣賞起來。“你覺得這是一只什么樣的丹頂鶴呢?“美麗的、漂亮的、可愛的”,就從學生嘴里很自然的說出。學生從直觀的圖片中一下子感受到丹頂鶴的美麗。
尤其在第三節的教學中,沈老師收集了許多不同姿態的丹頂鶴的圖片:“引吭高歌的、展翅飛翔的、翩翩起舞的、撲撲拍翅的、尋找食物的”。 一幅幅美不勝收的丹頂鶴圖片不停地刺激著學生的視覺感官,一個個富有詩意的畫名吸引著學生閃亮的眼睛,帶給孩子美的視覺享受。使學生在后面用“有的……有的……”的說話訓練就有感而發,課文的語言在此時得到深刻內化。
二、感悟詞語講求方法。
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些詞語的理解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在這節課上,沈老師就處理得很巧妙。如對“高雅”一次的理解,結合看圖,了解了丹頂鶴各種姿態,有引吭高歌的,有展翅飛翔的,有翩翩起舞的等等,在這基礎上,老師順勢送了“高雅”這一個詞。再如“三五成群”“無憂無慮”的理解,結合看圖,了解他們的生活,再來理解詞語,水到渠成。
一直以來,我對低年級的語文老師懷有一種特別的敬意,低年級的語文教學特別了不起的,尤其是一直教學中高年再來教低年級,特別適應不過來。今天聽沈老師的課,我就有這種感覺,沈老師可能是從中高年級到低年級的語文教學。
下面就我本人針對這節課提點小小的建議:
1、課文的導入可以再引人入勝。
一堂課的開始是至關重要的。今天沈老師是從圖片引出“丹頂鶴”,再來板書“丹頂鶴”,繼而問學生:“你覺得這是一只什么樣的丹頂鶴?”老師的目的是要學生說出課題中的“美麗”一詞。這個環節設計略微簡單了一些。我覺得這里可以讓學生進行句子的練習。當屏幕上展現潔白無瑕的丹頂鶴畫面時,老師可以這樣引領:“你覺得丹頂鶴怎么樣?”或“看了這幅畫,你想說什么?”讓學生說完整的話,說出自己的贊嘆、驚喜,從而感受丹頂鶴的美麗。
2、一些問題的設計需降低難度。
比如在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丹頂鶴的姿態時,有一個說話練習。沈老師只是口頭要求學生用“有的……有的……”來說話,我認為這里應該在屏幕上把要求、句子打印出來,畢竟是低年級。書中的那句話是“丹頂鶴不論是在地上引亢高歌,還是在天上展翅飛翔,都顯得那么高雅。”我覺得這里也可以用“丹頂鶴不論……, 還……都顯得那么……。”或者是:丹頂鶴有的……,有的……,還有的……,生活得……。這樣的句式來提供說話的空間。
3、引領學生讀悟結合。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寫丹頂鶴的顏色美。丹頂鶴身上的顏色有白有黑,黑白分明,這是一種和諧之美。更美的是它頭上的那一點紅,為了突出這個“紅”的特點,文本中一連用了 “紅寶石”、“鮮紅鮮紅”。在這段的教學,沈老師確實做到讓學生反復朗讀品味,但感覺學生的朗讀顯得有點疲勞。我認為可以分解,也就是在理解詞語,讀好詞語的基礎再讓學生讀完整的句子。“丹頂鶴有一身潔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邊兒卻是黑的,它的頭頂就像嵌著一顆紅寶石,鮮紅鮮紅的,怪不得人們都叫它丹頂鶴。”如“潔白”要讓學生明白是指特別白,再叫學生起來讀這個詞。“鮮紅鮮紅”這是“abab”式的,還可以讓學生說說類似的詞,語文的學習重在積累。“鮮紅鮮紅”說明紅的濃艷,再來讀好這個詞。這樣就降低難度,在讀整個句子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