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真美》教學反思
如果語文第一課時僅僅是讓學生讀讀課文,認認生字,很單調。這不僅會讓課堂變得很“程式化”、沒有“生機與活力”,最終會導致一部分能力強的學生對語文第一課時缺乏應有的興趣,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語文“第一課時”的癥結在哪里?我認為主要是在關注“第一課時”目標的時候,要重視學生的因素。具體表現在“生字教學”和“讀通課文”上。無論怎樣好的課堂引入和教學的整體策劃,一旦進入這兩個教學時段就有可能失去了課堂應有的生機與活力。
著名教育專家周一貫說:“讓每一個孩子讀通課文,這是閱讀的底線,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職業道德。”正所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第一課時的語文課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整體感知課文的關鍵點,是對學生讀寫訓練、提高語文素養的起始點。正確處理好第一課時能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的欲望,能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
語文必須“行走在語文路上”。正如王崧舟老師所說:一堂好的語文課得有“三味”。語文味、人情味和書卷味。但完全強調語文的“三味”為理由忽略學生的興趣也是不行的。學生沒有了興趣,或者興趣不濃,語文學習就會失去活力和情感價值體驗。現在的新課標強調的是三維目標,而上第一課時很難把握好三維目標,特別是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如果說語文第一課時存在著比較呆板的現象,可能主要的原因就是老師沒有沒有處理好以學生為中心。
三、優化 “生字教學”和“讀通課文”的教學
“生字教學”不僅要研究識字教學的方法,最終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生字、生詞,還要把握生字詞教學的時機。依據每個生字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起點”,進行教學策劃。語文第一課時無疑是要把生字的讀音讀準確,提醒和指導難寫的字,掃除學生的學習“障礙”。同時有些特殊的字詞可能要到徹底理解了文本之后才有可能基本理解。
“讀通課文”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學生必須通過反復閱讀,才能深入文本。
在《夕陽真美》這節課教學需要的情況下,我自制了幻燈片輔助教學。用直觀、漂亮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夕陽、刺眼、天空一片深藍、連綿起伏、余暉”等詞語和句子。教學中我試著隨文學字,但是效果一般。特別是對第二自然段中的“披”字有所疏忽。所以學生沒能真正感受到夕陽的美。學習這篇課文應該是一種尋求美的過程和體驗,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享受。我應該因文而宜,讓每一個讀書環節有明確的問題思考,讓每一段文字都有可賞、可品之處。酒香也怕巷子深啊!再美的文本遇到了不會品賞的人都會使其鑒賞價值大打折扣。同時有了對問題的思考才會有興趣,反之,沒有思考的讀書是不會讓學生有興趣的。
四、愿讀樂讀 形式多樣
張田若先生曾說過:“一課書教完后,成敗的第一個標準是學生是否熟讀了課文。”新課改的每一篇課文在學習目標中都有一點,那就是讓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低段的孩子熱情活潑,極易被新鮮的事物所感染。他們有著豐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著強烈的表現欲望。讀的形式可以有領讀、范讀、看圖讀、引讀、表演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