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奇石 課文(精選5篇)
黃山奇石 課文 篇1
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在我國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麗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極了。
就說“仙桃石”吧,它好像從天上飛下來的一個大桃子,落在山頂的石盤上。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兩只胳膊抱著腿,一動不動的蹲在山頭,望著翻滾的云海。這就是有趣的猴子觀海。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遠遠望去,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著手臂指向前方。
每當太陽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幾塊巨石,就變成了一只金光閃閃的雄雞。它伸著脖子,對著天都峰不住地啼叫。不用說,這就是著名的“金雞叫天都”了。
黃山的奇石還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那些叫不出名子的奇形怪狀的巖石,正等你去給他們起名字呢!
[教科版第四冊課文]
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jǐng)區在我國安徽(huī)省南部。那里景色秀麗神奇,尤(yóu)其是那些怪石,有趣(qù)極了。
就說“仙桃石”吧,它好像是從天上飛下來的一個大桃子,落在山頂的石盤上。
在一座陡(dǒu)峭(qiào)的山峰(fēng)上,有一只猴子。它兩只胳(gē)膊(bo)抱著腿,一動不動地蹲(dūn)在山頭,望著翻滾(gǔn)的云海。這就是有趣的“猴子觀海”。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遠遠望去,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著手臂(bì)指向前方。
每當太陽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幾塊巨(jù)石,就變成了一只金光閃閃的雄(xióng)雞。它伸著脖(bó)子,就像對著天都峰不住地啼(tí)叫。不用說,這就是著(zhù)名的“金雞叫天都”了。
黃山的奇石還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獅(shī)子搶球”“仙女彈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狀的巖石,正等你去給它們起名字呢!
說 說說作者在文中寫了幾處黃山石景,哪些是詳寫的,哪些是略寫的。
讀 讀一讀,體會下列兩組句子有什么不同。
就說“仙桃石”吧,它好像是從天上飛下來的一個大桃子,落在山頂的石盤上。
就說“仙桃石”吧,它是山頂石盤上的一塊桃形的石頭。
它兩只胳膊抱著腿,一動不動地蹲在山頭,望著翻滾的云海。這就是有趣的“猴子觀海”。
在面對著云海的山峰上,有一塊大石頭,這就是“猴子觀海”。
認字 景 尤 趣 巨 啼 著 獅
寫字 外 景 尤 站 伸 巨 獅 琴 等
自選詞語 秀麗 神奇
黃山奇石 課文 篇2
《黃山奇石》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描繪了黃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麗,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文章構思清晰,意境優美,想象豐富,情趣橫生,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我在教學時播放了黃山"四絕"的幾個鏡頭,使同學感受到了黃山奇石所具有的獨特的美,明白了黃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同時也使發生了進一步了解與欣賞奇石的強烈愿望,帶著濃厚的興趣步入對新知識的探索。因此,假如教師在教學中再創設好一定的活動情境,就會使課堂教學處于和諧、融洽、興趣盎然的氣氛中。
一、讓同學自主選擇,激發其自主探究的興趣。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發現的學習。在教師精心設計的發明性問題情境中,同學個體主動地去發現問題,并從不同地視角,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探求問題的解決方法。它最終表示為同學獨立地、發明性地解決問題的權利,追求人性化、個性化,盡可能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同學的“選擇性”,激發同學自主探究的興趣。
在這節課上,我首先讓同學自主選擇探究內容,選擇自身最喜歡的奇石研讀,然后根據同學的喜好,如有的同學喜歡朗讀,有的同學喜歡抓重點句體會句子蘊涵的意思等等。鼓勵同學根據自身的興趣喜好進行學習,選擇自身喜歡的方式匯報自身的學習效果。在這節課中,同學用感情朗讀、畫、抓重點詞、動作扮演等形式來表達自身對課文的理解,他們的興趣很濃,發生的效果也非常好。
二、注意同學的誦讀。
我在課上首先讓同學范讀,然后用“誰能比他讀得好”引起同學比一比的興趣,激發讀的動力,我還用配樂讀以和齊讀等的方式,以優美的旋律感染同學,以悅耳的聲音打動同學,以動人的感情激勵同學,使他們躍躍欲試,急于參與,急于體驗,急于模仿,達到了我讓同學“想讀”的目的。
三、給同學充分的時間。
在教學中,老師應當給同學充分的時間去考慮、進行交流討論以和表達自身的意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同學。在這節課上我就是這么做的,同學有了足夠的時間來進行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學習以和把自身獨到的意見、理解在全體同學面前表達出來,讓同學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也能讓每一位同學能感受到勝利的喜悅,對同學以后的學習有很大的激勵。雖然這節課我晚了幾分鐘下課,但看到同學在課堂上能有所收獲,我覺得很值得。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同學重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同學,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不要把同學的思維圈在一個固定的范圍里。相信同學,講同學不懂的,教同學困惑的,但要尊重、珍視同學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蓜e小瞧了這些小朋友!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考慮留給小朋友。假如我們給小朋友們一根杠桿,說不定他們真的能撬起地球!
黃山奇石 課文 篇3
《黃山奇石》這篇課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寫——那里景色秀麗神奇,又有具體形象的描寫——仙桃石、猴子觀海等4種奇石。作者形象生動的語言文字極具感染力,把祖國的黃山奇石描寫得活靈活現。對農村小學生來講,很少有人到過黃山,沒見過黃山那種變化多端,形態各異的奇石,大多數學生缺少對黃山的直接經驗,我在教學中,便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上的圖片,生動形象地強化學生感知。
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通過看圖和模擬表演來創設想像思維的情境,引導學生掌握想象思維的方法。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石頭,去讀,去想。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發現學習,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創造性問題情境中,學生個體主動地發現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權利追求個性化,人性化,盡可能使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多讀讀,然后根據學生的愛好,喜歡怎么讀,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向同桌匯報。在朗讀過程中,我還利用了適當演示動作幫助學生理解詞意,文意,這種方式,學生興趣濃厚,產生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想像是模糊的,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因此,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我注意從詞句的比較入手,讓學生理解想象的內涵。比如講“仙桃石”時,怎樣讓學生體會想象的含義呢?我問學生:“這塊石頭的樣子像桃子,可以稱它為‘桃石’,為什么前邊還要加一個‘仙’字呢?”這一問,學生們開始動腦筋了,有的說:“加了一個‘仙’字,表示它很神奇,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有的說:“加里一個‘仙’字,表明它有靈氣。”還有的說:“加一個‘仙’字說明它是神仙特意放到那里的吧!”這就是想象。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體會到:要讓學生注重對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我如果能在課堂上創設好一定的活動情境,就能使課堂教學更加和諧,融洽,使學生始終處在興趣盎然的氣氛中,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這將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黃山奇石 課文 篇4
《黃山奇石》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描繪了黃山奇石的神奇,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黃山奇石很有趣,一塊塊石頭被作者描繪得活靈活現,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讀了這篇課文,便油然產生了對黃山的喜愛之情,向往去黃山看奇石。
識字是本課的學習重點之一,在這個教學環節,我先讓學生自主識字,再在小組內認讀,相互糾正字音,之后全班認讀,交流識字方法,比如“當”可編字謎:橫山上面三根草!跋伞保阂粋人,住山邊。生字“形”“胳”“著”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生字“狀”可以和“壯”比較識記,加深印象。在指導寫字時,“區”“巨”的筆順要特別強調,“尤”和“龍”要區分清楚。“尤”字不加撇。識字、寫字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扎扎實實地開展識字、寫字教學活動,讓學生真正掌握漢字的正確用法和寫法。
本課圖文并茂,在教學時,我把看圖、讀文與想象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黃山石的“奇”。我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說出石頭的奇妙之處。仙桃石抓住“飛”“大”“落”這三個字來讀,猴子觀海:抱、蹲、望。學生通過感情朗讀、畫、抓重點詞、動作表演等形式來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他們的興趣很濃,在背誦環節,學生看著板書很快地就把課文背下來了,學習的效果非常好。
在課文最后一段,想象并編寫“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這幾塊石頭的樣子,學生的語言顯得蒼白無力,想象不夠豐富,以后還應多加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
沒有缺憾的人生是不存在的,沒有遺憾的課堂也是沒有的,所以,我們就要去認真對待這些缺憾,不斷提高教,不斷超越。
黃山奇石 課文 篇5
教學不僅要設計合理還要能完成課堂實踐,黃山奇石我采用隨文識字。課文第1自然段包含本課9個要求會認的字,教學中我給學生欣賞圖片“黃山四絕”,讓學生初步感受到“黃山之美”“奇石之奇”后,相機出示課文第1自然段,隨文識記這些生字:“聞、名、景、區、省、部、秀、尤、其”等,先在文中圈出這些生字,再出示詞語如“聞名中外、風景區”等,把字放在詞中誦讀,最后回歸句子中再讀生字,充分體現了“隨文識字”“集中認讀”“詞不離句、句不離詞”的教學方法。在幫助學生學習字詞、梳理課文脈絡的同時,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梳理方法。“聯系上下文,了解詞語的意思”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和教學重點,在《黃山奇石》這篇課文中要求理解“陡峭”這個詞語,教學中我采用了“借助上下文和生活經驗推測意思”,還運用了“看課文插圖猜猜詞語的意思”的方法理解“陡峭”的意思,最后再查字典驗證猜想的詞義是否正確。讓學生習得理解詞語的方法。在導入環節,我以欣賞視頻圖片“黃山奇石”切入,在孩子們還未觸碰文字之前,先帶入情感,引起學生對黃山奇石的好奇,讀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接著整體感知課文,抓住課文中“奇石”名稱,探究“奇石”名字之“奇”。通過對比閱讀,梳理作者描寫每塊奇石的行文方式:“猴子觀!毕冉榻B奇石的位置,再介紹奇石的樣子,最后介紹奇石的名稱。這樣寫很有條理!“仙人指路”先介紹奇石的名字,再介紹奇石的樣子,這樣寫,讓文章有了變化。
遷移運用,“學習課文的語言表達,積累語言”是本單元的另一個語文要素。教學中我結合課后第二題設計讀寫結合:用“像”寫一句話,向同學介紹你喜歡的奇石。引導學生想象,進而在語句表達中,能準確地使用“像”說比喻句;接著,結合課后第三題,選幾個詞語說某處景物;最后給喜歡的奇石制作“名片”,當小導游介紹。這樣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地讀寫訓練。但是第一次講過程中會有許多拖沓和引導的不夠細致,希望下一次在講的時候能按照如此思路更清晰簡潔的完成。讓孩子真正體會學習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