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位置》教學反思(通用3篇)
一年級《位置》教學反思 篇1
篇一
數學教材中確定位置的方法是平面上確定位置的方法,詳細講是自下而上、自左向右來觀察,而生活中確定位置的方法是自上而下、自左向右來,所以有人提出了疑問:在上下方向上數學中位置的確定方法與生活中的相反?按行、列確定物體的位置學生在生活中經常遇到,如教室里的位置、電影院的座位等等。
本節課“位置”的教學,教材只要求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從兩個維度描述一個物體的位置 。這節課我本著“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理念。教學中通過設計讓學生描述自己的位置、根據老師的描述找位置、根據同學的描述“猜猜他是誰”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感受到從兩個維度描述就可以確定物體的位置。在學生能準確而熟練地確定自己的位置之后,讓學生說出自己和前后左右的同學的位置,并從中找出規律,看看前后的兩個同學和左右的兩個同學和自己的位置有什么關系,從而讓他們發現:左右的同學和自己在同一排,前后的同學和自己在同一組。因此,要讓學生進行思考,確定物體的位置就是數學上規定的一種方法,不一定非和生活中常用的方法一樣。
圖形和植物是按我們觀察到的上下左右分,人和動物怎么辦?這是個難解決的問題,經過討論讓學生說明動物和植物一樣不分左右,與我們人觀察的左右為準。人物就與人物在圖中的左右為準。讓學生明確這個道理和學習的方法,能夠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提高能力。
篇二
《位置》這節課根據新課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精心設計了讓學生用眼觀察、動口表達、動手操作、用心思考的小組活動。學生始終在教師創設的具體場景中輕松、愉快地學習,前后左右的空間位置關系。下面是我對《位置》的教學反思。
一、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于他們理解數學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同時,正是通過生活經驗,學生經歷一個從具體到逐步抽象的過程。在教學這節課時,由于學生對“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所以我設計了“捉迷藏”,“發散思維找朋友”等活動,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認知水平,展示自己的認知個性,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為學生主動學習打下基礎。
二、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課堂教學中,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探索的內容和方法,讓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把課本中的例題、結論等,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過多的講解,而是把課堂作為數學活動的舞臺,讓學生在自由、活躍的氛圍中學習,使原本枯燥的教學變的有趣。但是我發現,這樣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接受,有個別同學對知識的掌握還不夠;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過程與方法的探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都有所欠缺,這說明我這節課的設計還存在問題,需要做進一步的改進。在這方面,我會更加努力,希望各位老師多加指點。
篇三
本單元要讓學生學習行、列時,既要明確是橫著看還是豎著看,還要弄清數數的順序:是從左往右數,還是從上往下或從下往上數,綜合性比較強,這就需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進一步體會和領會。本單元的教學讓我體會到:
1、生活中的數學會帶給學生無盡興趣
引入部分,我分別采用了觀察班中幾名同學排隊順序變化和觀察幾張以班級其中一個小朋友為不同位置拍下的照片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新課教學時,我還用了學生非常喜歡喝的飲料瓶子,讓學生小組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理解“同一物體,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順序是不同的”,為學生展示了一個生動活潑、具有生命力的教學情景。
2、游戲活動帶給學生愉悅的情感體驗
在上、下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聽反口令拍手的游戲活動,當看到自己拍的和別人一致時,他們的笑容是那樣的燦爛,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增加成功感。假如發現自己“上當”的同時,他們就會趕緊糾正。如此設計,不僅注重學生認知上的需求,更重視學生學習情感上的滿足,使學生心中充滿激動與挑戰,獲得內心的充實和滿足。
一年級《位置》教學反思 篇2
前幾天,在學校的隨堂聽課中,我上了一堂認識《位置》的課。上了以后,我感覺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密切聯系了生活實際
認識位置是新課程標準增加的內容,這些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我上課伊始,便把學生的視野拓展到他們熟悉的生活空間,如:給小豬貼鼻子,教室里的座位,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二、強調在活動中學習數學
結合了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了開放的,趣味的活動。如:為樓房居民送信,找衣服,送小動物回家等等。整個學習過程中,孩子們感覺到有趣和快樂。
三、缺點和不足
課后冷靜的反思,覺得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在送小動物回家的活動中,沒有指導學生看幾樓幾號。課快結束時進行的反口令游戲有些混亂,因為孩子們進行逆向的思維,動作還有些難度。
一年級《位置》教學反思 篇3
第一單元《位置》教學反思
本單元要讓學生學習行、列時,既要明確是橫著看還是豎著看,還要弄清數數的順序:是從左往右數,還是從上往下或從下往上數,綜合性比較強,這就需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進一步體會和領會。本單元的教學讓我體會到:
1、生活中的數學會帶給學生無盡興趣
引入部分,我分別采用了觀察班中幾名同學排隊順序變化和觀察幾張以班級其中一個小朋友為不同位置拍下的照片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新課教學時,我還用了學生非常喜歡喝的飲料瓶子,讓學生小組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理解“同一物體,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順序是不同的”,為學生展示了一個生動活潑、具有生命力的教學情景。
2、游戲活動帶給學生愉悅的情感體驗
在上、下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聽反口令拍手的游戲活動,當看到自己拍的和別人一致時,他們的笑容是那樣的燦爛,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增加成功感。假如發現自己“上當”的同時,他們就會趕緊糾正。如此設計,不僅注重學生認知上的需求,更重視學生學習情感上的滿足,使學生心中充滿激動與挑戰,獲得內心的充實和滿足。
第一課時《上下、前后》教學反思
學生對于這節課內容并不陌生,老師講起課來也不費勁,但是在處理課堂作業大本時卻出現了困難。比如:小貓在( )的上面,( )的下面。如果這樣問:“小雞的上面是( ),小狗的下面是( )。”學生都沒有問題,但是語句顛倒了,學生一下子頓悟不過來。我想應該是和學生年齡特點有關系。
第二課時《左右》教學反思:
對于“左右”的教學,學生有點困難,在老師的印象中總是以為學生對于左右分不開,現實情況確實不是分不清左右,而是具體表現在不知道以什么為標準上。在判斷時可以告訴學生以動或者靜態為準:運動中的物體以物體本身左右為準;靜止的物體則以觀察者的左右為準。
第三課時《位置》課后隨筆:
這一課是為后面學習“數對”打基礎的,要讓學生學會看示意圖,簡單介紹給學生,一般橫著為行或排,豎著為列。練習一中的第5題比較困難,可以把靜態的呈現改為動態演示,加上“開始、停”等詞語,形象描繪小螞蟻的行走路線,這樣學生會比較感興趣。一年級小學生對于橫著為行,豎著為列很不習慣,好不容易明白自己的座位在第幾排第幾個了,然后一搬到圖上就開始犯迷糊,不知道怎么回事?是不是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關系呢?
第四課時《整理和復習》反思:
學生靈活運用能力還有待加強,在實際生活中加強與數學的聯系,讓學生做一個細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