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的教學案例與反思
一、課前準備:
課前讓學生分組或者自由結合到社會上進行調查、搜集有關儲蓄的信息,把調查的結果、遇到的問題或感受記錄下來。
二、課內交流、探究
師:在儲蓄的過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關的知識?(學生分組匯報調查結果)
(生匯報。開放的問題情景下,根據每組學生的差異,預計可能出現下列情況:(1)有關儲蓄的一般知識,如儲蓄的方式;(2)有關儲蓄的相關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稅后利息稅的知識;(3)有關利息的計算方法,如有的小組利率的含義推導出利息的計算方法;(4)、有關調查中遇到的困難、解決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師:根據每組交流的情況給予相應的評價,并和學生共同整理儲蓄的相關知識,形成知識體系。
板書:利息與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時間
三、創設情景、體驗儲蓄
1、創設情景
師:同學們,張大爺是一個孤寡老人,他打算把自己多年來節省下來的1000元錢存入銀行,定期為兩年,由于他行動不便,你能幫助他進行儲蓄嗎?
2、體驗儲蓄。根據剛才的匯報情況,安排教學過程。
(1)學生拿出復制好的儲蓄存款憑證進行填寫。
(2)學生活動,教師了解學生填寫情況后,最后利用投影儀進行訂正。
(3)、充分聯系生活,設置儲蓄密碼。
師:同學們,為了保證儲蓄的安全,你認為應該用什么辦法呢?
學生:(經過討論后回答)可以設置密碼。
師:設置什么樣的密碼比較好呢?
(學生熱烈進行討論)
生1:可以用存款人的生日。
生2、可以用有紀念意義的日期。
生3:比較容易記的數字。
師:設置密碼時,一般設置比較容易記憶的數字,可以用某人的生日或與他有關系的一些數字。
師:請你們給張大媽設置一個密碼。
(4)保管好存折或存單。
師:儲蓄完成以后,銀行要給我們一個存單或存折,我們要牢記密碼,妥善保管好存單或存折。
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
師:同學們,根據剛才的知識,如果告訴你兩年的利率是2.43%,你能夠求出張大爺儲蓄到期時能獲得多少利息嗎?
(學生分組討論計算,匯報情況)
生1:1000×2.43%×2=58.6(元)
生2:1000×2.43%×2=58.6(元)
58.6×20%=11.72(元)
58.6-11.72=46.88(元)
生3:1000×2.43%×2=58.6(元)
58.6×(1-20%)=46.88(元)
師生集體討論訂正,教師強調利息的計算方法。
師:儲蓄到期時,張大媽實際領取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
生:1000+46.88=1046.88(元)
師生總結計算方法。
2、鞏固新知 學生進行練習
五、課后實踐、體驗儲蓄過程
師:請同學們課后把平時積攢的零用錢存入銀行,在儲蓄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你能想辦法解決嗎?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我們下節課繼續交流討論。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能根據新的《課程標準》理念的要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力求體現了以下幾點教學思想:
一、關注學生發展,整合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育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這是對長期以來以知識為本位教育目標的重要改革,也是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更重要的是學生在今后獲取高質量生存條件的有力保證。所以,本節課根據教材特征結合學生的生活背景,按照關注學生發展理念的認識,確立了知識技能目標、情感性目標、實踐性目標和體驗性目標。努力使學生在發展性領域和知識性領域獲得發展、構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