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例分配》教案(精選5篇)
《按比例分配》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及解題方法。
3、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及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
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實際應用。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引入
1、填空
已知六年級1班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的比是:3:2。
(1)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 )
(2)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 ),女生人數和男生人數的比是( )
(3)男生人數占全班人數的( ),男生人數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
(4)全班人數是男生人數的( ),全班人數和男生人數的比是( )
(5)女生人數占全班人數的( ),女生人數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
(6)全班人數是女生人數的( ),全班人數和女生人數的比是( )
2、口答應用題
六年級(1)班和二年級(1)班共同承擔了面積為100平方米的衛生區保潔任務,平均每個班的保潔區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問:這是一道分配問題,分誰?(1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級學生和二年級學生承擔同樣多的衛生區保潔任務,合理嗎?
這樣分還是平均分嗎?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問題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們想知道還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嗎?今天我們繼續研究分配問題。(板書:分配)
二、講授新課
1、把復習題2增加條件“如果按3 :2分配,兩個班的保潔區各是多少平方米?”
2、提問:分誰?(100平方米)怎么分?(按3 :2分)
求的是什么?(求二年級1班的保潔區是多少平方米?六年級1班的保潔區是多少平方米?)
3、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這句話你可以聯想到什么?
(1)六年級的保潔區面積是二年級的3/2倍
(2)二年級的保潔區面積是六年級的2/3
(3)六年級的保潔區面積占總面積的3/5
(4)二年級的保潔區面積占總面積的2/5
… …
小組匯報結果
4、嘗試解答:用你學過的知識解答例題,并說一說怎么想的?
方法一、3+2=5 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 20×2=40(平方米)
方法二、3+2=5 100× 3/5=60(平方米)
100× 2/5=40(平方米)
方法三、100÷(1+2/3 )=60(平方米)
60× 2/3=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
方法四、100÷(1+3/2 )=40(平方米)
40× 3/2=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5、比較思路:這幾種方法中,你認為哪種方法好?為什么?
(第二種,思路簡捷,計算簡便)說說第二種方法的思路?
①求出總份數
②各部分數占總份數的幾分之幾?
③按照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6、這道題做得對不對呢?我們怎么檢驗?
①兩個班級的面積相加,是否等于原來的總面積。
②把六年級和二年級的面積化成比的形式,化簡后的結果是不是等于3 :2
7、練習
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的地里播種大豆和玉米。播種面積的比是3 :2。兩種作物各播種多少公頃?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演示課件“比的應用”)下載
8、教學例3 學校把栽280棵樹的任務,按照六年級三個班的人數,分配給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個班各應栽樹多少棵?
(1)討論:這道題與前面所做的題有什么區別?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來分?
怎樣計算各班栽的棵數占總棵數的幾分之幾?
(2)學生獨立解題
①三個班的總人數:47+45+48=140(人)
②一班應栽的棵數:280× 47/140=94(棵)
③二班應栽的棵數:280×45/140 =90(棵)
④三班應栽的棵數:280× 48/140=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應栽94棵、90棵、96棵。
9、小結:觀察我們今天學習的兩個例題有什么共同特點?
(已知總數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怎么解答?
(先求總份數,各部分量占總數量的幾分之幾,最后求各部分量)
我們把具備上述特點,用這種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問題叫做“按比例分配”應用題,
板書(補充課題):按比例分誰?怎么分?
板書: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
三、鞏固練習
1、六年級(2)班共有42人,男、女人數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一個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比是3 :5 :4。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36厘米,三條邊的長度分別是多少厘米?
(1)還是按比例分配問題嗎?(2)如果是四個數的連比你還會解答嗎?
3、一個長方形周長是20厘米,長與寬的比是7 :3,求長與寬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7/10=14(厘米) 20×3/10=6(厘米)
【錯,要分的不是20厘米】
4、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按照幾比幾分配的?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新知識?這種應用題有什么特點?應該怎樣解答?
五、課后作業
練習十三 2、3、4、6
江西省余江畫橋鎮中心小學 湯全康
《按比例分配》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和基本解題方法。
2.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以及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初步的合作意識,學會評價他人,欣賞他人。
教學重點: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基本解題方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師:出示一張長方形紙,對折。(仔細觀察,請說出一個比)
提問:仔細觀察,請用一句話來描述下剛才的操作?
生:把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
師:這種分法叫什么?
生:平均分配。(板書)
師:你能否用一個比來表示下平均分配?
生:1:1(板書)
師:這個比的前項后項有什么特點?(相等,都等于1)
師:如果我想取其中的一份,我可以怎樣表達這一份?
生:
師:這里的2是什么?1是什么?
生:2表示總份數,1表示其中的1份數。
2、要求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紙,按3:1分配。
提問:平均分配行不行?(不行)
學生操作。
提問:分成了幾份?
再說出幾個數?( 、 )
3、再次要求學生拿出8本書,按3:1分配,該怎么分?
學生操作。
4、通過剛才的幾個操作你能想到什么結論?(一個數量可以按一定的比進行分配)
板書(按比例分配)
二、新課教學
1、師:接下去我們來當一位小法官,事情是這樣的:
小趙、小張合伙開了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年終時,共創利潤440萬元,你認為他們應該怎么分配這筆收入呢?(同桌商量)
商量結果:平均分配,440÷2=220(萬元)
2、出示:如果當初他們在創辦公司時,小趙投入的資金和小王投入的資金的比是3:1,那么一年后,用平均分配的方法合理嗎?你覺得該怎樣分配,請你幫忙算一下年終后他們各得到多少萬元?
(1)同桌商量
(2)反饋匯報,指名回答
(3)統一意見:平均分配不合理。如果平均分配,肯定有人吃虧,有人不勞而獲。
(4)解決該怎么分配,學生獨立動手做。
(5)學生板演反饋:
a.440× =110(萬元) b.440× =110(萬元) c.440÷4=110(萬元)
440× =330(萬元) 440-110=330(萬元) 110×3=330(萬元)
3、出示:如果當初他們在創辦公司時,小趙投入的實際資金是45萬元,小王是10萬元。年終后,他們的利潤該怎么分配呢?
引導學生得到一個怎樣的比例進行分配。
4、經過核算,他們發現,還漏算了一位朋友小李,他在當初創辦公司的時候也投入了33萬元,年終后,這筆利潤他們三人該怎么分配呢?
引導學生得到三人連比進行分配。
三、加深鞏固
1、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分配東西的時候經常要用到按比例分配,只要你留意一下,我們身邊就有:
(1)你的體重( )千克,通常人的血液與體重的比約是1:13,那么你的血液( )千克。
(2)學校圖書館買來162本兒童故事書,按1:2:3分給低、中、高段學生閱讀,你認為他們各年段得到多少本?
(3)學校把一塊包干區按2:4:6分給401班、501班、601班,已知601班比401班多了200平方米,三個班各分到多少平方米?
(4)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18厘米,長與寬的比是2:3,那么長和寬各多少厘米?
板書設計:
2份 1:1 平均分配
4份 3:1 按比例分配
a.440× =110(萬元) b.440× =110(萬元) c.440÷4=110(萬元)
440× =330(萬元) 440-110=330(萬元) 110×1=110(萬元)110×3=330(萬元)
《按比例分配》教案 篇3
一、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現實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 也就是說,當數學和兒童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兒童學習數學的興趣。
“我班的保潔區面積如何分配”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戰性的實際例題,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這種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繹的問題情境,能使他們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測的,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是實實在在的。
二、挖掘教材的開放性、挑戰性,激勵學生創新
現行教材是課程改革過程中的過渡性教材,其中絕大部分的數學問題都是必要條件的問題,探索性、思考性和現實性的數學教材顯得比較薄弱,教學中,需要教師補充一些具有開放性、挑戰性的學習材料,適當讓學生接觸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放性學習材料,除了引進有多余條件或條件不充分的問題,還要逐步引進在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上以及答案上開放的問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 維空間和選擇余地,激勵學生去發現、去創新,來彌補教材不足
“按“5 :2分配”你讀懂了什么?”這種開放的問題情境,給學生創造了自由發展的更大空間,滿足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能使他們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枯燥空洞的。再次驗證了只有學生積極投入的課堂,才是真正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
三、挖掘教材的問題性、情境性,培養學生多角度、個性化解決問題
教材呈現的方式是教材內容的表現形式,也是課堂教學教與學的載體,而同樣的教學內容,如果用不同的呈現方式,就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為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我們教師在呈現教材時,為學生創設一種良好的思維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會使學生產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從而使學生自覺、興奮地投入到加深練習中,學習和探求新知識的教學活動中。
同樣是5:2的條件變換另一個條件,就能解決更多不同的問題,“還能怎樣變換呢?”的懸念,這種誘惑力,激發了學生探求和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將學生自然地帶進了新知的探究中。這個例子再次告訴我們: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為教材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下,積極主動探索和追求,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情感,從而讓我們的“教材”成為我們學生真正喜歡的“學材”。
《按比例分配》教案 篇4
教學內容:第十一冊p58——59,例2、例3,練習十三 1——5
教學要求:
1、 使學生認識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能正確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
2、 培養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以及探求解決問題途徑的能力。
教材簡析:按比例分配應用題是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它是“平均分”問題的發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根據兩個量的比推想出各占總數量的幾分之幾。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我校四(3)班有男生30人,女生18人。體育課上,沈老師要把24個實心球分給男、女同學分成兩大組進行練習,可以怎樣分呢?男同學組、女同學組各能分到幾個?
同桌討論,再回答。
(估計學生回答:1、平均分,就是男生12個,女生12個;2、這樣不合理。3、應該按人數來分,男女生人數的比是30:18,化簡后是5:3,按這個比例來分較合理。)
師小結:這樣24個實心球按5:3來分,男女生各能分到幾個?你能解決這樣問題嗎?
二、主動探究,歸納方法:
老師把剛才的問題板書成應用題出示,并引導學生一起研究解決剛才的問題:
四(3)班體育課,沈老師要把24個實心球分給男、女同學分成兩組練習,男女生人數的比是5:3,男女生各分到實心球幾個?
學生嘗試獨立解決問題。有困難的同學老師建議畫個圖幫助理解。解答后同桌說說是怎么想的?
學生討論后匯報交流,說說自己的思路及解答方法。生1:24÷(5+3)×5=15(個)24-15=9(個);生2:先想男生是總人數的幾分之幾?5+3=8,男生是總人數的5/8。24×5/8=15(個)24-15=9(個)師補充:這樣做,實際上是轉化成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生3:24÷(5+3)=3(次) 3×5=15(個)24-15=9(個);……
方法引導:同學們想出了很多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些方法都可以,具體解題時用什么方法,同學們可以靈活地選擇。
小結:我們分東西,可以用平均分,也可以按一定的比例來分。像剛才一樣,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分配,這種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出示課題: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 初步運用
師:這樣的問題你能解決嗎?
出示:學校買科技書和故事書共540本,其中科技書和故事書數量的比是5:4,兩種書各買幾本?
(2) 出出金點子:
師:像這樣按比例分配的問題在生產、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下面,我們一起來幫助出出點子,好嗎?
出示:水果店的李經理準備用3600元買進一些水果,可以買哪些水果,按怎樣的比例分配,每種水果各用幾元?你幫助出出主意好嗎?
學生先自己做,再交流。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會了哪些知識?并說說我們是怎樣學會這些知識的?
五、課堂練習:練習十三 1——4
《按比例分配》教案 篇5
按比例分配是生產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課始,我從修一段路著手,引出按比例分配。課后,我思前想后,覺得有點不妥。眾所周知,按比例分配是平均分配的發展,而數學總來源于生活。故我又重改教案,從學生春游男女生分水果入手:六甲班帶去10.2千克水果,分給男女生,怎樣分較為公平(男女生人數不同),使學生體會到分東西的步驟:分什么?有多少?怎樣分?這樣就地取材,以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引進,親切自然,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就在人們的周圍。甚至有同學提出讓老師也參加分水果的隊伍中來,因為我班男生25人,女生26人,有同學提出了我參加男生隊伍,這樣人數一樣可以平均分了!雖然與我的教學預設不同,但我也感到一種溫馨,難得可貴啊!而后,通過分,啟發學生設計不同的方案,從而使學生產生矛盾:有的情況下平均分配是不合理的。然后引出有時應按比例分配。在學生探究時,讓學生自己操作、觀察、思考、討論、匯報、評價,自己提問質疑,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