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地 夜 行
北京育民小學
特級教師 翟京華
一、教材分析及教學設想
《草地夜行》記敘了紅軍長征途中過草地的時候,一位老紅軍為了幫助一名小戰士過草地而壯烈犧牲的故事,贊揚了老紅軍戰士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它既是一篇感人的記事寫人的文章,又是一篇與閱讀指導——《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相配合的重點講讀課文。通過本文教學,既要使學生受到一些必要的語文能力的訓練,也要使學生受到英雄崇高精神的強烈感染和深刻的教育。如何更好地進行本文的教學呢?有如下設想:
(一)“文”“道”統一,知能結合。
“文”與“道”是辯證統一的,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在談到閱讀教學時說:“由語言文字而深明其內容,且有裨于思想之提高,品德之修養。”語文教學的過程是由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再由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在閱讀中,學生只有通過語言文字的中介,才能感受到教材的思想性,因此在教學時,既不能離“文”講“道”,架空分析,也不能棄“道”講“文”,單授知識。而要將語言文字的訓練,句段篇章的學習與思想教育緊密和諧地統一于教學過程 中。扎實地抓好重點的詞、句、段的教學,認真地落實必要的語言訓練,使學生從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學中既要善于挖掘教材內在的思想性,也要善于挖掘潛在的訓練因素,并將二者和諧地統一起來。學生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扎實的訓練,學習認識、排比句和復句是本學期一項雙基訓練內容,前邊的學習已使學生有了一些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在本課教學中可結合學習內容進行此項訓練。
(二)以學為主,以讀為本。
學生是學習的能動主體,語文教學的主旨就是培養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自學能力。多種形式的讀書,是實現閱讀教學目的的手段和途徑。
1.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
①保證自學的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有足夠的時間發表見解。
②提供自學的情境:a.運用“畫批法”:重點段落讓學生邊默讀、邊畫批、邊思考,抓住重點詞句細心體味。b.實行討論法:在自學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各自的認識、體會理解,彼此啟發、共同提高。
③指導自學實踐,學生自學前提出自學的范圍,要求和方式方法,自學后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對學生理解有誤或不深、不透的地方給予指點。
④尊重自學的成果: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鼓勵學生質疑與解疑;鼓勵學生的獨到見解和相互爭辯,不輕易否定學生的意見,多從正面給予扶植、指點。
2.以“讀”貫始終。
文字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思想感情,需要反復讀才能體會。要引導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來掌握語言文字,提高閱讀能力;理解思想內容,受到感染教育。
①默讀深思:帶著思考的問題有目的的讀,讀懂文字,理解內容,體會含義。
②誦讀抒情,把理解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出來,讀中進一步加深理解,加強情感體驗。
③研讀探意:有的段落含義較多,不易一次讀懂,可分次研讀,讀一遍理解一個意思,步步深化。
重點的地方細讀:例如老紅軍幫助小紅軍趕路一段。
關鍵的地方精讀:例如老紅軍犧牲時一段,對其語言、動作要“咬文嚼字”,深入體味。
難懂的地方多讀:例如課文最后一段。
默讀第一、二段。
自由讀,小聲讀,個別讀第二段,自學討論時采取邊議邊讀。
感情朗讀最后兩節。
分角色讀:全文。一人讀老紅軍的語言,一人讀“我”敘述的部分,最后兩節全班齊讀。
(三)圍繞課題,組織教學。
1.以“文”釋“題”。
由詞語練習導出句子,再由句子引出課題。
從題目入手,先解題再學文是一般的常規作法。我考慮①書后作業 有一題是“從課文中找出描寫草地和夜景的語句讀一讀,并說說它們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做這個題,一是要找準,二是要體會作用。而“作用”,不單要使學生明白是對實際環境和景物的描繪,還要使學生懂得在文章中又是為刻畫人物思想品質服務的。(這后一個正是應體會的在文章中的作用)。如果把這些都放在讀課中去完成,一費時,二沖淡情感,三一并解決不能突出景物描寫的真正作用。根據這些緣由,采取分步進行。在檢查預習的時候,找出描寫草地與夜景的句子,理解字面的意思。這樣既明確哪些是描寫草地與夜景的句子,又清楚了它寫出了草地的寬廣無邊,夜的漆黑,路途的遙遠,難走和危險,而把景物描寫的作用放到講讀中去體會,有助于使學生更好地受到人物崇高精神的感染。②由“行”的動作到人物,再到按不同人物的活動分段。
由文到題的作法可一舉三得:一是巧妙解決課后作業 。二是由文悟題,使學生體會題目與文章的內在聯系,以及題目定得精當;三是將解題與分段緊密銜接。
2.扣題分段。
課文以“行”為線索,先寫小紅軍掉隊了,一個人趕路;再寫老紅軍奉軍部之命返回草地,找到小紅軍幫助他趕路,不幸陷進泥潭光榮犧牲,最后寫小紅軍在老紅軍崇高精神的鼓舞下,繼續趕路。文章脈絡清晰,層次條理,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也是按照不同人物的活動,可依據“一人行”——“兩人行”——“一人行”將文章分為三段。
這樣比分四段有兩點好處:一是降低分段難度,節省分段時間,學生也易于接受,有了分歧也比較好統一認識。二是使老紅軍對小紅軍由尋找到幫助,到舍己救人的一系列活動完整地在一個段落里,使“情”線不斷,教與學一氣呵成。
3.撥文點題。
文章是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的。讀文章不僅要了解內容,還要領會內含的思想感情。每學完一段,引導學生圍繞“行”字,總結歸納閱讀所得。例如第一段可歸納為“艱難地行”,雖艱難但又堅持行,感受小紅軍頑強的毅力;第二段可概括為“幫助行”,感受老紅軍舍己救人的崇高品德;第三段歸納為“堅定地行”,感受小紅軍化悲痛為力量,繼續革命的意志。這樣由“文”線“一人行——兩人行——一人行”,導出“情”線“艱難行——幫助行——堅定行”,使學生的認識由“文”到“情”到“理”,不斷深化,訓練了邏輯思維能力。
(四)景物描寫,烘托中心。
課文中有三處景物描寫,文字都很簡潔,但對表現文章的中心思想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1.“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邊,大隊人馬已經過去了,留下一條踩得稀爛的路,一直伸向遠方”,這一段簡潔的描寫,交代了人物活動的背景、環境,還隱含著兩個意思:一是小紅軍掉隊了,老紅軍是重返草地來尋找小紅軍的;二是行軍是極其艱難的,路遙遠而難走。
2.“天空的最后一絲光亮也被黑暗吞沒了。滿天堆起了烏云,不一會兒下起大雨來。”這段描寫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對表現人物思想品質起了重要的襯托作用。夜幕降臨,雨又驟然而至,給兩位紅軍戰士增添了更大的困難,使本來“稀爛的路”更泥濘難走;“一步一滑”使“到處是泥潭”的草地,更步步危險;黑暗,看不見路,隨時可能陷下去,已是饑餓難忍、疲憊不堪的老紅軍毅然決然地背著小紅軍走,把困難危險全都一人承擔,真是困難之中更顯英雄本色,險境當中更見戰友真情。在這種特殊的艱險環境中,老紅軍甘愿為革命為戰友而犧牲自己的精神,得到充分體現。
3.“風呼呼地刮著,雨嘩嘩地下著,黑暗籠罩著大地”。這里對風雨、黑暗的描寫,一方面襯托了小紅軍為老紅軍的犧牲而無限悲痛的心情,另一方面暗示了小紅軍前面的路程困難更大,但老紅軍“要記住革命”的囑咐鼓舞了他的斗志,因此也更襯托出小紅軍從老紅軍身上汲取了力量,繼承老紅軍的遺志,增強了走出草地的信心,鼓起了戰勝困難的勇氣,更堅定地向著光明的陜北走去。
(五)教學的重點及難點。
1.教學的重點和突出重點的方法。
教學的重點是課文第二大段。這一段主要寫老紅軍幫助小紅軍趕路,不幸陷進泥潭,壯烈犧牲。集中地表現出老紅軍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高貴品質,其間對老紅軍的動作,語言進行了細致的描寫,有力地展現了老紅軍的高大形象,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突出重點的方法:
①“學”“導”結合。以學生為主體,以自學為基礎,老師據情啟發,引導。
②“點”“面”結合,在理解全段內容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領會。
③“讀”“思”結合,“讀”“議”結合。讀中思考,邊理解邊討論,理解后朗讀,朗讀中加深理解。
④“知”“能”結合,在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進行語文能力的訓練,在訓練中滲透思想教育。
2.教學的難點及突破難點的方法。
課文最后一節寫小紅軍記住老紅軍的話,鼓起勇氣,邁開大步向前走。結尾含蓄,耐人尋味,明寫小紅軍,暗寫老紅軍,學生的理解易停留在表面文意上。
突破難點的方法:
①用“比較法”理解含義。a.結尾一段與開頭一段對照閱讀,使學生體會出環境更惡劣了,而小紅軍更堅強了。b.比較兩處“要記住革命”在形式上的不同,理解第二次“要記住革命”已成為小紅軍的堅定信念。
②由“明線”導“暗線”,由“表”及“里”。引導學生探究小紅軍力量的源泉是老紅軍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質教育了他,鼓舞了他。
③反復朗讀,逐步加深體會。
二、教學目的與要求
1.本文教學教育學生學習紅軍戰士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和不畏艱險,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2.按照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學習概括中心思想。
3.體會描寫草地和夜景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兩節。
5.學會生字新詞,會用“魁梧”、“敬佩”造句。
三、教學時間4課時
課時分配:第1課時:預習課文,給課文分段。
第2、3課時:講讀課文
第4課時:完成書后第2、4、5題
四、教學用具
小黑板一塊,為指導學生概括中心思想用。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學習第一段和第二段。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使學生受到老紅軍忠于革命,舍己救人崇高精神的感染。體會描寫草地和夜景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能把理解的內容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教學步驟 :
(一)啟發談話。
1.了解學生初讀課文時的感受。
2.交代本課學習任務及方法。
(二)學習第一段。
1.指名學生讀第一段。
2.聽讀思考:小紅軍為什么一個人趕路?他遇到了哪些困難?
3.學生分析討論。
理解“一步一換”,什么叫“一步一換”?為什么“一步一換”的走。討論明確:小紅軍面臨“路途遙遠,道路泥濘,饑餓難忍,疲憊不堪等困難。
4.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小紅軍艱難地行,但是仍堅持著行的語氣。
(三)學習第二段。
1.學生自學第二段。
要求學生帶著“老紅軍是怎么和小紅軍走到一起的,是怎樣幫助他的”這個問題,一邊默讀思考,一邊畫批理解。
2.自學后,全班討論。
(1)先明確這一段從哪兒開始是寫老紅軍具體幫助小紅軍的。(從第10小節即“我立刻對他產生了敬佩的感情”開始)
(2)理解內容。
討論兩個問題:①從兩個人的對話中,你們對老紅軍有什么了解?②從對老紅軍的外貌描寫中你們看出什么?
(3)重點討論老紅軍在什么情況下,怎樣幫助小紅軍趕路的?討論中需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的問題:
第一組老紅軍是在什么情況下背著小紅軍走的。為什么堅持背著小紅軍走。(邊理解,邊討論,邊自由讀)。
討論明確:老紅軍看到天快黑了,想到天黑以前必須趕上部隊,否則就有掉進深潭的危險,于是不顧自己饑餓、疲憊,背著小紅軍走,天黑下來,又下起大雨,使趕路更艱難、危險,老紅軍為了小紅軍的安全,把危險、困難一人承擔,堅持背小紅軍走,充分表現出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
第二組這一“頂”一“甩”會有什么結果?說明什么?“要記住革命”是老紅軍在什么情況下說的,是怎樣說出來的?這句話包含了老紅軍對小紅軍的哪些囑咐和希望?
討論明確:老紅軍用力一“頂”、一“甩”,為了使小紅軍盡快脫離危險境地,卻使自己陷得更快、更深,他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小紅軍,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老紅軍拼盡全力喊出“要記住革命”,包含了希望小紅軍克服困難,走出草地,趕上部隊,繼續革命。充分表現了老紅軍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理解后朗讀。
第三組理解“堅強”的意思。老紅軍為了革命,為了幫助小戰士都做了哪些事?
啟發學生用“為了革命……”說排比句。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要求:理解第三段內容,教給學生通過理解分析課文主要內容來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步驟 :
(一)溫習第二段內容。
1.概括第二段主要內容。
2.自由地感情朗讀全段。
(二)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第三段。聽讀思考:這一段先寫什么,再寫什么?
明確:先寫景物環境,再寫人物活動。
2.再默讀全段。與第一段對照讀,思考:環境和人物的表現原來是怎樣的,現在有沒有變化,表現在哪?
先討論:①環境的變化是怎樣一個變化?(越來越惡劣)②這個變化使你們想到什么?(小紅軍往后的路更難走,困難更大。)
再討論:小紅軍的表現是怎樣的?讀有關的語句來理解。其間學生應知道陜北是革命根據地,是長征的目的地。
3.引導學生用一個詞概括小紅軍是怎樣行的?
引導討論:為什么條件更惡劣,困難更大,小紅軍反而更堅定地行?
討論明確:是老紅軍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和“要記住革命”的囑咐鼓舞了小紅軍的斗志,增強了信心,增添了力量。
4.引導學生理解兩次“要記住革命”不同的表現形式所表達的不同的意思,以及反復出現的作用。
5.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口頭造一個轉折復句,以突出老紅軍的革命精神。老師說前一個分句“雖然老紅軍犧牲了”,讓學生根據這段內容補后一個分句。
6.感情朗讀全段。
7.概括段意。
(三)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四)導入 學習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1.出示小黑板。
告訴學生表述中心思想的一般句式為:
說明了……道理;贊揚(頌揚)了……精神(品質);
抒發了……思想感情。
2.讓學生從中選擇一個適合本文的表述形式,概括課文中心思想。
3.指幾名學生說。(兼顧好、中、差)
(五)分角色朗讀全文。
(六)教師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