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訪友》教案
改為陳述句:.我站立之處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誰都說這是天地給我的恩澤。
二、學習首尾,體會寫法
1、再讀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你們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進山,到“帶回一路月色”,從這兒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那份親密無間。
2、體會寫法:
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首尾呼應,前后兩次寫到“滿懷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訪友”之行充滿了好心情,
三、課外延伸,強化體驗
在作者的眼里,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她們成了我們的朋友,難怪作者進山看景,變成了“山中訪友”。
這種類體驗,你們也有過嗎?和同學交流交流。
四、升華感情,背誦結課
1、通讀全文,交流:課文為什么以“山中訪友”為題。
2、帶著“好心情”,有感情地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到三個部分,背誦下來。
【板書設計】
古橋
大樹
山中訪友 (與大自然深情地對話) 熱愛大自然
山泉
溪流……
《山中訪友》教后思考
因為是高年級的閱讀課,所以,“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成了設計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
先說第3自然段,這一段是作者對老橋的傾訴: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你弓著腰……唯有你依然如舊。這段中用了4個”你”,對老橋的敬重、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轉換了觀察的角度,改為第三人稱敘述,林中的“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在進行這一段的教學時,我是這樣過渡的:“老橋是我的老朋友,樹林是我的什么呢?”如果再追問一句:“作者還是像對老橋那樣傾訴嗎?”學生可能體會到表達上的不同。
當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說出了 “鳥兒、露珠、樹” 對作者的知心話后,我可以這樣導讀:“明明是聽到鳥兒的鳴叫,作者卻說……鳥兒呼喚我的名字。
明明是看到晶瑩的露珠,作者卻說……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明明是作者看著每一棵樹,作者卻說……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
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這是關鍵的一問,可惜,我給忘了,現在補上,希望大家能看到我的這一設計。)如果能體現這一環節,學生對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會更深刻。
第5自然段的問候語,是作者與山里的一切融為一體后與山中朋友心與心的交流:“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清涼的山泉,”體現了作者對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是山泉對作者的情,作者不僅直接對山泉說話,連山泉對作者的心里話都說出來了,情到深處才有這樣的體驗啊!
如果說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達是:“我”對“橋”,
那么第4自然段卻換了個角度,是:“樹林”對“我”,
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從“我”對“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從“山中的一切朋友”對“我”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