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節》教學設計
五、分清詳略,對比閱讀。
1、分清詳寫和略寫的部分。
2、對比閱讀。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對課文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的明確,同時讓學生明白同樣寫過年,可以有不同的寫法。
六、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總結:同學們,“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北京的春節是這樣的,其他地方的春節呢?請大家課后登錄“中國民風民俗網”,去了解各地的春節習俗,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寫一寫,也可以寫我們這里的春節。
設計意圖:此環節旨在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進一步培養學生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的興趣。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臘八”節,進一步感受北京的春節習俗。交流自己收集的春節習俗,完成課后作業。
教學過程:略
我的教學體會:
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他那“俗白”又有趣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與美好,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文中所列舉的大量老北京的春節習俗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也是貼近學生生活的。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切入點,順應學生的心理需要。比如,在導入新課時,我播放《過大年》的動漫童謠,有趣的童謠讓學生仿佛又回到了春節的日子里,心里忽然就涌起了許多有關春節的回憶,學生交流自己是怎樣過春節的,了解北京的孩子是怎樣過春節的,便是一種心理需要的。再如,學生在感受北京春節的高潮時,讓學生結合自己過年時的感受勾畫批注實際上是讓學生表達自己過年時的感受。
充分運用網絡環境和色彩明亮的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意境,接近了學生與教材間的距離,喚起了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學生在讀中生疑,又在讀中解疑。學生在這種情感的支配下,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他們自主地閱讀課文,自主地合作交流,感受到探究的有趣和閱讀的快樂。這種積極的情感使這節語文課充滿了人文色彩。
怎樣最好地將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起來,這節課也做了一點嘗試。如: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有效地組織學生的預習,課前讓學生利用網絡課件自學生字詞,這讓學生的自學能力得以展示和鍛煉。又如:在學生充分感受了北京春節的年味后,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天,深入閱讀概括習俗,并填入表格。
當然,值得自己反思的地方也很多,如何將網絡環境下的語文教學設計得更科學,更合理,還有待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