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的工作教學反思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一夜的工作》一文是緊緊圍繞“勞苦”和“簡樸”這兩方面展開的,教學時,我充分讓學生去自主閱讀,自主探究,自由談體會和感受,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思中質疑,在議中交流,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時時在進行切實的語言訓練。
三、創設情境,引起情感共鳴。
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適時的補充周總理的感人事跡,出示周總理身患癌癥時的一日日程表,更使學生得到心靈上的震撼,加深對文章的感悟,接著我出示滿臉憔悴,夜以繼日工作的總理的圖片,讓學生面對著周總理說說心理話,這時學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礎上,感情的抒發水到渠成,同時自然地引用課前閱讀的資料故事發散地從周總理的其他品質來進行表達,這一環節給予了學生開闊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情感上和作者產生共鳴,因而在最后兩段的朗讀時學生激qing飽滿,發自內心的吶喊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不過回想起這一節課,也有一些遺憾,在學生面對總理說心理話的時候對學生的引導不到位,學生回答的面有點窄。最后兩段的朗讀由于時間關系指導的也不太到位。
《一夜的工作》教學反思
有人說,老師應該在學生思路受阻、困惑不解時點撥,使其暢通;在學生理解膚淺、就事論事時點撥,使其深刻;在學生觀點錯誤、出現失誤時點撥,使其正確;在學生思路偏離、南轅北轍時點撥,使其明晰;在學生思維局限,難以拓展時點撥,使其開闊……我在教《一夜的工作》這篇課文時,得以嘗試。巧妙地點撥了學生的智慧。
《一夜的工作》教學片斷:
句子: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好像并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
生1:咳,總理也太節約了吧,客人來了也不增加一點兒分量,這樣好像不禮貌吧!
師:是呀,節約是對的,但也要有基本的待客禮儀呀!
生2:(滿臉的打抱不平):不,周總理已經因客人的來到而增加了分量!
生1:你怎么知道的?
生2:因為句子中有個“好像。”
一時間,教室里沸沸揚揚,有的支持生1,有的支持生2。
師:你們光這樣吵,誰也說服不了誰,老師建議你們把“好像”去掉讀一讀,再加上“好像”讀一讀,看看能讀出什么來?
同學們個個專注地對比讀著,馬上豁然開朗,一致認為總理已經因客人的到來而增加了分量。
師:現在,你們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嗎?
生1:客人來了,已經增加了分量,可花生米還是數得清顆數,這說明在平時總理就吃得更少了。
師動情地說:“總理是多么勞苦,又是多么的——”
生異口同聲地說:“簡樸。”
顯然,生1之所以提出這問題,是因為他讀書一知半解,沒有深入,而其實當時處于這種理解狀態的不只是他一個。因此,我不但沒有急于否定他的錯誤信息,反而欲抑先揚地支持他的觀點:“是呀,節約是對的,但也要有基本的待客禮儀呀!”這一招激起了學生思辨的浪花。“真理越辯越明。”通過再讀、再辯、再悟,答案自然地浮出了水面。但我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繼續追問:現在,你們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嗎?從而將問題引向深入。相信在此過程中,學生獲得的絕不僅是一個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