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xué)設(shè)計
(第一個“幸福”是指她曾經(jīng)在臨死前看到了她所向往的一切──溫暖的大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慈愛的奶奶,僅僅是在幻覺中看一看,她就心滿意足了,就感到幸福了。第二個“幸福”是指她死去后就徹底擺脫了寒冷、饑餓和痛苦,再也不用受這個不公平社會的摧殘,終于徹底幸福了。)
⑵ 安徒生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段話:擁有生命是幸福的,只要你擁有健美的心靈,什么樣的厄運也不能奪走你的幸福。應(yīng)該說,在安徒生看來,只有活著,才能體會到幸福的存在。只要活著,就能體會到幸福。小女孩擁有美好的心靈,她從來沒有放棄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死是她追求的幸福嗎?而現(xiàn)在小女孩死了,還可能得到她所渴望的幸福嗎?是誰奪走了她的幸福?
想象一下,安徒生爺爺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下這兩個“幸福”的?
(憤慨、譴責(zé)、無奈、同情、祝福……)
⑶ 作者含著辛酸的淚寫下了“幸福”二字,這是對那個人吃人的舊社會的控訴,還有對可憐的小女孩的深切祝福。同學(xué)們,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情齊讀最后兩個自然段。
四、回顧全文,升華情感
1、安徒生爺爺含著辛酸的淚寫下了這個故事,讓我們認識了舊社會的黑暗與丑惡,讓我們把內(nèi)心深處最真切、最美好的祝福送給飛向天堂的小女孩。
2、請同學(xué)們再次朗讀全文,想一想: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的身邊,你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
中國臺灣女作家張曉風(fēng)曾寫過這樣一首詩:
“如果有人5歲了,還沒有傾聽過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段溫馨;如果有人15歲了,還沒有閱讀過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道銀燦;如果有人25歲了,還沒有細味過安徒生,那么他的青年少了一片輝碧;如果有人35歲了,還沒有了解過安徒生,那么他的壯年少了一種豐饒;如果有人45歲了,還沒有思索過安徒生,那么他的中年少了一點沉郁;如果有人55歲了,還沒有復(fù)習(xí)過安徒生,那么他的晚年少了一份悠遠。”
可見,我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閱讀安徒生的作品,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和感受。希望同學(xué)們在課后再讀一讀安徒生的其他作品,愿同學(xué)們的一生都能有安徒生的作品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