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與盾課文與譯文
楚人有鬻矛與盾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矛與盾》的故事全文翻譯:
有一個楚國人,賣盾又賣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任何鋒利的東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什么堅固的東西都能刺穿。”有人問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結果會怎么樣呢?”那人張口結舌,一句話也答不上來。
注釋
1、矛:古代用來刺殺敵人的長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狹葉、闊葉、長葉、葉刃帶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戰時遮擋刀劍用。
3、譽:夸耀。
4、曰:說,談。
5、吾:我的。
6、陷:這里是穿透的意思 ,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用。
9、子:您,對人的尊稱。
10、何如:怎么樣
11、應:回答。
12、利:鋒利,銳利。
13、其:這里指那個賣矛和盾的人。
14、弗:不。 弗能:不能。
15、之:語氣助詞。
16、鬻:(yu):賣。
中心思想
《矛與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夸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矛與盾》的寓意是說話辦事要一致,不能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律,自己先說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觸。
作者
韓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荀子的學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韓非子口吃(結巴),不善言談,而善于著述。韓非與李斯同是荀子的學生,他博學多能,才學超人,思維敏捷,李斯自認為不如。他寫起文章來氣勢逼人,堪稱當時的大手筆。凡是讀過他的文章的人,幾乎沒有不佩服他的才學的。
最終,被人嫉妒,自殺于獄中。
《韓非子》簡介
韓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并無殘缺。后來,清代盧文弨、顧廣圻、王念孫、俞樾、孫詒讓將此書整理后才比較有條理。
介紹
矛
矛是兵器名。是古代用來刺殺敵人的進攻性武器。長柄,有刃,用以刺敵。始于周代,或周代以前,來歷亦甚悠久,惟當時戰術未精,各種兵刃使用之法,亦極簡單,非若后之武術,以繁取勝,以多矜奇也。矛的使用方法大多是用雙手握柄,以直刺或戮為主的戰斗使用方法。中國古代一種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長柄格斗兵器。矛是古代軍隊中大量裝備和使用時間最長的冷兵器之一。矛的歷史久遠,其最原始的形態是用來狩獵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后來人們逐漸懂得用石頭、獸骨制成矛頭,縛在長木柄前端,增強殺傷效能。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常發現用石頭或動物骨角制造的矛頭。奴隸社會的軍隊,已經使用青銅鑄造的矛頭。商朝時,銅矛已是重要的格斗兵器。 從商朝到戰國時期,一直沿用青銅鑄造的矛頭,只是在形制上,由商朝的闊葉銅矛發展成為戰國時的窄葉銅矛。矛柄的制作也更為精細,出現了積竹矜,即以木為芯,外圈以兩層小竹片裹緊,涂漆,使柄堅韌而富有彈性。從戰國晚期開始,較多使用鋼鐵矛頭。直到漢代,鋼鐵制造的矛頭才逐漸取代青銅矛頭。隨著鋼鐵冶鍛技術的提高,矛頭的形體加大并更加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