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暮夜卻金 的主要內(nèi)容
讀《楊震暮夜卻金》一文,回答問題。(楊震)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dāng)之郡,故所舉荊州秀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金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1.解釋加點字。
遷 謁
2.翻譯句子
(1)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2)暮夜無知者。
3.概括選文主要內(nèi)容。
4.楊震為什么對王密說“君不知故人”?
5.結(jié)今現(xiàn)實,說說今天讀“ ”的意義。
輔助資料:
楊震(?一公元124年),字伯起,東漢弘農(nóng)華陰(今屬陜西)人,家道衰微,寓居今河南省靈寶市境內(nèi)。他勤奮好學(xué),“明經(jīng)博覽,無不窮究”,是當(dāng)時的大儒學(xué)家。他長期客居河南湖城縣,任教二十多年,人們都尊稱他為“關(guān)西夫子楊伯起”。州郡里多次請他去做官,他都拒絕了,只在家里教書。有一天,有只冠雀(鸛雀)含了三條魚,飛到他的講壇上。他的學(xué)生把魚拿起來說:“老師,這是蛇一樣的魚,聽說它的顏色是象征官服顏色的,三條的數(shù)目,是表示三公的職位,老師以后一定會高升發(fā)達!”楊震聽了,更加發(fā)奮用功。五十歲才接受大將軍鄧駕的推薦進入官場,歷任荊州刺史,東萊(今山東掖縣境)太守,后又任涿郡(今河北涿郡縣境)太守。元初四年(公元110年)到朝中任太仆、太常。永寧元年(公元120年)做司徒。
楊震公正廉潔,不謀私利。他任荊州刺史時發(fā)現(xiàn)王密才華出眾,便向朝廷舉薦王密為昌邑縣令。后來他調(diào)任東萊大守,途經(jīng)王密任縣令的昌邑(今山東金鄉(xiāng)縣境)時,王密親赴郊外迎接恩師。晚上,王密前去拜會楊震,倆人聊得非常高興,不知不覺已是深夜。王密準(zhǔn)備起身告辭,突然他從懷中捧出黃金,放在桌上,說道:“恩師難得光臨,我準(zhǔn)備了一點小禮,以報栽培之恩。”楊震說:“以前正因為我了解你的真才實學(xué),所以才舉你為孝廉,希望你做一個廉潔奉公的好官。可你這樣做,豈不是違背我的初衷和對你的厚望。你對我最好的回報是為國效力,而不是送給我個人什么東西。”可是王密還堅持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收下吧!”楊震立刻變得非常嚴(yán)肅,聲色俱厲地說:“你這是什么話,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沒有別人在,難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嗎?”王密頓時滿臉通紅,趕緊像賊一樣溜走了,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中。楊震的子孫為緬懷其清正德操,取堂名為“四知堂”。
楊震做官清正廉明,從來不肯私下接見任何人,就是家里的人,也不準(zhǔn)他們過問他的公事。他除了應(yīng)得的薪餉之外,一絲一毫都歸入公家。他常常教育家人要節(jié)省家用,出門的時候,也叫他們步行,不準(zhǔn)乘坐公家給他準(zhǔn)備的車子。有人見他這樣清廉,做了大官,家里還是那樣的清苦,就勸他添置產(chǎn)業(yè)。他卻說:“讓后世的人稱我的子孫為‘清白官吏的子孫’,拿這個當(dāng)作遺產(chǎn),不是很豐厚嗎?”由此,“清白傳家”的美譽傳誦至今。
漢安帝元初四年丁巳(117年),楊震被征入為太仆,遷太常。當(dāng)時博士選舉風(fēng)氣不正,所選博士名不符實。楊震極力煞住這股歪風(fēng),他薦舉的明經(jīng)名士陳留、楊倫等,都是才能和品格都過得硬的人。安帝延光二年癸亥(123年),楊震升為太尉。安帝的舅父耿寶向楊震推薦中常侍李閏的哥哥,希望得到提拔。楊震不同意,耿寶又親自找到楊震說“國家很倚重李常侍的才能,準(zhǔn)備讓您提拔他的哥哥,我只是向您傳達皇上的意思罷了!”楊震說:“假如朝廷想要我們太尉三府征召人才,就一定會有皇上批示的尚書命令。我是為國家挑選人才,看重的是才德,而不是情面。”他堅決不同意,耿寶只好失望而歸。皇后的哥哥推薦親信給楊震,楊震也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