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頌》說課稿
為了完成這些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激發期待、據題質疑、點撥導讀、范讀領誦”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選擇“自讀自悟、交流探究”的學習方法完成本課的學習。
在教學流程的預設上主要有以下四個步驟:
一、欣賞引路,激發期待
上課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理解文章題目的意思,引導學生分析重點詞“頌”,猜測寫作內容,揭示作者“意在贊竹”的寫作目的。
接著,我將用課件出示不同季節、不同數量、不同生長時期的竹子圖片;出示歷代文人帶有題畫詩的墨竹圖,配以激qing講解,讓學生了解竹子以它虛心進取、高風亮節、無私奉獻的情操與美德給人留下完美的形象后,引導學生背誦本單元鄭燮的《墨竹圖題詩》。隨后與學生分享古人贊美勁竹的詩句,再出示管樺的墨竹圖,簡介其人其畫特點,引發學生學習欲望。
二、據題質疑,提出目標
這一環節我主要通過兩個問題,引出學習重點。
問題一是:第一自然段講了什么?哪個字突出竹子的“精神氣魂”?學習第一自然段時主要從“勁”字突破:因為全文都是在圍繞這個“勁”高度概括出竹子的特點——堅強有力,為下文寫竹子的品格奠定了基礎,也表達了作者對竹子的熱愛。
問題二是:課文的開頭和結尾都是在寫作者自己樂于畫竹,這是什么寫作手法?兩段的表達重點有哪些不同?第一自然段是說作者喜歡畫堅強有力的竹子;第五自然段寫作者不但愛畫竹,更希望竹子的情操和美德能潛藏在自己生命的深處。
那么,翠綠的竹子到底具有怎樣的情操和美德,以至于作者竟然要將其潛藏到生命的深處呢?就讓我們靜靜地默讀課文,從二、三、四自然段中尋找答案吧。
三、導讀品悟、合作探究
在這一環節我首先出示閱讀提示,請學生先輕聲讀讀閱讀提示,再根據閱讀提示,先自己完成,再在小組里交流。
六年級學生自學能力較強,課前又已經進行了預習。因此,在學生默讀課文的同時,我用課件直接出示一些預設生詞及其讀音,讓有需要的學生隨時自學,也不再耗費時間進行檢查。小組交流完畢,請3名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按每人一個自然段的順序輪讀二、三、四自然段,教師評價的標準是:是否正確、流利。同時交流自然段段意。
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重點引導學生體會:竹子的“勁”到底表現在什么地方呢?請同學們合作學習,先默讀第二、三自然段,思考:①竹子的“勁”到底表現在什么地方呢?②你讀出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我會重點指導學生抓住以下句子進行體會:
第一句引導學生體會勁竹之“勁”表現在它頑強的生命力。第二句體會它具有虛心有節的情操;第三句體會勁竹純潔質樸的特點;第四句體會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突出勁竹獨有的堅韌頑強的品格。以上四句請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自由練讀,用有感情的朗讀來表情達意,體會作者驚訝、感嘆、歌頌、贊美的思想感情。同時,在理解這些句子的時候,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引入自然常識“竹子的生長速度有多快”、民間俗語“人貴有志,竹貴有節”以及“湘妃竹的傳說”等課外相關信息,讓學生體會相關信息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文章內涵,體會多途徑地學習會有更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