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事悟理促升華 由物及人學類比
二、令人叫絕的描寫
文中第3自然段,作者對大雪中的雪松這一形象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寫。雪“漫天飛舞”,被狂風卷著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東坡猛撲過去,雪松搖晃著,堅持著。雪,越積越厚,那枝丫開始慢慢地彎曲,一點點,又一點點,“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彎成了巨弓,成塊的雪團簌簌滑落,壓力逐漸減輕,終于,這只巨弓“錚”的一聲“反彈”,枝丫重新回復平展的姿態,“雪松依舊保持著蒼翠挺拔的身姿”。
風還在刮著,雪依舊下著,柏樹倒下了,柘樹倒下了,而雪松彎曲、反彈,再彎曲、再反彈……它仿佛是這個靜穆的世界里最后的斗士,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奏出了生命的最強音,“反復地積,反復地彎,反復地落,反復地彈”,寥寥1 6個字卻足以展現出雪松能屈能伸的智慧,相同句式的四次反復,在朗讀時有一種擲地有聲、回沓往復的效果,讓人體會出生命盯折不撓、永不言棄的頑強。這幅青松傲雪圖帶給我們的是對生命的由衷敬意和靈魂深處的震顫!
讀到這里,你覺得作者僅僅是在描述一棵樹嗎?不是的,強烈的心靈沖擊帶給我們的是更深的思索,一些浮光掠影的片段在腦海中逐漸清晰、定格。那是風中鼓起的白帆,彎曲中積聚力量;那是騏驥一躍前的屈膝,彎曲中蘊含策略;那是風雨中彎腰的小草,彎曲中透露智慧。古往今來.在人類社會中這樣的例子同樣不勝枚舉,所以才有了“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名言。生存是生命的第一要義,這不僅因為生命本身是可貴的,更因為只有“留得青山在”生命才有了持續發展的可能。
三、發人深省的哲理
作者要引導我們去發現謎底中的“謎底”一“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句話是對文章主旨的高度提煉和概括,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但是這并不是作者強加給我們的。在前文對雪松形象的品讀中,你是否會覺得有一樣東西呼之欲出呢’那是因為作者早就把她所要說明的道理蘊含在了事例之中,讓我們在閱讀中即陷入深深的思索,沉浸在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味中,最終產生頓悟的靈感,這是作者散文中常用的一種表達方法,即借物寓理。這種文章意在說理,卻不通篇說理,而是選取一事物,加以敘述,然后從中抽取出深意,與想表達的道理建立起聯系,使讀者在閱讀時獲得一種暗示,在潛移默化中領悟文章的情理韻致。所以這樣的文章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
回到作者想說的“理”上來。很顯然,這里的“彎曲”并不僅僅指物理性質上的變化,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奴顫婢膝、臨陣倒戈。這里的“彎曲”是一種理智的忍讓,暫時的休整,唯其如此,我們才能看到暴風雨過后那更加絢麗的黎明;它更是一種通達的心態,高明的智慧,唯其如此.我們才能不管在怎樣的境況下都能以一種欣賞的姿態去領略人生的風景。這樣的彎曲,實在是一門人生的藝術呢。
當然,作者在這里也沒有忽略這種彎曲的不絕對性,在揭示主旨之前,她通過其中一位旅行者之口說出“對于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可見,作者并沒有忽略,更沒有否定這種“正面抗爭”的面對壓力的方式。自然界同樣不乏這樣的例子。你看,蜿蜒的小河,有時也會義無反顧,跌落成瀑布。歷史匕,有忍辱負重如司馬遷者,也有舍生取義如文天祥者;有“窮則獨善其身”式的默默堅守,也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式的慷慨激昂。這一方面,作者沒有過多著墨,但這并不妨礙我們作更深遠的思索。這樣,作者的意圖也就達到了,因為真理的海洋本就深不可測,作者投下一顆石子,它激起的將是讀者無盡的思索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