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補白”,體驗情感
補白,作為一種閱讀教學中的操作技巧,是指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與課文有關但課文沒有寫或沒有直接寫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解釋和說明,使教學內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目標。閱讀課堂教學中如能抓住文本的“空白”,進行補白練習,可以豐富學生對于文本的認識,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重點段第2自然段寫了肖邦告別老師和同學,告別自己的祖國,告別華沙城。綜觀全段,埃斯內爾只說了2句話,送行的同學和肖邦只言未發。老師埃斯內爾緊握肖邦的手深情囑托時,他感動地點了點頭;埃斯內爾送他祖國的泥土時,他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出發前,他回首望了往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疾馳而去。
他真的沒有話說嗎?不!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千語萬言不知如何表達,他在強忍悲憤,他在強抑激動!這些,文章沒有表述出來,學生能體會到嗎?這正如國畫中的留白,需要讀者展開想象去補充。所以我便設計了2處補白的練習:
1、在學習“他們(同學和老師)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這句話時,我這樣設計:完成小訓練:為這群不得不分離的師生設計語言。
同學說:“即使你遠在他鄉,___________________”
生:“即使你遠在他鄉,你永遠是波蘭人民的兒子。”(師:生是波蘭人,死是波蘭鬼。)
生:“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能把我們忘記。”(師:我永遠記得你們。
生:“即使你遠在他鄉,我也會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師:我也會想念你們的。)
生:“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母親。”(師:我時刻把祖國放在心上。)
……
雖然學生的回答比較簡單,但的確已經根據當時的情境去想象了,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當時分別的環境。通過這樣的說話訓練,老師演肖邦并與學生進行對話,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肖邦與同學之間的深厚情意,還使肖邦的一顆愛國之心顯現無疑。
2、在學習“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這句話時,我這樣設計:
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在心里默默地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生:祖國,我會回來的!你等著我!
生:我帶著悲憤而去,我會帶著驕傲而歸的。
生:祖國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老師再見了!同學們,朋友們再見了!
生:沙皇,這里不會永遠屬于你!
生:祖國,我會為你而奮斗的!
此時,學生仿佛就成了肖邦,道出了他的心聲,他的愛國之情,就在一句句激昂的話語中,課堂上到此處,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高潮。肖邦的愛國之情,每一位同學都體會到了,為下文學習肖邦為祖國而奮斗的行動做好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