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讀為本 、 讀中感悟 、讀中悟情
圖文并茂的讀物為全腦閱讀提供了客觀條件。傳統閱讀多是“左腦閱讀”,右腦閑置不用,結果大腦潛能只用了1%—10%。據研究,語言信息和形象信息在頭腦中的比例是1:1000.借圖讀文,據文看圖或作畫,正是左腦和右腦彼此配合,實現全腦閱讀的開智妙法。
有位老師在教學《月光曲》這篇課文時,就運用了“圖文結合”的方式開展閱讀教學,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他先讓學生自己讀讀喜歡的句子。由于沒感性認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是不透徹的,學生當然不能很好的意會。老師緊接著出示一副與文字內容有關的圖片,說說自己的感受。然后讓學生自己反復讀讀這句話,交流自己是怎樣讀的;讀著讀著,仿佛聽到怎樣的音樂。再播放音樂,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輕讀課文。學生好像親眼看到大海,親耳聽到海浪翻滾的聲音。老師適時抓緊時機,再引導學生讀書,啟發學生想象,感悟當中人物的情緒變化,并讓學生談談感受。同學們興趣盎然,有的說:“我現在明白了,貝多芬的《月光曲》是被盲姑娘熱愛音樂的感情而突發靈感創造出來的!庇械恼f:“老師,我很感動,我從朗讀中想象到當時的情景,洶涌的浪花拍打著岸邊,波濤陣陣,真是太優美了。”在這個基礎上,學生能體味到課文形象生動的語言,課文描寫的場面、人物語言在學生頭腦中活起來。可見,教師在教學時恰當好處地運用圖片,圖文對照,能讓學生敏感地觸摸到語言文字的內涵,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
三、閱讀方法要自主化,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語言學習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自己通過反復誦讀課文去體味,從而達到自悟,融會貫通;教師只能在精要處點撥一下,不可越俎代庖。魯迅先生說,孩子學說話時什么也沒有,“只是通過不斷的聽取、記住、分析、比較,終于懂得每個詞的意義”,講的就是語言學習要靠自悟。而長期以來的語文教學卻反其道而行之,以教師的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體驗感悟。課堂上,教師口若懸河,講得有聲有色;學生正襟危坐,聽得津津有味。而課后,學生什么都說不上來。閱讀是一種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的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方法是閱讀活動的重要任務,可讓學生從多種形式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學會、會學,越學越聰明”,在活動中學會自讀自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真正地把學生當作活動的主體,設置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情境,然后留給學生充足的自讀空間與時間,讓孩子去讀、去想、去悟,并引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自我閱讀的活動過程中,要及時圈畫出重點詞句,在書中空白處記下自己在自讀中的感受及認識.
例如,在教學課文《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時,直接拋出一個具有拓展性和思考性的問題:“用你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你從哪里讀懂了作者對楊梅的愛?”我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后,學生進入了自讀自悟的、自然的、積極的學習狀態中,越讀學生越感興趣,書中介紹的內容完全超越了他已有的生活經驗,很多學生邊讀、邊畫、邊記、邊寫。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大膽發言: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了顏色誘人的楊梅,越來越饞,真想馬上吃一吃。我追問一下:“那你能把這種喜愛楊梅的感覺讀出來嗎?”學生躍躍欲試,讀出自己的不同感受,從而使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在這個過程,學生體驗了閱讀與思維并進的過程,這為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與能力提供了訓練的機會。這對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是非常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