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讀為本 、 讀中感悟 、讀中悟情
四、培養學生質疑能力,促使學生由已知探究未知。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從讀到“悟”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從已知領域到未知領域探索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會提問是學習積極主動的表現,是提高學生自讀自悟能力的重要途徑。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在《文章講話》中指出:“文章的奧秘要用讀的功夫才能發掘。”“以讀為本”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把書面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語文素質。讀跟理解是相互的,因此在教學疑難處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可以經常這樣提醒學生:“你讀懂了什么?”“你還有不同意見嗎?”教學中,教師要遵循民主教學的原則,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不要在學生中劃分好、中、差;不但要經常鼓勵那些積極提問的學生,積極創造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顧慮,使他們勇于提出問題,教師還應遵循延遲判斷原則,對學生提出的各種意見、觀點,不要當即做出判斷,要不斷鼓勵學生產生新的想法,大膽地向同學質疑,向老師質疑,向教材質疑,在質疑中求疑,在求疑中發展思維,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直到學生產生新的領悟,獲得新的發現。如教《詹天佑》一課,有位教師根據課文中詹天佑設計人字形鐵路這一段的內容,設計了可操作的教具,讓學生為全班同學操作和介紹,然后激發學生:“你對他的操作和介紹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大家可以提出問題來考考他。”頓時,學生們紛紛質疑,臺上的學生一一解答,甚至會出現一人解答不了眾人共同幫助解答的可喜局面。正因為學生在思索,才能讀懂文字的意思。情感是附載在語言文字這一客體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讀者在讀中去感知與感悟。課文中男孩和列寧之間的對話所包含的情感是很豐富的,我讓學生通過朗讀去體驗、去感知、去感悟,通過反復朗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通過擔心灰雀來表現,而小男孩因為喜愛灰雀而抓走灰雀,表現出心虛、慌張的心情。兩者同樣是喜愛灰雀,可是卻是兩種不同層次的愛。達到了“在讀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課文最后“列寧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著說:‘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兒去了?’”列寧為什么問不會說話的灰雀,而不問會說話的小男孩呢?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體會到列寧非常顧及小男孩的感受,不想讓他因為難堪的行為,這也說明列寧喜愛、關心小男孩。進一步感受到列寧的高尚品質,產生對他的敬佩之情。
當然,倡導學生獨特感悟的同時,并不是對學生的放任自流,忽視對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能力的訓練,而是激活他們的獨創精神,使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及內蘊的意味綿長,從而促進學生的閱讀意識,提高我們的閱讀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