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逾淮為枳》學習參考
楚王賜晏子酒。——早已經(jīng)密謀要“辱之”,卻還“賜晏子酒”,寫出楚王虛情假意。
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當“酒酣”之時依計行事,說明時機把握得很好。
王曰:“縛者曷為者也?”——楚王明知故問,準備發(fā)難。
對曰:“齊人也,坐盜。”——無中生有,煞有介事,自欺欺人。
2.“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這里的“視”,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楚王“視”晏子而問,楚王這一“視”,充滿著得意的神態(tài),是流露著蔑視的眼光。
3.最后楚王知道自討沒趣了,為什么還要“笑”?
楚王是無可奈何的“笑”,這是苦笑,是尷尬的笑,自嘲的笑,痛苦的笑。
4.如何理解晏子的回答?
晏子說了四句話,第一句,慢條斯理,言在此、意在彼。第二、三句,自問自答。前三句晏子巧妙地暗暗地打了個比方。第四句,話題一轉(zhuǎn),直接把這個“比方”抖出:這個齊國的“盜”,就像“橘”,它生于齊是“橘”(不盜),而生于楚卻成了“枳”(使民善盜)。
同為橘,因為生長的區(qū)域不同,名稱不一樣,味道也不一樣。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水、土。在文中這是打比方,晏子面對楚王“齊人善盜乎”的一句帶有挑釁和侮辱性的問話,針鋒相對,進行了有力的反駁。
5.楚王為什么要侮辱晏子?
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要羞辱齊國。“齊人固善盜乎?”一句泄露了天機。
6.晏子是怎樣的一個人?
聰明、機智、善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