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六年級教材分析
一、對教材的粗讀建構:
本冊教材仍然由“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課文”、“習作”和“練習”這幾部分組成。
承接前11冊“習慣篇”的內容,本冊教材安排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和“在實踐中學會運用”兩項習慣培養,并能從整冊教材編排及教學實施中得以具體的體現。
入選的24篇課文(其中韻文3篇),分7個主題單元安排,分別是“壯麗山河”、“正義必勝”、“詩文精粹”、“探索與發現”、“感悟人生”、“詠物抒情”、“師恩難忘”,并根據課文特點相機安排了語言文字的訓練。本冊教材所編寫的課文內容豐富,體裁多樣,人文內涵豐富。從內容看,既有反映歷史人物的課文,如《孔子游春》,又有頌揚現代英雄人物的課文,如《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既有描寫著名自然景觀的課文,如《煙臺的海》、《三亞落日》,又有蘊含人生哲理的課文,如《學會合作》;有的課文主要介紹學習語文的方法,如《讀書要有選擇》,有的課文則引領我們走近名著,如《三打白骨精》等。從體裁看,不但有記敘文,還有詩詞、故事、說明文等。從單元主題線性串聯來看,第七單元是“師恩難忘”,尤其是《明天,我們畢業》最后一篇課文,既符合畢業前夕六年級學生當時的心理情感實際,又是對學生感謝師恩情懷的啟迪教育。而習作教材及綜合練習(各7個)仍然單列,編排體系依舊。
整冊教材這樣編排,既可以使學生了解社會、認識自然、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又可以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擴大他們的閱讀視野,真正使大語文教育觀得以有效滲透。課后眾多的練習安排,能讓學生感受、把握、體味、領悟語言豐富的內涵,在品評中增強語感。
二、對教材的研讀把握:
作為小學語文教材的壓卷之作,承上啟下,在教材序列中應該自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功用,很明顯地就是為六年級學生進入初中做好了提升性的“啟下銜接”:
首先本學期安排的習慣訓練——“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在實踐中學會運用”,實際上是“多種渠道學語文”的延伸和深化,這些習慣的養成不僅對正在進行的語文學習有很大的裨益,而且對今后學生繼續學習和走上社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要站在“向學生負責,向未來負責”的高度,切實重視這部分的教學,并能在平時的教學中予以滲透。
其次研讀這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你會敏銳地發現,本冊閱讀教材均為難得的精品佳作,更重視強化滲透學生品悟賞析、深度思維等提升性語文素養訓練。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從中積累大量的優美詞句,而且能從不同體裁的課文中獲得“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寫法的無痕引領。
再次本冊的作文教材與課文配合巧妙從不同的角度實現了讀寫結合。本冊習作教材七次習作只有兩篇例文,重視學生習作逐漸由“模仿”到“借鑒”,由“仿”到“創”的循序漸進過程。學生學習范文的方式,主要不是低層次模仿,而是借鑒。六年級習作,既要注重引導學生多方借鑒主題單元中的“范文”信息,相似激活;又要重視仿效“例文”,由仿到創。本冊作文注意聯系舊知,引導學生在原有的訓練基礎上向更高的層次延伸。因此作文安排了多種類型的作文訓練,除了一貫練習的簡單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本冊要求學寫讀后感和常見的應用文——書信。而且習作與活動相整合,其中重視學生探究發現、調查統計等綜合能力的培養。作為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冊課本,其作文訓練面廣,有深度,是對全套教材的總結和概括。因此作文教學是本冊教學的一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