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六年級教材分析
(4)、加強語言積累:積極運用積累的書面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整個小學階段積累的大量詞匯、名言警句、富有表現力的優美語段,只有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不斷地被調用,才能成為真正的文化底蘊。如學習《三亞落日》后,在熟讀、背誦課文的基礎上,可借鑒作者的寫法,觀察日落的過程,并做一次小練筆。當然,還可以推薦閱讀同主題的相關課文,如巴金的《海上日出》,體會作者不同的寫作角度及用詞的生動形象。又如學習《煙臺的海》后,開展“我是一名小導游”實踐活動,介紹家鄉一處景點。學以致用,強化積累,并對自己語言倉庫中的存儲進行激活、調動、重組,學用結合,增強底蘊。
(5)、抓文體的辨別:明確記敘性、說明性課文及詩歌的基本特征和教學重點。
在對不同文體課文的教學中,教學目標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運用都應有所區別。詩歌宜一邊朗讀一邊想象描述的情境,了解詩意,體會詩人情感,熟讀成誦。散文特別是借景抒情的美文,如《三亞落日》《煙臺的海》,宜用指導朗讀和通過學生聲情并茂地讀的方法,理解景物的境,體會作者的情,在熟讀的基礎上,積累優美的語言。敘事性文章,宜先了解事情梗概,再抓住重點部分發表感受,借鑒寫法。說明性文章,宜在初步了解說明了什么之后,有重點地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這樣,就能避免不同文體的課文教法大一統、抓不住不同體裁文章特點的局面。當然,具體到教學某一篇課文的側重點,則要因文而異。同樣是寫景的課文,課文不同,應有不同的側重點。如《煙臺的海》是按季節的順序描寫景色的不同的,教學時可以把了解和學習按時間順序、抓住特點描寫景物作為重點。《記金華的雙龍洞》具有按游覽順序寫的特點,教學中要指導學生理清描述的順序,學習、借鑒這種寫法。《三亞落日》則以擬人化的手法,動態地展現落日美景,可以引導學生如臨其境地品讀,熟讀背誦,積累內化。
2、重視常態閱讀教學的寫法滲透,有效落實“讀寫結合”、積極改進實施單元習作教學。
習作教學,不僅僅是單元習作教學的事兒,更離不開平時閱讀教學中寫法的無痕滲透、借鑒、遷移以及平時“讀寫結合”、“日記練筆”等的鞏固性訓練。因此,習作教學,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實施:
(1)、加強平時練筆的指導。
一方面把練筆輻射到閱讀課上,經常寫寫感受、啟示,仿寫典型的句、段,續寫結尾等,體現從“讀中學寫”、“讀寫結合”;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經常練筆,以日記形式隨時記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提高寫作水平,積累寫作素材。
(2)、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平時應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重視指導學生做好讀寫筆記,使讀寫的內容更加豐富,形式靈活多樣。
(3)、長短課結合改進作文教學。
有的習作話題可以當堂嘗試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在課堂上即時反饋、修改;有的習作話題可以預先布置相關的家庭活動、戶外活動,然后當堂完成;有的習作話題,則可以先在課堂引導,學會討論、觀察、采訪、調查、收集資料的方法,再組織實踐,在活動后動筆,一周后,再在習作課堂進行反饋、修改、加工、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