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對搜集到的詩歌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了解詩歌的豐富性。
2.激發學生搜集詩歌的興趣,引導學生感受詩歌故事的有趣。
3.學會讀懂古詩和欣賞詩歌的方法,激發學生對詩歌的熱愛。
教學過程:一、復習回顧“詩海拾貝”中的6首詩歌。
1、自由朗讀這6首詩歌。
2、小組交流討論這6首詩歌的特點。(明白這幾首詩的共同點──內容都是描寫自然景物的)
3、學生分小組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詩歌。
4、組內誦讀這些詩歌,討論:詩歌除了可以按內容分類,還可以按哪些方面來分類?
5、師生交流歸納:
(1)可以按內容分: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山水田園詩、關于秋天的詩、關于春天的()詩……
。2)可以按題材分:山水詩、邊塞詩、思鄉詩、詠物詩、田園詩。
教師講述: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3)可以按形式分:格律詩、自由詩……
。4)按體裁分;童話詩、寓言詩、散文詩……
。5)按國家和作者分:外國詩、中國詩
教師講述:雪萊、普希金、泰戈爾的詩歌
。6)按創作方法分:詩歌、民歌或童謠
(7)按時間分:古代詩、近代詩、現代詩、當代詩
(8)以教師講述為主: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案琛薄案栊小薄耙薄扒薄斑省钡裙旁婓w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①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②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后變成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魏晉和唐代及其以后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成為樂府和擬樂府。如《敕勒歌》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僖环N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谝环N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3)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
(4)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和次有相同點和不同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