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我愛我家》教學設計(精選3篇)
《綜合性學習·我愛我家》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感悟親情,關心他人,培養熱愛親人和集體的感情 ,樹立對家庭的責任感。
2、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做到說話簡潔、有條理,口齒清楚,語言流暢。
3、學會從日常生活中,搜集整理寫作素材,挖掘有價值的典型材料。
4、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做到具體,真切,生動感人,有真情實感。
教學重點:1、口語表達的條理性和簡潔性。
2、書面表達的真切、生動、準確。
教學難點:圍繞一事一物寫作文,說真話,訴真情。
教學時數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
1、教師進行家庭情況調查,了解學生的家庭境況。
2 、學生回家與父母溝通,收集家中物品。
3、學生完成問卷調查表,收集一至兩句抒寫親情的古詩句或歌曲。
4、自由組合活動小組。
教 具:多媒體、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醞釀情感:上課前播放歌曲《我愛我家》,(讓師生在音樂的氛圍中逐漸進入狀態)歌曲聲中,學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抒寫親情的古詩句。
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
二、展開話題,層層深入 :家是一個充滿親情的地方,有愛才有家。同學們,你們感受到家里濃濃的愛了嗎?也許,家中一件毫不起眼的物品, 一張記錄瞬間的照片,甚至是家人之間的一個眼神、一句話,都可能會對你訴說難忘的一幕,傳達濃濃親情呢。今天,就讓我們敞開心扉,展示你的物品,訴說你對家的深情吧。 有請主持人上場!
學生活動:由學生選出的主持人主持進行。
(一)、老照片的故事。
1、老師展示一張家庭黑白照片,說一件最能體現溫暖親情的小事(投影)。照片上的人是我的母親、大嫂和我的雙胞胎侄女。照片的背景是我家的老屋。每當看到它,童年的生活就將大腦占據得滿滿的……
2、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各自說說來自照片的故事。要求說話時要有條理,簡潔明白,每人最多不超過2分鐘。然后圍繞“家”字各擬一個文題,看誰取得又快又好(投影)。
3、用6—7分鐘的時間,小組推薦好的文題在班上交流,并請出題人說說自己文題中隱藏的小故事。要求口齒清楚,語言盡量簡潔、流暢。學生自由點評后,教師稍加點撥。(有幻燈片的小組出示自己的制作)
(二)、我家的一件珍品。
1、四人小組,展示物品,訴說家中的親情。
2、推選代表展示物品并發言。
3、學生互評發言:同學們訴說的家事,誰最能打動你的心?
4、討論:寫家中珍品的故事,可以以物品為線索安排結構,想一想,怎樣安排更吸引人?
(三)、媽媽的嘮叨
1、此話題的小組表演話劇小品。要求學生注意觀察表演人的神態,關注其語言。
2、小組交流:他們語言、表情典型、傳神嗎?生活中,媽媽為什么愛嘮叨?三、拓展延伸,情感升華 。
師:以上是發生在我們個人小家里的事。我們還擁有一個共同的大家——祖國!思家念國是人類共有的情懷。下面,請大家欣賞一首詩,感受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去國懷鄉的濃濃《鄉愁》。(出示課件)
1、齊讀《鄉愁》。
2、同學們記憶里,還有沒有以吟唱“家國”為主題的詩詞文章?
四、集思成文,心香一瓣。
圍繞家里的人或者物品,書寫出你對家的關注,表達你對家的情感。
五、總結評價,渲染氣氛。
播放音樂《我想有個家》。
六、一周后進行佳作展示。原作展示,附學生評語、老師評語。
《綜合性學習·我愛我家》教學設計 篇2
我愛我家
城郊中學 何輝南
u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2.增進學生對家的熱愛之情。
u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u 教學難點
讓學生用自己喜愛的形式來表達對家的愛。
u 教學流程
一、主持人的話
家是落葉所能回歸的根,是孤雁所能向往的巢,是江河所能擁抱的海,是航船所能依靠的岸。
家是快樂的,就像一桌酸甜苦辣皆有的菜席,嘗過了酸,才覺得甜的美,品味了苦,才感受到辣的香。在家里就像在伊甸園,勞累是開拓的象征,困惑是敢于探索的標志,失敗是勝利的開始,成功是不斷努力的結局,家是永遠快樂的!
二、盡情抒懷
請同學們用自己所喜愛的形式來盡情抒發對家之愛。形式可以是小品、相片、珍品、書法、朗誦、演奏、唱歌等。
程序:
1.表演者表演(表演前要自報姓名、表現形式、主題內容等)
2.表演者發言(自我評價)
3.同學們評價(可以從表現形式、主題內容、表演技巧等方面進行)
三、探究研討
1. 你與家人發生過矛盾嗎?你認為家人的做法正確嗎?請簡述當時的情景和談談你當時的感受和看法。
2.你認為怎樣的家才是理想的呢?假如你是父母,你將怎樣持家?
程序:
1.個別同學發言
2.其他同學評價
四、欣賞《父女經典對話》(動畫)
請同學們聯系自己的實際,選擇動畫中感興趣的一個人物進行評價。
五、玩游戲
六、總結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七、欣賞《可愛的家》
《綜合性學習·我愛我家》教學設計 篇3
○活動目標
① 感悟親情、尊敬親人,養成熱愛家庭的情感和對家庭的責任感。
② 養成愛思考、愛探究的興趣和習慣。
③ 培養口語交際能力,做到有條理、有中心地說話。
④ 圍繞一事一物寫一篇作文,具體生動,融人真情實感。
○教學重點
訪談、寫作和評價
○活動設想
學生寫作的困難往往是缺少素材或不會積累素材,因此作文時有些同學要么搜腸刮肚、東拼西湊,要么仿寫范文、編織故事,使文章顯得干巴巴的,缺乏真情實感。本次活動指導將以此為突破口,交給學生搜集素材的方法,提倡說真話、訴真情。另據課程標準的寫作評價建議,打算讓學生對作文進行自評、互評,并在此基礎上由學生推選代表講評自選范文。教師僅在各階段進行指導和最終進行評價。
○課時分配
四課時(0.5課時活動指導,2課時寫作,0.5時交流,l課時評價。)
○課前準備
思考回顧
學生回顧本單元課文《風箏》、《散步》、《詩兩首》和《〈世說新語〉兩則》等,理解親情是人間最真摯而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搖籃,濃濃的親情不只在作者筆下,更縈繞在每一位同學身邊。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家庭實際狀況在“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和“媽媽的嘮叨”三項活動中任選一項,再作具體的訪談指導。
訪談指導
① 選擇“老照片的故事”和“我家的一件珍品”的同學,應在作文前與父母聊一聊相應的話題。可以和父母一起翻翻舊相冊,聽他們講講照片后面的故事;可以找一找家中的某一件你感興趣的物品,問問父母它的來歷。
② 選擇“媽媽的嘮叨”的同學,應靜下心來聽聽媽媽嘮叨的內容,和爸爸談一談關于“媽媽的嘮叨”的話題。
談話指導
① 無論選擇哪一項活動,在與父母交談時都應該注意擬好談話提綱。內容包括:向父母介紹本次語文活動的內容和訪談的目的;你需要得到父母哪些方面的幫助;了解家庭故事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詢問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故事涉及到哪些人,等等)。
② 尊重長輩,文明禮貌,避免爭吵。
③ 與父母交流自己的內心感受。
④ 做好訪談記錄。
作文要求
① 文從字順,內容充實,文面工整。
② 敘事具體,能體現親情可貴,有真情實感。
③ 字數:500左右。
④ 作文時間:90分鐘。
○活動過程
評改指導和要求
讓學生對作文的基本原則、要求和寫作技巧有切身的體會,并自己發現作文的優點和問題,往往更能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所以,本次作文評價將在老師的指導下交給學生自行完成。教師的指導主要是制定評分細則和對學生白評、互評的具體要求。
① 根據作文要求確定評分細則(滿分100分):
a.文從字順,滿分25分。(錯別字3個扣1分,病句1句扣1分。)
b.敘事具體,能交代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滿分30分。
c.能體現出“我愛我家”或“我愛家人”的主題,有真情實感,滿分30分。
d.內容充實,文面工整,滿分15分。(內容充實,文面工整,滿分15分。以480字計,每少50字扣1分;文面酌情,最多扣3分。)
指導學生進行自評、互評
① 自評:
a.朗讀作文,發現和修改錯別字、病句。
b.細心閱讀,根據評分細則對自己的作文逐項評價。
C.寫50字總評。
② 互評:
a.四人一小組共同評改,每組四篇,要有旁批,有50字總評,有四人簽名。
b.各大組挑選出范文兩篇,并推選兩人下次課講評。
范文選擇不一定要最好的,可以選擇大眾化的,更有針對性;或者選擇質量較差的,善意的指出問題并提出修改建議,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從中受益。
學生講評
學生經過自評、互評后,對自己和同學們的作文會有比較客觀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大家在寫作方面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啟發和體會。把作文講評交給學生去做,一方面可以強化這種認識和體會,另一方面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但學生講評成功與否,關鍵看教師有沒有指導,指導是否到位。教師的講評指導可以放在課外進行。
學生以大組為單位選出講評范文和主講人之后,要求打印出范文,并結合本次作文訓練要點試講。初次試講,學生往往只能泛泛而談,如“我覺得這篇作文文從字順,內容具體,但有少量錯別字”等,教師此時可以指導學生結合作文中的語句、段落進行評價,如“我覺得這編作文文從字順,如‘……’一句就寫得很美。”
課堂上,各大組主講人總評之后,教師應組織和動員其他同學發表意見,補充講評。
教師進行過程評價
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各班不同的情況,著重對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和作文評改、講評過程進行評價,肯定作文前的有效準備,表揚認真評改的同學(尤其要表揚他們對自己、對同學負責的處事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