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六年級語文小升初文言文閱讀復習
文言文的總復習
一,主要考查點有:
1,故事內容大意(常以寓言,成語故事出現)
2,故事所說明的道理
3,文中的重要詞語意思
二,主要篇目
1,《楊氏之子》
2,《晏子使楚》
3《兩小兒辯日》
4《學奕》
5,《濫竽充數》
6,《刻舟求劍》
7,《葉公好龍》
8《東施效顰》
9《矛與盾》
10,《鷸蚌(yu beng))相爭》
11,《鄭人買履》—選自《韓非子》
12《蜀鄙二僧》
13,《伯牙絕弦》
掩耳盜鈴——《呂氏春秋•自知》
寓意:告訴我們做了壞事,想讓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只能是自己害自己。
濫竽充數——《韓非子﹒內儲說上》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聽之,處士逃。
譯文: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很高興。官府給他的待遇和那幾百人一樣。齊宣王死后,他的兒子齊湣王繼位。齊湣王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喜歡讓他們一個一個地吹聽獨奏,而南郭處士不會吹竽,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寓意:告訴我們做人要老老實實,要有真才實學才行。
何氏獻璧——《韓非子﹒何氏》
寶玉而題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
譯文:明明是寶石,卻被人說成了石頭,明明是忠貞的人,卻被說成騙子,這就是我悲傷的原因啊!
寓意:表現堅貞之人受人誤解的痛苦。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晏子避席對曰:“ 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譯文:晏子離開坐著的位子回答說:“我聽說,橘生長在淮南就成了橘,生長在淮北就成了枳,只是葉子相同,它們的果實味道卻完全不同。這樣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現在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竊,來到楚國就偷竊,莫非是楚國的水土致使百姓善于偷竊嗎?”
寓意: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
井底之蛙——《莊子﹒秋水》
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
譯文:千里的確很遠,可是它不能夠形容海的遼闊;千仞的確很高,可是它不能夠控明海的深度。夏禹的時候,XX年有9年水災,可是海水并不顯得增多;商湯時,8年有7年干旱,可是海水也不顯得減少。永恒的大海啊,不隨時間的長短而改變,也不因為雨量的多少而漲落。這才是住在東海里最大快樂啊!”
寓意:告訴我們要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開闊眼界,要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欲速則不達——《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
齊景公游少海,傳騎從中來謁曰:“嬰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傳騎又至。景公曰:“趨駕煩且之乘,使騶子韓樞馭之。”行數百步,以騶為不疾,奪轡代之御。可數百步以馬為不進,盡釋車而走。
譯文: 齊國國王景公在少海游玩,騎馬傳信的侍從從城中來報告說:“晏嬰病重,快要死了,恐怕景公要在他死后才見得到了。”景公急忙起身。又有騎馬傳信的侍從趕到。景公說:“快駕煩且(拉的)那輛馬車,讓主管韓樞駕車。”跑了幾百步,認為馬主管趕得不快,奪過韁繩代替他(趕車),趕了大約幾百步,認為馬沒有跑得更快,干脆下車去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