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六年級語文小升初文言文閱讀復習
我對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這樣,難道不會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嗎?于是我寫下了《哀溺》。
寓意:諷刺那些見錢眼開、掉進錢眼里的人,寧愿放棄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丟掉錢財的人。“錢乃身外之物”,我們不應重視錢財!
孟子語錄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翻譯: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的話,我寧愿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夠同時擁有的話,我寧愿舍棄生命而追求道義。
寓意:通過對面對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比喻面對生命的在大義之間的選擇,孟子會毅然選擇“舍生取義”。
矛與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 , 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無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應也 。
譯文:有一個楚國人,賣盾又賣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任何鋒利的東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什么堅固的東西都能刺穿。”有人問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結果會怎么樣呢?”那人張口結舌,一句話也答不上來。
寓意:《矛與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夸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也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觸。
鷸蚌相爭——《戰國策》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解釋:一只蚌出來曬太陽,一只鷸飛來啄它的肉,蚌馬上合上,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干死你。”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會餓死你。”鷸和蚌都不肯互相放棄,漁夫就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
寓意:做事要權衡得失,化解矛盾相互謙證,以免顧此失彼,讓他人鉆空子。告誡人們不要自相殘殺,要寬容。其寓意與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有一定聯系。
學弈 《孟子》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翻譯: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圍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圍棋。其中有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講的,他都認真聽,細細琢磨,認真領悟;另一個人表面上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可是心里卻認為天鵝要來了,想著如何拉弓搭箭把天鵝射下來。他們雖然一起學習圍棋,可是后者不如前者。是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寓意:文章先寫了奕秋是全國最善于下圍棋的人,接著寫奕秋教兩個學習態度不同的人下棋,學習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寫這兩個學習結果不同,并不是因為智力上有多大的差別。通過這件事,說明了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