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學語文十二冊第二單元教案
據此,教師應該看清當代小學生認知中的長短,組織實地觀察或運用影視資料,讓學生走進大自然中,讓大自然走進學生的心里,在進行愛的教育的同時,生動活潑地進行美的教育。
大自然是作者心中最美的詩,也是廣大讀者心中最美的詩。美感的特征不但具有直覺性,而且具有愉悅性和超越性。當作者“獨自躺在床上,最愛聽那遠遠的簫笛聲,心中有一縷說不出的深切的凄涼的感覺,同說不出的幸福的感覺結合在一起,奇妙地攪動我的心。我仿佛和那窗外的月光、霧色融合為一體,飄浮在樹林間,隨著簫聲、笛聲遠去……"他直言不諱地說:“這時我的心最快樂。”作者從悟到“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到“充滿詩情畫意”,到“結成微妙音符”,到“靈犀一點,脈脈相通”,不僅是認識上的飛躍,同時也恰恰是美感的超越。
在指導學生閱讀和理解本課時,自然不能忽略學生的心理要素。從文字的感知到生活的感知,都離不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聯想與想象是一對孿生姊妹,是創作之母。德國著名作家歌德曾說過:“幻想是詩人的翅膀,假設是科學家的天梯。”學習《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詩》,須要找出那些展現聯想與想象的語句,并從語境反觀作者的心境與再創讀者的心境。
在本課,聯想與想象的例子俯拾皆是。“天上的流云,一會兒變成海島沙洲,一會兒變成峰巒湖沼。”這種云龍蒼狗的變幻,屬于相似聯想。“一種遙遠的情思吸引著我,讓我在森林里、在落日的晚霞里、在遠寺的鐘聲里有所追尋。”這種似遠如近的映像,屬于接近聯想。“夜里,獨自躺在床上,最愛聽那遠遠的簫笛聲,心中有一縷說不出的深切的凄涼的感覺,同說不出的幸福的感覺結合在一起,奇妙地攪動我的心。”又是凄涼,又是幸福,與遠遠的簫笛聲融合在一起,則屬于對比聯想。
這些聯想與想象,自然植根于對自然美的基本形態的細心觀察和持久積累,但同時它也發酵于審美者的情趣與體驗。在《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詩》中,作者描述的自然美千姿百態。“天上的流云,一會兒變成海島沙洲,一會兒變成峰巒湖沼”“清晨曉霧彌漫的海,落照里白帆掩映的海,都充滿了詩情畫意”,顯示著美的壯麗;“那四周的山色濃麗清奇,似夢如煙;初春的地氣,在山水里蒸發得較早,舉目都是淺藍深黛;湖光巒影籠罩得人仿佛也成了一個透明體”,體現著美的幽靜。
大自然是如詩如畫般的優美,它需要優美的人以優美的心境去激賞。人們在柔媚、和諧、寧靜與秀雅中,去領略心曠神怡的愉悅,去陶冶高尚雋美的情操。作者歷數了童年到青年的“華燈一城夢”,其用意正是為了表達自己和力圖感染讀者的“明月百年心。”
教學內容:向往綠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認識本課4個生字,能力目標:體會作者對綠色的描寫方法。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重點:體會綠色所帶來的生機及其美。
難點:感悟綠色的美妙。
教法:讀中感悟。學法:自主探究。
教具:搜集有關描寫綠色的語句。
流程: 第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閱讀,激發興趣 直接板書向往綠色,齊讀課題,簡介、順勢引入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