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竹桃>教學設計方案及反思
<夾竹桃>教 學 設 計 方 案學校五星中心小學班級六(1)學科語文課題夾竹桃教時第二課時日期06.11一、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自然段。2、能找出直接描寫夾竹桃的句子,讓學生學會通過朗讀體會“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嚕花黃了,又長出一嘟嚕。”這一句子的回環美;“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別茂盛的時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別衰敗的時候,無日不迎風吐艷。”、“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等句子用詞的精煉意思表達的完整。3、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懂得作者為什么愛上了夾竹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體會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4、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和較好的想像力,學習作者對比、聯想的寫作方法。5、學習用“……無……不……”“……無不……”造句。二、制定依據:1、內容分析《夾竹桃》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第二課時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去欣賞夾竹桃可貴的韌性,走近作者,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描繪了在萬紫千紅、五彩繽紛的花季里,夾竹桃的可貴韌性和花影迷離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作者對紀傳體的喜愛之情。第三自然段對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對比襯托的作用。這一自然段無需過多講解,可以通過對比朗讀的方式,將春、夏、秋三季的花與夾竹桃進行對比朗讀,學生就不難體會到夾竹桃默默無聞、可貴的韌性,也就不難體會第三自然段所起的對比襯托作用。月光下的夾竹桃的黑影本是平淡無奇的,但加入了作者的奇思妙想就變得意趣盎然了。這種由眼前情景產生聯想的寫作方法我們常會用到,學生讀了會感受到作者構思的奇妙,想象的貼切、新奇,引導學生也展開想象的翅膀,仿照“我幻想它是…………。”句式說話。從對以上重點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體會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2、學生實際本課為蘇教版第11冊中的一篇美文,相對于高年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已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并對文質兼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并非難事。然而雖然學生都見過夾竹桃,在他們的頭腦中夾竹桃只是一種極為普通的植物,通過語言文字了解夾竹桃的韌性以及月光下的夾竹桃給人帶來的幻想,從而更準確地感知美、表現美,則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將學生引入教學情境,真切地感受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課標提倡在讀中感悟,讀中體會,但感悟與體會不能泛泛而談,需要結合具體的詞句來談。而理解詞句,體會其表達效果又是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困難的,因此,本課的學習重難點定為:讓學生從文本的字里行間去揣摩作者對夾竹桃的韌性的贊美以及感受作者構思的奇妙,想象的貼切、新奇,從而體會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時間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質疑導入 1、同學們,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季羨林先生說:夾竹桃不是最名貴的花,也不是最美麗的花,但卻是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作者為什么說夾竹桃是他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呢?請同學們翻開書,找出相關的句子。2、出示:這樣的韌性,又能引起我許多的幻想,我愛上了夾竹桃。質疑:看到這句話你有什么想要問的?學生讀文找句。 (預設:韌性什么意思?夾竹桃有什么韌性?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幻想?引起了作者怎樣的幻想?) [培養質疑精神,激發對課文的學習興趣。從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使教學更有實效性。] 二、讀中感悟 二、自讀自悟——感受“韌性”1、“韌性”是什么意思?板書 柔軟而結實2、課文的哪幾小節寫到了夾竹桃的韌性?(3~4自然段)集體交流,教師引導,體會夾竹桃的韌性。(1.默默無聞 2.生命力頑強3.花期長)提醒學生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凡是需要理解的更應靜下心來讀書。3、在理解的過程中指導朗讀。重點抓住以下幾句。 句(1)(抓。呵那牡,一聲不響,又,又)體會夾竹桃默默無聞 句(2)(抓住:看不出,也看不出,無日不)體會夾竹桃生命力頑強 句(3)(抓。簾o不 )體會夾竹桃花期長能告訴老師你怎么看出夾竹桃的花期長的特點的嗎?(和第三小節進行對比看出來的)5.師生合作,重組教材,對比朗讀。師:看到大家讀得這么好老師也想參與進來,可以嗎?希望大家和老師合作一起來對比著讀讀課文的三、四小節好嗎?師領讀:院子里的花雖然一年三季,萬紫千紅,卻又( ),惟有夾竹桃一朵花敗了,( )一嘟嚕花黃了,( ),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 )。從春天( ),從迎春花( )6.你最喜歡夾竹桃的哪一點韌性? 7.對照著黑板上的文字想想:韌性的本意(柔軟而結實)和在課文中表現出來的(默默無聞、頑強的生命力、花期長)有什么聯系? 1、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找出能表現夾竹桃韌性的句子,小組內討論交流。2、匯報找的結果。 3、品味重點語句。(1)然而,在一墻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卻在那里悄悄的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嚕花黃了,又長出一嘟嚕。(2)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別茂盛的時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別衰敗的時候,無日不迎風吐艷。(3)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生接讀 生選擇,站起來讀一讀。 (默默無聞就是“柔”的一面,而頑強的生命力和花期長就是“結實”的一面。) [自主、合作的學習是現在小學生的基本能力。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主要以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法為主,注重學生對課文的在反復朗讀中感悟、品味語言文字,培養學生的語感。] [通過“找”、“讀”、“品”,培養為主的探究能力,提高閱讀的質量和語感能力。] 過渡:通過剛才的讀書學習,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夾竹桃可貴的韌性。其實夾竹桃的妙處還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夾竹桃更是引發了作者許多的幻想。 三、自主學習,感受“幻想”的樂趣 1、出示要求,自主學習:(1)月光下的夾竹桃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引起了作者怎樣的幻想?2、組織學生交流匯報:月光下的夾竹桃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①指名回答!澳阏驹谒旅妗 ②多么美妙的夜晚!請你用朗讀將我們領入情境中去好嗎?③教師敘述:朦朧的月色下,夾竹桃花影迷離,葉影參差,濃濃烈烈的花香毫不含糊地襲來,作者頓時陶醉了,產生了許多的幻想。④齊讀?茨男┩瑢W已經進入了情境。3、讀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歡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朗讀。①指名說。(想象豐富、意境美、用詞準確、描寫生動有情趣) 師引導朗讀:月光下的夾竹桃的黑影本是平淡無奇的,但加入了作者的奇思妙想就變得意趣盎然了。參差的夜影,迷離的花影被想象成了地圖、荇藻、墨竹,而小飛蟲、小夜蛾則成了遠渡重洋的海輪和游過池塘的小魚。多么貼切、多么新奇的想象呀!這么美的語言要不要再來讀讀。 4、這種由眼前景產生聯想的寫作方法我們常會用到,請你也展開想象的翅膀。 學生自瀆感悟 理解:葉影參差(長短、高低、大小不齊),花影迷離(模糊) 學生感情朗讀。評議。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邀請同學和你一塊朗讀,體會分享的快樂。 齊讀 學生仿照“我幻想是 !本涫秸f話。 提高要求,把句子說具體些(也可以試著說一句排比句) [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使學生放任想像的翅膀,使他們敢想、會想、想出奇異,發展創新思維。] [這一部分教學,通過小組內讀、議等一系列程度鍛煉了組員之間的合作能力,提高合作學習水平。] 四、拓展延伸——深化情感1、我們了解了夾竹桃的韌性,又知道了它令作者產生許多美妙的幻想,怪不得作者會愛上夾竹桃,相信你也會和作者一樣愛上夾竹桃的。 一起讀最后一小節。 五、作業設計1.大自然中其實還有許多的植物也有夾竹桃這樣的韌性。如(菊花、梅花、雪松、小草、竹子)拿出你手中的筆,把你所喜歡的那種植物的韌性寫出來。(可以是一個小片段)學生練筆,課堂來不及可放至課后。[遷移寫法,使學生學會模仿課文進行寫作,掌握不同的俄文的寫作技巧,不斷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反思重建上課的整個過程中自己能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提出的問題,尊重學生的表達(對夾竹桃韌性的獨特認識不屈不撓、永不言。,尊重學生的朗讀(讀自己想讀的地方)。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被仡欉@一節課,給予學生閱讀、思考的時間還不夠充裕,沒有留下足夠的空間為學生張揚個性、激揚靈性服務。教學一開始,我緊緊抓住課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為主線,以最后一個自然段為突破口——夾竹桃的韌性是“我”愛上夾竹桃的原因之一,直奔中心。緊接著講讀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主要講的就是夾竹桃可貴的韌性。這一自然段的教學,我以讀為主,力求通過個性閱讀,引導學生讀中學文,讀中生悟,由悟生情。第四自然段中的兩個雙重否定句是最能體現夾竹桃的韌性的,我處理得并不好(也有我對課堂情況估計不足的因素在里面),我讓學生朗讀、談感受、說體會,結果學生談得面面俱到,過于細化,沖淡了對夾竹桃的韌性的理解和認識,也沖淡了兩個雙重否定句的作用。第三自然段對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對比襯托的作用。這一自然段無需過多講解,可以通過對比朗讀的方式,將春、夏、秋三季的花與夾竹桃進行對比朗讀,學生就不難體會到夾竹桃默默無聞、可貴的韌性,也就不難體會第三自然段所起的對比襯托作用。回顧我的課堂教學,學生雖也能產生以上認識,但印象一定不及對比朗讀的方式來得深刻。課前鉆研教材不夠深入。只看到三、四小節的花期長短的對比,沒關注到迎春花的炫耀張揚和夾竹桃默默無聞的對比。此外“這一點韌性同院子里的花比起來不是顯得非?少F嗎?”被我忽視。對學生的實際能力有些高估。我本以為學生能通過讀書很快答出“夾竹桃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以及“夾竹桃引起了作者怎樣的幻想?”結果學生讀了兩遍還只有一半的同學才能夠解決其中的一個問題。我們常說備課時要以學生的眼光,學生的心理來看教材。在這個環節的設計上我沒能料想到學生的實際能力而是一味地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問題,這還不簡單嗎?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比如說,當學生答出某一個方面韌性的時候,我只問他,從哪兒看出來的?并沒有深入下去刨根問底:“你是從那些具體的詞語中想到的?”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地去讀書這一方面做得還很欠缺。 另外,平時總責怪學生積累少,其實像這樣的美文,值得學生積累方面還真不少,雖然課堂上教師也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朗讀,去背誦,但這方面做得還不夠,今后還需更重視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