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父親的麥芽糖教學設計
二、讀寫自然結合
教學片斷師生對讀的形式共同回憶全文
師:往事一樁樁一件件如潮水般涌向心頭,小時侯,為了滿足自己的要求,走街串巷叫賣的父親都舍不得------
學生:舍不得買個盒飯吃。
師:上大學了,自己不辭而別。可是為了給自己寄生活費,父親---
生:每天只用饅頭果腹。
師:有了體面的工作,把他接來同住的提議又被――
生:拒絕了。
師:父親出車禍了,每天送飯送菜的不是自己――
生:卻是鄰居。
師:今天,他背以駝,手拄雙拐卻還要下廚房給自己做飯呀。
此時此刻你就是阿德想對父親說些什么?
生:爸爸請你原諒我的不懂事,今后我不會在那樣了。
生:想一想您為我付出那么多,舍不得吃個盒飯,卻給我買好吃的。每天肯干饅頭,給我買洗洗腦衣服,我還不理您,不理解您,我對不起您。以后,我會好好的孝敬你。
生:爸爸以后我一定會好好的孝敬您,讓您過上好日子。
師生的這種串文的對讀,使學生的情感再度受到激發,父親的點點滴滴一下子涌入學生腦海,甚至給了他們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種氛圍下孩子們使他們有感而發,寫出的東西充滿了真情實感。
三、心靈凈化,情感升華
《父親的麥芽糖》是一篇中國臺灣作家的作品,講述了一個叫阿德的男孩子,從小在父親的疼愛下長大,卻始終討厭他們賴以為生的麥芽糖,并因此離開了家鄉。在父親的一次交通意外后,阿德才真正理解了父親,第一次主動吃爸爸做的麥芽糖。課文表現了老李對阿德深厚而含辛茹苦的父愛,以及阿德對父親的理解、感恩之情。
我們的孩子每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但他們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父母的工作與生活,即使有些學生知道自己的父母不容易,但這種感受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到底如何操勞與辛苦很多孩子是無法了解到的,所以他們說出這樣的話現在細細想來也不足為奇。這時我想只有讓學生真正走近父母才能了解他們的辛苦,所以課下我布置了一項作業:調查你的長輩、父母或師長一天的工作或活動,記錄并思考哪些活動與自己有關,你有什么感受。經過同學們深入細致地調查、了解,再在課堂上談自己的父母時,話語立刻變得深沉而凝重。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感受時,孩子們所說的都是發自肺腑的語言。描繪了父母工作的細節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理解了老李對阿德深沉的父愛,感受到自己的幸福,懂得了感恩,體會到回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