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教案(精選4篇)
手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了解五個手指的各自特點,體會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道理。2、了解作者采用的表達方法,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得到啟示的習慣。教學重點:理解五根手指的特點,作者所運用的表達方法表現(xiàn)這些特點的。教學難點:領悟其中的道理,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于得到啟示的習慣。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會帶給我們啟示,像那個“我”至今還常常想起的頂碗少年,還有那一棵棵優(yōu)雅自在,顯示著勃勃生機的桃花心木。其實,生活中有許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對于他們的存在,我們常常司空見慣、熟視無睹,可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這些普通的事物也會帶給我們耐人尋味的啟示。比如我們每個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5課《手指》。2、齊讀課題。3、引導全班讀“導讀”。4、指名反饋:讀懂這篇文章,就是要弄懂哪兩個問題呢?二、同桌交流,整體感知1、組織學生初讀,解除字詞障礙。2、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思考:課文的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出示提示:課文先總寫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別具體寫( ),最后總結寫( )。3、請學生根據(jù)填空的內容,標畫出本文的中心句,在此基礎上體會本文的寫作順序和方法。三、細讀課文,了解特點,感受內涵。過渡:文章主要寫了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具姿態(tài),各有長短,那么他們各自都有哪些長處和短處呢?請大家再讀讀課文,找出相關句子。1.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找句子,理解,同時完成表格。 手指名稱 優(yōu) 點 缺 點 啟示 大拇指 食 指 中 指 無名指 小 指 (1)找出寫各手指長處的句子,讀一讀,理解。(重點體會表現(xiàn)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特點的句子:a抓住"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等詞語;b體會"排比"的修辭手法在這里起的作用;c感情朗讀。其余句子略加點撥。)(2)找出寫各手指短處的句子,讀一讀,理解,師簡單點撥。2、議一議:(1)你喜歡其中那個手指頭?為什么?那么讓你只保留這個,其他不要怎么樣?為什么?(2)從這里你體會到什么?你現(xiàn)在還認為你說的那根手指最有用嗎?(3)豐子愷先生是怎樣理解五根手指之間關系的?從哪里知道的?(最后一句--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4)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fā)?3、升華內涵。(1)團結為什么能使力量變大?(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充分發(fā)揮各人的作用,凝聚成一股合力;大家互相學習,互相支撐等。)(2)手指需要團結合作,才能揚長避短,發(fā)揮最優(yōu)效果,從而幫助主人完成各項任務;那么,自然界、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很多,你能舉一個類似的例子嗎?(a.造房子,既需要房梁也需要椽子、磚塊……方有方的好處,圓有圓的作用。b.社會職業(yè)分工情況:既要有教師、醫(yī)生、科學家,也要有工人、農民、清潔工,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能自食其力,為社會盡一份責任,都是高尚的,值得尊重和尊敬的。c.火箭上天是一項偉大的事業(yè),但少不了其中的任何一環(huán),任何一環(huán)一個小小的失誤都有可能導致全局失敗。只有每個直接和間接參與者團結合作才能成功。d.班級大掃除的分工,掃地,擦玻璃,抹桌子,倒垃圾等缺一不可。)四、品讀課文,感悟寫法,遷移運用。1.你喜歡讀這篇文章嗎?為什么?(1)意味深長:受到深刻啟發(fā) 有趣:語言幽默、生動。(擬人、排比、比喻、設問等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快速找出這類句子,朗讀回味。)(2)跟本組前幾篇課文比較,你覺得這篇課文作者是怎樣表達感悟的?(《手指》、《桃花心木》在文末直接表達感悟,以直接表白的方法,給人以啟示;而《匆匆》、《頂碗少年》是將說明的道理蘊含在文章之中,使人從中受到啟示。)2.(課件出示)"閱讀鏈接"的小詩《手》,自讀感悟。五、作業(yè)布置小練筆,想想身邊有哪些事物讓你有所感觸,有所啟發(fā),學習本課寫法寫一寫,寫出事物的特點和自己的感悟。(如:五官的對話;標點符號的爭論;文具的爭吵等。)板書設計: 5 手指 各有所長 各有所短 團結就是力量
手指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一、能根據(jù)課文前的“閱讀提示”,自主學習課文,了解主要內容,理解體會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點,學習作者描寫手指的方法。
二、通過抓住文中的重點語句和聯(lián)系生活實際,領悟課文蘊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教學這篇課文,重點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點,作者運用什么表達方法表現(xiàn)這些特點的。
教學難點
難點是領悟其中的道理。
教學流程
一、感知整體
(一)揭示課題。
(二)了解學生學習起點。
(三)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四)說說課文大意。體會本文的寫作順序和方法。
板書:總—分—總
二、解讀特點
(一)根據(jù)課文前“閱讀提示”,交流學習任務之一:想想作者寫出了五個手指的什么特點,把自己覺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讀幾遍。
學生默讀,標畫相關語句。
[設計意圖:這是略讀課文,可更加放手,讓學生自主深入讀書,邊讀邊思考,標畫語句,記錄感受。在這里,我們感受到的是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看到學生不斷深入思考和學習的成長軌跡。]
(二)教師引導抓住文中的重點語句,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體會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點。
1、親近大拇指的特點
(1)理解大拇指的姿態(tài)特點──不美。
(2)感受性格。
找出具體描寫最肯吃苦的詞。“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
用朗讀突出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
(3)引導學生體會寫法:圍繞手指不同的姿態(tài)和性格進行描寫。
板書:姿態(tài)和性格
2、親近其它四指的特點
以第一人稱“我是食指(或中指、無名指、小指)……”選其一來介紹它的姿態(tài)和性格。
3、適時指導朗讀重點語句,根據(jù)手指不同的特點,讀出不同的語氣和感受。
[抓重點語句理解文本,使得詞語有了溫度,文字有了內涵,文本有了意蘊,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和寫作特點不再是那么蒼白。而學生無拘無束的以第一人稱來介紹手指,更讓明理時語文味亦能香飄飄。]
三、升華啟示
(一)自主研讀學習任務之二:這平平常常的手指帶給我們什么啟示。
1、把感受寫在句子的邊上。
2、全班交流。
3、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也像手指一樣帶給我們什么啟示,舉例說明。
(二)閱讀鏈接《手》
1、初讀材料,了解大意。
2、說出你的啟示。
[設計意圖:利用課內的時間補充《手》的閱讀,滲透“比較閱讀“的閱讀策略和閱讀方法,激發(fā)學生感受同是啟示性的文章,但不同內容、不同寫法的內涵和魅力。更體現(xiàn)了教師促成學生與文本、與其它同學交流互動的個性情感、語言的發(fā)展。]
(三)進行快樂練筆。(選擇一題)
1、搜集一篇能從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獲得人生的啟示的文章;
2、請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樣生活中普通的事物。
【板書設計】
手 指
姿態(tài) 性格
大拇指 不美 肯吃苦
……
“團結有力量”
手指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手指》是一篇略讀課文。本課的語言淺顯易懂,一般學生都能讀懂文意。根據(jù)本課的特點,我設計了“理解——品讀——練筆”三大教學環(huán)節(jié),意在讓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品味作者的語言和進行仿寫練習,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所得。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理解文意和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即可,不對文章的詞句進行過多的講解,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和運用作者的寫法進行仿寫,在教學中扎實地訓練了學生的寫作。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了解五個手指的各自特點,體會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道理。
2、了解作者采用的表達方法,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得到啟示的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五根手指的特點,作者所運用的表達方法表現(xiàn)這些特點的。
教學難點:領悟其中的道理,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于得到啟示的習慣。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討論交流:師板書本單元學習過的課文題目(《匆匆》《桃花心木》《頂碗少年》),組織學生交流:這是本單元學習過的幾篇課文,通過學習,你了解到了哪些作家?哪些作品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從中感悟到了什么或是受到什么樣的啟示?
2、師小結:學了這組課文,同學們都有所感,有所思。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對于他們的存在,我們常常司空見慣、熟視無睹,可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這些普通的事物也會帶給我們耐人尋味的啟示。比如我們每個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5課《手指》。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詞語。
2、指生逐段讀課文,思考:課文的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出示提示:課文先總寫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別具體寫,最后總結寫。
3、請學生根據(jù)填空的內容,標畫出本文的中心句,在此基礎上體會本文的寫作順序和方法。
三、品讀課文,感悟寫法
(一)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哪根手指的性格最像你或班級里的同學?最像你的或他人的手指的那一段多讀幾遍。
(二)全班交流,說說自己或他人最像哪根手指?
(三)學生說想法,說理由,結合朗讀課文,隨機交流,體會不同手指的不同性格和作用。
1、大拇指:
(1)性格:最肯吃苦。
(2)重點句:例如拉胡琴……重東西反倒去,叫他用勁扳住。
①哪些詞語最能體現(xiàn)肯吃苦?“死力”、“拼命”、“用勁”體現(xiàn);
②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注意體會修辭手法;指導朗讀時,用“我”替換“他”,再讀課文。
(3)作者這些描寫你平時注意到了嗎?引導學生多觀察。
(4)讀完之后你覺得大拇指還有什么作用?學生充分說,再叫一兩個學生用排比的手法說。齊讀相關課文。
2、食指:
(1)性格:能干機敏,哪些詞句最能夠體現(xiàn)?
(2)重點句:拿筆的時候,全靠他推動筆桿……雖有大拇指相助,終是以他為主。
①你覺得食指重要嗎?體會沒有食指寫字時的感受,學生說一說,體會“全”、“都”、“最多”、“必須”。
3、中指:
(1)性格:養(yǎng)尊處優(yōu)。
(2)重點學習比喻句:他居于中央……片刻不離。
(3)結合課文觀察自己的中指,說說感受。
4、無名指和小指:
(1)性格:能力薄弱,并非一無是處
(2)重點句:舞蹈演員的手指不是常作蘭花狀嗎?這兩根手指正是這朵蘭花中最優(yōu)美的兩瓣。
插入蘭花指圖片,感受“最優(yōu)美的兩瓣”。
(四)適時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根據(jù)手指不同的特點,讀出不同的語氣和感受。
四、學習末段,讀文明理
1、作者從這五根各有不同的姿態(tài),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手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出示句子:“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學生齊讀。
3、思考: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呢?能舉例說說嗎?
4、再讀思考:“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不能團結一致,不能成為一個拳頭,那它們個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力量就非常有限了,強弱美丑也就盡顯于外了。”
5、小結:是啊!正如作者所說的,只要五根手指能夠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我們人類更是這樣,正所謂團結就是力量。(板書:團結就是力量)
五、拓展延伸,遷移運用
(一)品味作者幽默的語言
1、出示句子:
①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體最高,無名指、食指貼身左右,像關公左右的關平、周倉,一文一武,片刻不離。
②鵝的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里的凈角出場。(選自四年級上冊《白鵝》)
2、學生讀句子,師引導學生品味作者幽默的語言。
3、小練筆:
想你的文章中也擁有它嗎?老師告訴你,首先你要仔細觀察,積累生活經驗,找出所描繪事物的作用及多方面特點,然后再進行語言組織。我們人的身上有許多器官,請模仿課文的寫法,寫寫其中一官的一個片段,相信你能學習本文的表達方法寫一寫它們的故事。
4、全班交流,適時點評。
手指教案 篇4
榮成市實驗小學 五 年級 《語文》 學科教案、學案一體化設計
課題
13 手指
課型
新授
課時
一課時
設計教師
教學目標設計 1.借助詞典、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得到啟示的習慣。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五個手指的各自特點,體會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學方法設計 教師教法:啟發(fā)談話、點撥法。 學生學法:自讀感悟、討論交流法。
教學程序設計
教材處理設計
師生活動設計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理解大意
1.自已讀一遍課文,讀不準的字問問周圍的同學,把字音讀準。
2.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三、自學感悟,讀文明理
出示自學討論題,先自學再和小組同學交流
1.自讀課文,填表格。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體,同人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
3、通過以上的對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嗎?
4.有感情地把課文朗讀兩遍。
5.小組內分角色扮演五個手指,賦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據(jù)你要表達的意圖,編個課本劇表演一下。
四、檢查自學,深化理解
1.學生匯報對自學題中前三題的理解。
2.指幾個小組到前面表演課本劇,其他同學評價表演,教師根據(jù)表演情況點撥,指導重點是學生劇本中蘊含的道理是否正確。 教材分析: 《手指》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著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tài)和性格。最后闡明了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 與以前課本中選入的先生的《白鵝》一樣,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全文緊緊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tài)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出了姿態(tài)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雖是一篇略讀課文,但由于我十分喜歡和欣賞先生的文風,就當做精讀課文來講的,課前還請美術吳老師在黑板上畫了插圖。 教學重點: 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容易把握,我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進行整體理解。了解課文主要寫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態(tài)和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點的句段,進行重點體會。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先指導學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狀(姿態(tài))特點──不美。 師導入 出示自學討論題 巡視指導。
指導理解句子:“手指的全體,同人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
自已讀一遍課文,讀不準的字問問周圍的同學,把字音讀準。 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小組討論 自讀課文,填表格。 把課文朗讀兩遍。 表演自編課本劇。
教學程序設計
教材處理設計
師生互動設計 五、拓展延伸,啟迪思維 1.學習本單元課文時,我們基本悟到了讀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請你讀一讀,想想短文蘊含一個什么道理? 2、我們每人都有五官,有一個相聲曾經講了五官爭功的故事。你有興趣寫寫它的故事嗎?請你以《五官的──》為題,編一則寓言故事。 3、學生口頭說故事。 六、布置作業(yè): 小練筆: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寫自己眼中的五根手指。 詞句分析 具體表現(xiàn)為: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然后用關聯(lián)詞“但”一轉,寫他在五指中,卻是最能吃苦的。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xiàn),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了解了這段話的基本意思,再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畫出寫大拇指形狀和寫“吃苦”的句子,體會作者運用什么表達方法進行描寫,重點體會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推薦閱讀: 《我的苦學經驗》 指導領悟表達方法。 布置作業(yè) 試著自己口頭編寓言故事。
板書設計 手指 總起——分寫——總結(點明中心) 五根手指的特點
課后反思 課后我布置了小練筆,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寫自己眼中的五根手指,要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結果很多孩子能模仿先生的語言風格,幽默地寫了自己眼中五指的不同姿態(tài)和性格,而且很有見解。如:有的孩子認為中指并不向先生說的那樣“養(yǎng)尊處優(yōu)”,反而是“忍辱負重”,每天扛著鋼筆寫個不停,都累得駝了背。多么生動的比喻啊!由此可見,我們高年級語文教師應該挖掘不同課文中的寫法特點,讓學生在仿寫、續(xù)寫、擴寫等活動中,學習寫作方法,提高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