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教案
設計意圖:
《手指》是一篇略讀課文。本課的語言淺顯易懂,一般學生都能讀懂文意。根據本課的特點,我設計了“理解——品讀——練筆”三大教學環節,意在讓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品味作者的語言和進行仿寫練習,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所得。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理解文意和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即可,不對文章的詞句進行過多的講解,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和運用作者的寫法進行仿寫,在教學中扎實地訓練了學生的寫作。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了解五個手指的各自特點,體會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道理。
2、了解作者采用的表達方法,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得到啟示的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五根手指的特點,作者所運用的表達方法表現這些特點的。
教學難點:領悟其中的道理,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于得到啟示的習慣。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討論交流:師板書本單元學習過的課文題目(《匆匆》《桃花心木》《頂碗少年》),組織學生交流:這是本單元學習過的幾篇課文,通過學習,你了解到了哪些作家?哪些作品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從中感悟到了什么或是受到什么樣的啟示?
2、師小結:學了這組課文,同學們都有所感,有所思。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對于他們的存在,我們常常司空見慣、熟視無睹,可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這些普通的事物也會帶給我們耐人尋味的啟示。比如我們每個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5課《手指》。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詞語。
2、指生逐段讀課文,思考:課文的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出示提示:課文先總寫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別具體寫(),最后總結寫()。
3、請學生根據填空的內容,標畫出本文的中心句,在此基礎上體會本文的寫作順序和方法。
三、品讀課文,感悟寫法
(一)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哪根手指的性格最像你或班級里的同學?最像你的或他人的手指的那一段多讀幾遍。
(二)全班交流,說說自己或他人最像哪根手指?
(三)學生說想法,說理由,結合朗讀課文,隨機交流,體會不同手指的不同性格和作用。
1、大拇指:
(1)性格:最肯吃苦。
(2)重點句:例如拉胡琴……重東西反倒去,叫他用勁扳住。
①哪些詞語最能體現肯吃苦?“死力”、“拼命”、“用勁”體現;
②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注意體會修辭手法;指導朗讀時,用“我”替換“他”,再讀課文。
(3)作者這些描寫你平時注意到了嗎?引導學生多觀察。
(4)讀完之后你覺得大拇指還有什么作用?學生充分說,再叫一兩個學生用排比的手法說。齊讀相關課文。
2、食指:
(1)性格:能干機敏,哪些詞句最能夠體現?
(2)重點句:拿筆的時候,全靠他推動筆桿……雖有大拇指相助,終是以他為主。
①你覺得食指重要嗎?體會沒有食指寫字時的感受,學生說一說,體會“全”、“都”、“最多”、“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