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 >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通用14篇)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發布時間:2023-01-07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通用14篇)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1

  師:初次見面,可以很冒昧地問大家一個問題嗎?最讓你欽佩的人是誰?

  生:我最欽佩的人是司馬遷。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因為他雖然含冤入獄,卻是那樣的堅強,寫下了五十多萬字的巨著《史記》。

  師:身殘志堅,值得敬重。

  生:我最欽佩的人是航天英雄楊利偉。他駕駛著“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又能安全返回地面,他最偉大了!

  師:吃苦耐勞,勇攀高峰,一百個佩服!

  生:我最佩服運動員桑蘭,她戰勝病魔,為國爭光,真是巾幗英雄!

  師:這樣頑強的毅力,怎不讓人嘆服!

  生:我欽佩的人是“飛人”劉翔,他在雅典奧運會上獲得了百米跨欄的世界冠軍,為中國人爭了光,讓外國人不敢小看我們。

  師:揚眉吐氣!壯我國威!誰敢不服氣!

  生:我最佩服我爸爸。他在外貿公司做翻譯,能說三國語言。

  師:將來超過你爸爸,說五國語言!

  師:同學們敬佩的大多是名人。有一位叫章武的作家,他對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掃路人產生了深深的敬意!想了解事情的經過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天游峰的掃路人》(板書課題。)

  (學生自讀課文。)

  師:談談感受好嗎?

  生:我覺得這位老人很了不起,怪不得作者會對他產生敬意呢!

  師:從哪里看出作者對這位掃路的老人懷有深深的敬意?能找到根據嗎?

  生:能!

  師:說說看?

  生:(讀)“我緊緊地抓住他的雙手說:‘30年后,我再來看您!’”這說明“我”對掃路人很喜歡,30年后還要來看望他,說明他對老人已很有感情。

  師:誰能體會到這種感情?讀讀看。

  (一生讀。)

  師:交情好像一般,感情還不夠深。哪個詞語最能體現“我”對掃路人的敬重之情?

  生:“緊緊地抓住”說明作者感情深摯,說明他們兩個人的心靠得越來越近了。

  師:兩顆心靠得越來越近了!你體會得多好呀!多深哪!愿意讀一下給大家聽聽嗎?

  (一生自讀。)

  師:給你這一讀,這回是“緊緊握住雙手”嘍!我覺得這句的“再”字你讀得挺重的,為什么?

  生:“再”就是又一次的意思。下山后他還要回來,30年以后還要來,這么長的時間都沒忘記這位掃路人,可見掃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師:對!一個“緊緊”,一個“再”字,確實表達了作者對掃路人的敬意!還有嗎?

  生: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駐地。“一直伴隨”表示時間很長很久,說明掃路人對“我”的影響太深了,一輩子都忘不了。

  師:那么到底掃路人哪些地方讓“我”如此敬佩呢?請大家默讀一下課文,思考這個問題。

  (學生自由讀書,思考梳理問題。)

  師:誰來說說?

  生:(讀)“我抬頭望了望在暮色中頂天立地的天游山。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可是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級一級掃上去,再一級一級掃下來……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已是暮色中了,說明天快要黑了,掃路人卻要一級一級地掃下一千八百多級臺階,真是太累了,讓人敬佩!

  生: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就連游客們都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這就說明石階太長太高,還很危險,游客們都提心吊膽的,而這位老人每天都要在這里掃下一千八百多級臺階,我覺得老人的勇敢令人敬佩!

  生:我覺得老人之所以這樣默默無聞地掃路,給游客一個美好的環境,他不圖什么獎勵,也不圖什么表揚,是因為他有一顆愛心!

  師:說得多好啊!一顆愛心!一顆無怨無悔、甘于奉獻的愛心!因為有了這顆火熱的愛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覺得累;再危險的工作環境,他也不動搖;再艱苦的生活條件,他卻怡然自樂。這真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掃路人!

  生:偉大的掃路人!

  生:令人驚嘆、讓人欽佩的掃路人!

  生:頂天立地的掃路人!

  (掌聲響起。)

  師:好!頂天立地!這個詞用得好!在書中這個詞是寫——

  生:天游峰的。

  師:“頂天立地的天游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指天游峰很巍峨很高大。

  生:從字面上看,就是頭頂著天,腳踩著地。我覺得這是夸張,就是說天游峰很高,很有氣勢。

  師:分析得很有道理!那為什么說是“頂天立地的掃路人呢?”

  生:我想這是因為掃路人的精神太偉大了,他的精神頂天立地!(熱烈的掌聲。)

  生:他的品質太高貴了,讓人敬仰!所以說他頂天立地!(掌聲再度響起。)

  生:他的心靈太美好了,雖然年事已高,本該退休了,卻還在這樣為人們付出自己的辛勞。所以看著他,就像面對頂天立地的天游峰一樣。(熱烈的掌聲。)

  師:精彩啊!精彩!你們高水平的發言,同樣的頂天立地!好,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走近這位頂天立地的掃路人。“我抬頭望了望”,讀——

  (學生深情地齊讀第7節。)

  師:對于這一節,誰還有什么新的發現?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最后一句為什么說“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

  師:誰能解決這個問題?

  生:“倒抽了一口氣”,就是說作者看到掃路人這樣不怕危險,不顧勞累地掃石階,感到很驚訝!很佩服!

  師:他的解答你同意嗎?

  生:我有點同意。

  師:就是說還有點不滿意?

  生:我覺得既然是表示作者的驚訝。那為什么不說我不禁驚訝起來了呢?

  師:你又提出了一個更有價值的新問題!我請大家都來思考一下,如果換成“我不禁驚訝極了”或“我不禁驚呆了呢?”行不行?

  生:我覺得可以。因為意思都一樣嗎?而且又讀得通順。

  生:我認為不能換。雖然意思是一樣,都是說作者很驚訝,但直接說出來了,反而沒有“倒抽了一口氣”給人的印象深。

  師:為什么“倒抽了一口氣”印象就深?

  生:因為“倒抽了一口氣”讓你感覺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覺到自己的心跳一樣!(掌聲響起!)

  師:這就是我們中國語言的無窮魅力!一個意思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達形式,說“驚訝”也可以,但看不見摸不著,不太好體會;說“倒抽了一口氣”就形象化了,你就能親身感受到它。類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說表示害怕,還可以說成“倒抽了一口冷氣”,“嚇得渾身起雞皮疙瘩”,“脊梁骨發麻”。我們要學習和運用這種形象化的表達方法。下面,我們再回到前面的大問題,掃路人還有哪些品質讓人敬佩?大家再找找看。

  (學生自由快速地讀課文。)

  生:(讀)“老人引我進了他的小屋,為我沏了一杯茶。茶,很熱,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地把我們倆的心靈溝通了。”老人對陌生的游客這樣熱情,還為他沏茶,讓人佩服!

  師:熱情待客,心地善良!好人!你有個字音沒讀準。“沏”讀第一聲,“qī”,不讀“qì”。來,讀一遍,全班一齊讀。“沏”是個生字,“徹底”的“徹”雙人旁換成“氵”就是“沏”。因為沏茶要用水來泡,所以就是“三點水”。能記住嗎?來,在書上寫一遍。

  師:我發現這一節里有一句話和我們剛才學的“倒抽了一口氣”的表達方式一樣。你們發現了嗎?

  生:(讀)“茶,很熱,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們倆的心靈溝通了。”這句話表面寫茶香,人喝了心里熱乎乎的,其實是寫老人的熱情像茶一樣讓人感到溫暖。

  生:老人的熱情,老人的友誼就像茶一樣溫暖著作者,他把友誼和熱情傳到了作者的心里。

  師:作者把老人的熱情比作了熱茶。茶熱,情更熱;茶濃,情更濃,茶香,情更真!“一杯熱茶”把老人的熱情寫活了!好!就順著這個話題,大家再找找看,看文中還有沒有這種形象化的表達方法?

  生:(讀)“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險峰。九百多級石梯,就像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在云霧中飄飄悠悠,仿佛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作者把天游峰的“險”形象地寫了出來,它把石梯比作在云霧中飄飄悠悠的風一吹就能斷掉了的銀絲,讓人似乎真能看到這樣一幅畫,看到了它的“險”。

  師:誰能把這個危“險”的畫面讀出來?

  (指生試讀,齊讀。)

  師:我倒有個問題了,既然是寫掃路人,作者為什么用了整整一段話來寫天游峰的險?

  生:天游峰是掃路人工作的地方,寫天游峰的險,就是突出了老人掃路的危險性。

  生:若隨便在一個比較容易的地方打掃衛生,可能也就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了。

  師:這對我們寫文章有什么啟發?

  生:看來寫一個人不一定都從正面直接來寫這個人,從側面來描寫這個人所在的環境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師:課文里有直接描寫老人的嗎?

  生:(讀)“下了山,已是傍晚時分。我游興未盡,……我循聲迎了上去,……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雙棕色的運動鞋,正用一把竹掃帚清掃著路面。”

  師:你覺得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生:我覺得這是一位非常樸素的老人。

  師:從哪里看出?

  生:因為他穿了一套褪色的衣服,說明衣服已穿了很多年了,已經很舊了;而且人是精瘦的,說明他生活條件也不好。

  師:生活條件好的人都得是胖子?(眾笑。)

  生:不一定。

  師:再往深處想一想,從“褪色的衣服”、“精瘦”兩個詞還能體會到什么?可以討論討論。

  生:從“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勞動,因為整天勞動就不容易發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風吹日曬的也容易變瘦。(掌聲。)

  生:“褪色的衣服”不但說明老人艱苦樸素,也看出這是老人長期在外勞動造成的,風吹日曬才會褪色的。

  生:老師,“運動鞋”也說明了老人是掃路人,穿運動鞋干起活來才能方便。

  師:可見,無論是“褪色”、“運動鞋”還是“精瘦”,都非常準確地反映出老人是掃路人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話,作者用詞多么準確!多么恰當!我們一起讀讀這句話。

  師:來!我們繼續走近這位老人。

  生:讀“借著淡淡的星光,我仔細打量了他,瘦削的臉,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師:注意!“瘦削”(xuē)不是“瘦削”(xiāo),讀!再讀!是“炯”(jiǒng),讀!再讀!是(yǒu)“黝黑”,不是“yōu”,讀!再讀!

  師:讀了這一段,你又覺得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生:這是一位身體健康的老人,因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有神身體肯定很好。

  師:你從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會讀書,會思考。

  生: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為書上說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這是一位勤勞的老人。因為面色黝黑,說明他長期在外風吹日曬,“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樣,也說明他不停地勞動著。

  師:誰來概括一下?

  生: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勞的老人。

  師:能用上四個字的詞語嗎?

  生:這是一位身體健康、勤勞善良的老人。

  生:這是一位勤勞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勞、精神矍鑠的老人。(熱烈的掌聲。)

  師:我很奇怪,對老人的兩次外貌描寫,作者為什么要分開寫呢?放在一塊兒寫不是更省事嗎?

  生:第一次描寫是概括地寫,第二次寫得很詳細。

  師:你說得沒錯!但為什么不放在一塊呢?

  生:一口氣寫在一起太羅嗦了。

  師:是嗎?

  生:在一塊寫也不是羅嗦。因為兩段話加在一起字數也并不多。因為第一次寫的是穿的衣服之類的,后面是寫老人的臉和眼睛的。

  師:穿著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寫?

  生:也不是。

  (學生面露難色,一時說不清楚。)

  師: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剛才有同學說了,第一次主要寫了穿著,第二次卻很細致地描寫了老人的眼睛、眉毛、臉色。那這兩次描寫的內容能不能顛倒過來呢?再讀讀這兩段話。

  (生自由讀第3節和第8節。)

  生:因為第一次作者是無意中聽見“嘩嘩”的掃路聲被吸引過去的,他對老人只是初識,并不了解,也不太在意。所以這時候只能從衣服等方面對老人有一個大體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

  (掌聲響起。)

  師:很有道理!接著說。

  生:第二次,是因為老人和作者交談了很多,作者對老人每天掃一千八百多級石階很佩服,這時他是懷著很深的敬意來看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細。

  (掌聲再度響起。)

  師:噢,聽你精彩的解說,我算明白了!大家都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這就叫會讀書!不但要看仔細,還要善于發現,善于思考。下面我們來讀一讀課文的最后三節,看看能有什么新的發現?

  (生自由讀課文最后三節。)

  生:我發現課文最后一句的寫法和前面“倒抽了一口氣”的寫法一樣,也很形象。

  師:好!一起讀讀這句話。

  生:(齊讀)“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住地。”

  師:誰來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生:笑聲怎么可能隨著我回到住地呢?這笑聲其實就是指老人的性格。

  師:什么性格?

  生: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性格。

  師:“自信”應該能夠理解吧,“豁達開朗”是什么意思?

  生:“豁達”就是很大方吧?

  師:有點靠近了。聯系整篇課文再想一想。

  生:“豁達”應該是大度吧?

  師:對!聯系老人說一說。

  生:老人在那么危險的石階上掃路,工作量那么大,那么累,已經退休了,可他一點都不在乎,不去計較。

  生:“豁達開朗”就是樂觀。這么險,這么苦,他都不抱怨,默默地奉獻著,而且說自己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還有花鳥作伴,自己舍不得走。沒有樂觀的精神,誰會這么做呢?(掌聲響起。)

  師:精彩呀!還能從文中的哪句話里看出老人的豁達樂觀?

  生:(讀)“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明明已經很累很辛苦了,他卻這樣輕輕松松,自在悠閑,像游山玩水一樣。說明他對工作很滿意,很快樂,很樂觀。

  師:正因為老人有這種豁達開朗的心胸,他才會在這武夷山的第一險峰上風里來,雨里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辛勤勞作。正是這種平凡而又偉大的品質深深地打動了作者的心,也讓我們接受了一次難忘的心靈洗禮。我想到了這樣幾句話:知足者常樂!(板書。)還有一句是一個工廠的宣傳語: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我想,大家肯定也有很多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好嗎?

  (生寫感受。)

  師:咱們來交流一下。

  生:俗話說:“干一行,愛一行。”讀了《天游峰的掃路人》這篇課文,我才真正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生:讀了《天游峰的掃路人》我懂得了:人不能太計較自己的得失,不要老是抱怨什么,而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好好工作。

  生:學了《天游峰的掃路人》,我想起了一句話:對于一個不滿足的人,沒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生:既來之,則安之!

  生:自信快樂生活,踏踏實實做人。

  生:樂觀一些,生活永遠都會對你微笑!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散文——《天游峰的掃路人》,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質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形象,表達了作者對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的贊美。課文語言優美,描寫細膩,特別是對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十分細致。考慮到我班學生對天游峰險峻的特點沒有形象的了解,對掃路人的艱辛也沒有切身體驗。基于以上對教材簡析和學情分析,我初定以下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文中主要詞語。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從具體語言材料的朗讀品味中體會天游峰掃路人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

  其中目標2、3是教學重點,目標3是教學難點。我預設用兩課時完成目標。

  第一課時我準備采用三個層面的讀,首先談話揭題,板書課題后指導讀題,讓學生知道本文寫的是(天游峰)的掃路人。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掃清字詞障礙。再結合初讀檢查,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想想“你認識了一位怎樣的老人?”并相機正音,讀準多音字瘦削xuē,通過學生質疑討論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在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默讀課文,梳理課文層次,并指導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精讀課文第一段(第1-2自然段)。課文第二自然段以準確生動的比喻描寫了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險峰的險峻,由于我班學生沒人游過武夷山,也無切身體驗。我設想先讓學生讀讀這一段,用筆畫出有關語句。再創設情境,讓學生觀看天游峰的錄像片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引導學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銀絲”、“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等詞句邊朗讀,邊想象一根銀絲在云霧中飄飄悠悠的險。最后,在小組內由組長安排練習朗讀,讀出巍峨險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為后面理解老人掃山路的艱辛作好鋪墊。

  下面我重點講講第二課時的教學設想。

  第二課時,我準備安排三個教學環節:復習導入、研讀交流、拓展延伸。

  1、復習導入。課始,以“老人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導學生初步回顧上堂課的學習。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自信 豁達 開朗

  2、研讀交流。

  課文第三段(4-12)“我”與掃路人的對話描寫特別細致,表現了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性格,這是教學的重難點。我設想讓學生走進對文本的研讀,認真讀讀課文,畫出有關語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寫上批注,給學生創設自主閱讀的空間。在充分研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先在小組內朗讀交流,再進行全班交流。

  如,引導學生通過老人樸素的話語感悟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我準備進行這樣的預設:

  第一步:學生自讀,找出描寫老人語言的相關段落。(第6、10、12自然段)

  第二步:指名朗讀第6自然段,想想老人掃路到底累不累?

  第三步:如果學生理解有偏差,真以為老人掃山路是輕而易舉的事,我將引導學生圍繞:“老人掃山路真的很輕松嗎?”這個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從課文描述的語句中去尋找事實依據。

  第四步:引導學生回顧朗讀第2自然段,從天游峰的險峻中體會老人上山掃九百多級、下山掃九百多級是多么的不容易!

  第五步:對照第7自然段從游客登山的表現:“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等語句來體會老人掃山路是十分艱辛的。

  第六步:我進一步引導,“既然掃山路是一件很艱難、很辛苦的事,那老人為什么說不累呢?”再次引導學生抓住老人的語言:“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朗讀感悟老人樂觀的生活態度。

  第七步:指名朗讀第10自然段,你從老人的話中感受到什么?引導學生理解掃路人與山的情感之深,樂在其中是熱愛自己的工作。讀出對老人的敬佩,進一步體會老人樂觀豁達的性格。

  第八步:朗讀“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引導學生從“三十年后” 這個表示時間跨度的詞中體會老人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第九步:聯系課文最后一句 “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住地。”來理解體會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達的人生態度。然后指導學生抓住“充滿自信、豁達開朗”有感情地朗讀,表達對老人的敬意和贊美。

  我將以同樣的方法學習第3、8自然段中對老人外貌的描寫,如從第八自然段中的“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詞句中朗讀感受到這是一位身體健朗、和善可親的老人。

  最后,我將根據板書進行總結。指導學生用自信、爽朗的語氣朗讀課文最后一段,再次體會老人熱愛生活、豁達自信的性格特點。

  這堂課我始終以“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老人?為什么?”為主線展開學習,通過讀讀、畫畫、議議,讓學生各抒己見,當學生感受不到位時,我適時點撥;當學生理解出現偏差時,我順勢引導,從而正確處理好主體與主導的關系,有效地組織好讀書活動。

  3、拓展延伸。

  課文中人物外貌描寫準確生動,語言刻畫細致傳神,我將設計以下小練筆(任選其中一題):

  (1)運用準確生動的詞句,描寫一個你熟悉的人的外貌,要寫出他的特點。

  (2)“30年后,作家章武又一次來到武夷山,看到那銀絲一樣的階梯……”根據上面文字展開想象,寫一段話。

  板書設計:

  天游峰的掃路人

  自信 豁達 開朗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3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感悟作者對這位天游峰的掃路人的敬佩之情。

  2、讀寫結合,遷移訓練,指導學生寫一段話。

  教學重點:

  課文第3節至第12節的內容,如何指導學生很好地朗讀,并體會作者內心的敬佩之情。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完成“寫”的遷移訓練。

  教學過程:

  一、閱讀課文。

  從“天游峰”入手,抓住一個“險”字指導學生朗讀。

  二、分析課文。

  由“峰”到“人”,在朗讀訓練中完成對天游峰掃路人的清晰認識,體會作者內心的敬佩之情。

  1、從整體入手,初步感知這個掃路人是個什么樣的人?

  2、抓住作者對人物外貌的兩次描寫,在比較中,指導讀好第6節、第7節。

  ⑴學生讀兩次外貌描寫。

  ⑵啟發提問:從這兩次外貌描寫上,你覺的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⑶思考:兩次外貌描寫有什么不同?

  ⑷是什么原因讓作者“仔細”打量這個掃路人的?

  ⑸指導讀好第6節、第7節。

  ①讀出“輕輕松松、自在悠閑”的語氣。

  ②抓住“一級一級掃上去,再一級一級掃下來”,在朗讀中感悟作者對掃路人的佩服。

  3、指導讀好第10節,深化對掃路人的認識。

  通過反復讀書,感悟“悠然”的含義。并在讀、悟后,認識到作者對掃路人的敬佩。

  4、齊讀11、12節。

  三、讀寫結合,遷移訓練。

  回到住地的作者,對偶然相遇的掃路老人念念不忘,他會在心里叨念些什么呢?

  1、相互議一議。

  2、個別發言、交流。

  3、寫寫。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4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36

  言意互轉,轉出閱讀教學新境界——評陳建先執教《天游峰的掃路人》

  文:曹鴻飛 

  師:初次見面,可以很冒昧地問大家一個問題嗎?最讓你欽佩的人是誰?

  生:我最欽佩的人是司馬遷。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因為他雖然含冤入獄,卻是那樣的堅強,寫下了五十多萬字的巨著《史記》。

  師:身殘志堅,值得敬重。

  生:我欽佩的人是“飛人”劉翔,他在雅典奧運會上獲得了百米短跑的世界冠軍,為中國人爭了光,讓外國人不敢小看我們。

  師:揚眉吐氣!壯我國威!誰敢不服氣!

  師:同學們敬佩的大多是名人。有一位叫章武的作家,他對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掃路人產生了深深的敬意!想了解事情的經過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天游峰的掃路人》(板書課題。)

  (學生自讀課文。)

  【評:在這個崇尚英雄、追逐明星的時代,“一位普普通通的掃路人何以讓人產生敬意?”陳老師通過一種懸念的制造,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引發了學生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學生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進行驗證,進行期待。于是這種詢問、驗證、期待,成為了學生閱讀文本的內驅力。無痕中,陳老師巧妙地運用了閱讀期待的藝術。】

  師:從哪里看出作者對這位掃路的老人懷有深深的敬意?能找到根據嗎?

  生:(讀)“我緊緊地抓住他的雙手說:‘30年后,我再來看您!’”這說明“我”對掃路人很喜歡,30年后還要來看望他,說明他對老人已很有感情。

  師:誰能體會到這種感情?讀讀看。

  (一生讀。)

  師:交情好像一般,感情還不夠深。哪個詞語最能體現“我”對掃路人的

  敬重之情?

  生:“緊緊地抓住”說明作者感情深摯,說明他們兩個人的心靠得越來越近

  了。

  師:兩顆心靠得越來越近了!你體會得多好呀!多深哪!愿意讀一下給大家聽聽嗎?

  師:給你這一讀,這回是“緊緊握住雙手”嘍!我覺得這句的“再”字你讀得挺重的,為什么?

  生:“再”就是又一次的意思。下山后他還要回來,30年以后還要來,這么長的時間都沒忘記這位掃路人,可見掃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師:對!一個“緊緊”,一個“再”字,確實表達了作者對掃路人的敬意!還有嗎?

  【評:在目前人文滿天飛的第一范文,如何讓學生把閱讀的觸角降臨在文本的大地上,親吻語言的馨香,咀嚼語言的滋味,觸摸語言的體溫,掂量語言的輕重,辨別語言的色彩,玩味語言的意蘊。這是閱讀教學中亟待加強和給與重視的問題。教學中,陳老師已經在進行自覺的實踐。】

  師:那么到底掃路人哪些地方讓“我”如此敬佩呢?請大家默讀一下課文,思考這個問題。

  生:(讀)“我抬頭望了望在暮色中頂天立地的天游山。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可是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級一級掃上去,再一級一級掃下來……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已是暮色中了,說明天快要黑了,掃路人卻要一級一級地掃下一千八百多級臺階,真是太累了,讓人敬佩!

  生: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就連游客們都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這就說明石階太長太高,還很危險,游客們都提心吊膽的,而這位老人每天都要在這里掃下一千八百多級臺階,我覺得老人的勇敢令人敬佩!

  生:我覺得老人之所以這樣默默無聞地掃路,給游客一個美好的環境,他不圖什么獎勵,也不圖什么表揚,是因為他有一顆愛心!

  師:說得多好啊!一顆愛心!一顆無怨無悔、甘于奉獻的愛心!因為有了這顆火熱的愛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覺得累;再危險的工作環境,他也不動搖;再艱苦的生活條件,他卻怡然自樂。這真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掃路人!

  生:偉大的掃路人!

  生:令人驚嘆、讓人欽佩的掃路人!

  生:頂天立地的掃路人!

  (掌聲響起。)

  師:好!頂天立地!這個詞用得好!在書中這個詞是寫——

  生:天游峰的。

  師:“頂天立地的天游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指天游峰很巍峨很高大。

  生:從字面上看,就是頭頂著天,腳踩著地。我覺得這是夸張,就是說天游峰很高,很有氣勢。

  師:分析得很有道理!那為什么說是“頂天立地的掃路人呢?”

  生:我想這是因為掃路人的精神太偉大了,他的精神頂天立地!(熱烈的掌聲。)

  生:他的品質太高貴了,讓人敬仰!所以說他頂天立地!(掌聲再度響起。)

  生:他的心靈太美好了,雖然年事已高,本該退休了,卻還在這樣為人們付出自己的辛勞。所以看著他,就像面對頂天立地的天游峰一樣。(熱烈的掌聲。)

  師:精彩啊!精彩!你們高水平的發言,同樣的頂天立地!好,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走近這位頂天立地的掃路人。“我抬頭望了望”,讀——

  【評:“掃路人哪些地方讓我如此敬佩呢?”陳老師以一個大問題順著學生課始的閱讀期待,搭起整課教學的研讀框架,避免了瑣碎問題的追問,并以這個大問題拉動全問的語言材料,默讀、思考、交流、轉換、朗讀、品味,引領學生以語文的方式在揣摩言語的同時感受到文本的意蘊,在心中樹立起掃路人的精神豐碑。于是有了學生對“頂天立地”一詞從描寫天游峰到感悟是掃路人“精神、品質、心靈”寫照的鮮活理解和生動演繹。】

  師:對于這一節,誰還有什么新的發現?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最后一句為什么說“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

  師:誰能解決這個問題?

  生:“倒抽了一口氣”,就是說作者看到掃路人這樣不怕危險,不顧勞累地掃石階,感到很驚訝!很佩服!

  師:他的解答你同意嗎?

  生:我有點同意。

  師:就是說還有點不滿意?

  生:我覺得既然是表示作者的驚訝。那為什么不說我不禁驚訝起來了呢?

  師:你又提出了一個更有價值的新問題!我請大家都來思考一下,如果換成“我不禁驚訝極了”或“我不禁驚呆了呢?”行不行?

  生:我覺得可以。因為意思都一樣嗎?而且又讀得通順。

  生:我認為不能換。雖然意思是一樣,都是說作者很驚訝,但直接說出來了,反而沒有“倒抽了一口氣”給人的印象深。

  師:為什么“倒抽了一口氣”印象就深?

  生:因為“倒抽了一口氣”讓你感覺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覺到自己的心跳一樣!(掌聲響起!)

  師:這就是我們中國語言的無窮魅力!一個意思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達形式,說“驚訝”也可以,但看不見摸不著,不太好體會;說“倒抽了一口氣”就形象化了,你就能親身感受到它。類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說表示害怕,還可以說成“倒抽了一口冷氣”,“嚇得渾身起雞皮疙瘩”,“脊梁骨發麻”。我們要學習和運用這種形象化的表達方法。下面,我們再回到前面的大問題,掃路人還有哪些品質讓人敬佩?大家再找找看。

  (學生自由快速地讀課文。)

  【評:此環節教學妙趣橫生,令人拍案擊節。妙在學生在閱讀中自覺地關注了言語本身,妙在學生自發地產生了問題,妙在教師自如地展示了問題解決過程,起到了引領者的必要責任,更妙在學生在語言的比較揣摩中悟到了語言的內蘊魅力——形象化表達帶給人的真切感受。誰說文本的人文只能靠教師大段語言的鋪陳去激發?誰說文本的內核只能靠大量使用媒體手段去渲染?讓學生關注言語本身,關注表達方式,切實進行生動扎實的言語實踐活動,同樣能讓學生領悟到文本的人文價值,同時領略到言意融合給閱讀帶來的整體震撼。】

  師:你覺得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生:我覺得這是一位非常樸素的老人。

  師:從哪里看出?

  生:因為他穿了一套褪色的衣服,說明衣服已穿了很多年了,已經很舊了;而且人是精瘦的,說明他生活條件也不好。

  師:生活條件好的人都得是胖子?(眾笑。)

  生:不一定。

  師:再往深處想一想,從“褪色的衣服”、“精瘦”兩個詞還能體會到什么?可以討論討論。

  生:從“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勞動,因為整天勞動就不容易發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風吹日曬的也容易變瘦。(掌聲。)

  生:“褪色的衣服”不但說明老人艱苦樸素,也看出這是老人長期在外勞動造成的,風吹日曬才會褪色的。

  生:老師,“運動鞋”也說明了老人是掃路人,穿運動鞋干起活來才能方便。

  師:可見,無論是“褪色”、“運動鞋”還是“精瘦”,都非常準確地反映出老人是掃路人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話,作者用詞多么準確!多么恰當!我們一起讀讀這句話。

  師:來!我們繼續走近這位老人。

  生:讀“借著淡淡的星光,我仔細打量了他,瘦削的臉,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師:注意!“瘦削”(xuē)不是“瘦削”(xiāo),讀!再讀!是“炯”(jiǒng),讀!再讀!是(yǒu)“黝黑”,不是“yōu”,讀!再讀!

  師:讀了這一段,你又覺得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生:這是一位身體健康的老人,因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有神身體肯定很好。

  師:你從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會讀書,會思考。

  生: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為書上說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這是一位勤勞的老人。因為面色黝黑,說明他長期在外風吹日曬,“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樣,也說明他不停地勞動著。

  師:誰來概括一下?

  生: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勞的老人。

  師:能用上四個字的詞語嗎?

  生:這是一位身體健康、勤勞善良的老人。

  生:這是一位勤勞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勞、精神矍鑠的老人。(熱烈的掌聲。)

  【評:從“精瘦”、“運動鞋”、“褪色的衣服”等詞體會到老人的身份與形象,這是學生在對文本的深入研讀中,意象得到了飽滿和圓足。這時候,需要借助有關詞語去固定、去充實、去梳理這份“意”,使“意”得以“立”起來,使“意”得以有聲化或有形化。此處讓學生用詞語去概括老人的特點,將心中感悟到的老人形象用合適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從意到言的轉化。不創設這樣的言意轉化,學生心中的意就會消解、就會模糊、就會生澀、就會淡化。陳老師適時地把握住了言意互轉的契機。】

  師:我很奇怪,對老人的兩次外貌描寫,作者為什么要分開寫呢?放在一塊兒寫不是更省事嗎?

  生:第一次描寫是概括地寫,第二次寫得很詳細。

  師:你說得沒錯!但為什么不放在一塊呢?

  生:一口氣寫在一起太羅嗦了。

  師:是嗎?

  生:在一塊寫也不是羅嗦。因為兩段話加在一起字數也并不多。因為第一次寫的是穿的衣服之類的,后面是寫老人的臉和眼睛的。

  師:穿著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寫?

  生:也不是。

  (學生面露難色,一時說不清楚。)

  師: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剛才有同學說了,第一次主要寫了穿著,第二次卻很細致地描寫了老人的眼睛、眉毛、臉色。那這兩次描寫的內容能不能顛倒過來呢?再讀讀這兩段話。

  (生自由讀第3節和第8節。)

  生:因為第一次作者是無意中聽見“嘩嘩”的掃路聲被吸引過去的,他對老人只是初識,并不了解,也不太在意。所以這時候只能從衣服等方面對老人有一個大體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

  (掌聲響起。)

  師:很有道理!接著說。

  生:第二次,是因為老人和作者交談了很多,作者對老人每天掃一千八百多級石階很佩服,這時他是懷著很深的敬意來看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細。

  (掌聲再度響起。)

  【評:王尚文先生說,一個人的創造性常常表現為一種“問題意識”,即首先表現在對文本言語形式的不斷探詢與追求。目前許多的閱讀教學都停留在文本精神層面的掠過,很少能進入文本語言表達形式的層面。此處教學,引導學生據“意”識“言”,認識和品評言語表達方式的功能和優劣,不僅內化了文本的意,而且內化了文本的言,積累了言語材料,儲存了言語的表達形式。對當下的閱讀教學來說,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師:精彩呀!還能從文中的哪句話里看出老人的豁達樂觀?

  生:(讀)“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明明已經很累很辛苦了,他卻這樣輕輕松松,自在悠閑,像游山玩水一樣。說明他對工作很滿意,很快樂,很樂觀。

  師:正因為老人有這種豁達開朗的心胸,他才會在這武夷山的第一險峰上風里來,雨里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辛勤勞作。正是這種平凡而又偉大的品質深深地打動了作者的心,也讓我們接受了一次難忘的心靈洗禮。我想到了這樣幾句話:知足者常樂!(板書。)還有一句是一個工廠的宣傳語: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我想,大家肯定也有很多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好嗎?

  (生寫感受。)

  師:咱們來交流一下。

  生:俗話說:“干一行,愛一行。”讀了《天游峰的掃路人》這篇課文,我才真正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生:讀了《天游峰的掃路人》我懂得了:人不能太計較自己的得失,不要老是抱怨什么,而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好好工作。

  生:學了《天游峰的掃路人》,我想起了一句話:對于一個不滿足的人,沒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生:既來之,則安之!

  生:自信快樂生活,踏踏實實做人。

  生:樂觀一些,生活永遠都會對你微笑!

  【評:學生將心中的意轉換為口頭、筆下得體的言,這是一種創造,在這以“言”表“意”的轉換中,學生經歷了“語言的痛苦”而將意固定下來,明晰起來,豐滿起來,于是學生在言語不斷豐妙的同時,精神世界也變得豐韻起來。語文學習就是在這樣言意互轉的過程中,促進了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

  總評:

  語文的核心和關鍵是什么?是言和意。那“言”是什么?“意”是什么?魏星老師認為,言,不僅指靜態的、共性的、符號性的“語言”,更多的是指大量的、動態的、充滿個性的、充滿鮮活個性的“言語”,這其中既包括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等語文知識和文學常識,又包括從古至今數不勝數的言語表達技巧和藝術。意,不僅指思想、概念、鑒識、數理等邏輯思維,更多的是指印象、情緒、想象等形象思維和情感、思想、意念、理想等心理活動以及人性、人情、人道內在的心靈世界。

  語文學習是據言得意(吸納)、由言表意(傾吐)的轉換、融合過程。李維鼎先生在著作《語文言意論》里更是指明了開展言意互轉過程是語文教育的基本途徑。

  一旦建構起以上的理念,愚以為,本課的教學將視角瞄準了語文本體,堅持言語實踐中的言意互轉,著力于言和意的轉化,不僅讓學生了解課文說了什么,更關注“言語本身的物質存在”(怎么說、寫),演繹出閱讀教學嶄新的境界。

  輸理并審視本課教學過程,不難看出“言意互轉”的三處痕跡:

  1、據言得意,感受老人的可敬形象

  閱讀理解的首務在于對“意義”的追尋,而對“意義”的追尋始于對言語的感知。本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讀書體會“作者對這位掃路的老人懷有敬意的理由”,從“精瘦”“褪色的衣服”“豁達開朗”“倒抽一口氣”等語言來品讀老人形象,在追問和揣摩文本語言表達形式的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意逐漸明晰和豐滿,于是一個懷有愛心的老人形象樹立了起來,一個頂天立地的老人形象樹立了起來,一個艱苦樸素的老人的形象樹立了起來,一個健康、善良的、勤勞的、精神矍鑠的老人的形象樹立了起來,一個豁達樂觀、默默奉獻的老人形象樹立了起來。老人形象的不斷圓足,得益于教師引領學生對文本語言的熟讀、精思、生發,得益于對學生文本語言的想象、涵泳、玩味。

  2、據意識言,體會老人形象的塑造

  大多的閱讀教學都只停留在據言知意的階段,而至于這“意”是怎么表現出來的,即文本的言語形式卻很少關注。本課教學的意義之處就是呈現了閱讀教學中這不可忽略的環節——據意識言。

  陳老師以強烈的語文意識和高超的實踐智慧抓住課堂上學生對“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的質疑,展開了淋漓盡致的導引過程。于是學生在比較品味中體會到了原來對一個老人的形象感知是因為作者運用了形象的表達方法,是用了側面描寫,明白了作者對于老人兩次外貌分開描寫的用意,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從而體會到作者“以言表意”的方式和方法,這樣不僅內化了言語作品的意,而且內化了言語作品的言,真正實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統一。

  3、以言表意,沉淀心中的老人形象

  學生在據言知意的過程中,意開始醞釀。一個可敬的老人形象已在眼前鮮明起來,同作者一樣,學生對這位老人也懷有深深的敬意之情了。“情動而辭發”,意的充盈,心中便有了表達的欲望。這時候,就必須以言的介入來實現意的完行。陳老師深諳此道。一是要求學生用四個字的詞語來概括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隨著學生言語的生成,老人的形象便留在了學生的心里,這是學生自己心中的老人形象,是學生自己的語言與心中的意粘合的老人形象,因此是內在的,是刻入心靈的。二是在教學的結尾,讓學生把閱讀的想法寫下來,此處的表達,是糅合了本課文本閱讀的全部意義之后的一個升華。如果第一次的“辭發”是讀出言里之意,作者之意,那么此處的“辭發”則是讀出言外之意,言之不盡之意,讀出學生自己心中的意。于是這個老人已不僅僅是一個可敬的老人,而是化作了學生心中“不計較得失、不抱怨、腳踏實地、好好工作、自信快樂生活、踏踏實實做人、樂觀一些生活會永遠對你微笑”的人生信念。學生的心意因有了言語的生成,便將本課的意化作了精神的使者、心靈的細胞。閱讀教學需要這種嵌入心靈的言意融合。

  據言知意,據意識言,以言表意,就在這言意互轉的過程中,學生的言語智慧得到了螺旋式的提高。本資源來自中華教育資源網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訓練,理解一些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人物的語言感悟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3、從具體語言材料的朗讀中體會天游峰掃路人那種攀登不止、自強不息的精神。

  【重難點、關鍵】

  重點:通過人物的語言感悟課文所蘊涵的深刻哲理。

  難點:能通過朗讀,體會句子所表達的感情。

  關鍵:課文中寫景對人物品質的襯托作用。

  【教學準備】圖片、音樂播放器、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拉近距離

  二、談話揭題,激發興趣

  1、問:誰來自信的告訴大家,今天我們所要學的課題是什么?(學生回答,師板書:天游峰的掃路人)

  2、齊讀課題。(留懸念:初看課題時,你覺得這篇課文是寫景還是些人的?讓我們走進文本探個究竟。)

  3、出示生字:褪色(shǎi)打量(liang ) 不禁(jīn) 撲棱棱(lēng)

  氣喘吁吁(xū)  瘦削(xuē)   似(shì)的

  三、“親歷”天游峰,暢談感受

  1、師配樂《迷情仙境》朗讀句子,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你最想用什么詞語來形容你所感受到的天游峰?

  (1)九百多級石梯,像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在云霧中飄飄悠悠,仿佛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

  (2)暮色中頂天立地的天游峰,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

  2、出示天游峰圖片,指名說。哪些詞語提示了你?

  (師相機板書:高、險)

  3、指導朗讀相關語句,讀出天游峰的高與險。

  四、“接近”掃路人,積淀情感

  1、過渡:作者有幸順著這根銀絲上了頂峰,雖然“心里好不得意”但卻無意欣賞這迷人的景色,而是對一位普通的掃路人情有獨鐘,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呢?

  2、出示小黑板:老人外貌描寫

  (1)指名讀(相機更正讀音)

  (2)你“聽”出了這是個什么樣的老人?哪些詞語給了你提示?

  (褪色→質樸 炯炯有神→健康慈善→善良)

  (3)誰愿意再來讀讀這位善良、樸實、健康的老人?(舉手的齊讀)

  3、聰明的學生一定發現了,作者不僅描寫了老人的外貌,還從動作、語言、神態三方面刻畫了老人的形象?

  a、要求:(1)快速瀏覽課文,用不同的符號做標記。

  (2)同桌互相交流:爭取找全找準

  動作:“引進→沏茶”感受老人的熱情好客。(煙是介紹信,茶是連心橋,老人的一杯濃茶拉近了與作者的距離。)

  神態:“輕輕松松、自在悠閑、悠然地”體會老人的豁達開朗。

  語言:“不累,…好山好水看一程”→樂此不疲;

  “按說,…我能舍得走嗎”→熱愛生活、自強不息;

  “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自信

  b、指名回答(進一步接觸老人后,你發現了老人還有哪些品質?讀出相關的語句)

  師板書:豁達開朗 自強不息

  4、天游峰高大險峻,年過七旬的老人,每天負責打掃石階,他的工作到底累不累?

  5、小組合作探究,開展現場辯論會。

  正方:累 反方:不累

  6、師小結:老人本身的工作其實是很辛苦的,但是苦中有樂,因為熱愛大山,熱愛自己的工作,他把掃路當成了一種享受,一路掃來,風光無限,淚在身上,了再心里,身累心不累。

  五、模擬情景對話,感悟文旨

  1引讀:多么樂觀的生活態度啊,作者忍不住緊緊抓住拉人的手說:

  ——“30年后,我再來看您。”

  老人是這樣回答的:

  ——“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

  2、師:30年后,老人已是百歲壽星,如此自信的老人,誰有信心將他的品質通過朗讀展現在我們面前?

  3、配樂《寂靜山林》,師生合作朗讀

  出示小黑板:

  “您老有60歲了吧?”

  “按說,我早該退休了。可我實在離不開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而且還有花鳥作伴,我能舍得走嗎?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6

  “一個教師,四五十個學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記了旁的東西,大家來讀,來講,老師和學生一起來研究。”這就是陳建先老師執教的《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中,令我久久難以忘懷的場面。

  縱觀陳老師整節課的教學,于大氣中隱含著深邃,在平和中張顯著個性。精心的設計,精妙的點撥,精彩的回應,牽引著學生的靈魂沉浮于字里行間,讓心靈浸染著墨韻書香。這充滿著濃濃書香的課堂,怎不讓人回味?

  香自何處來

  語文課需要智慧的投入,更是閃現智慧的課堂。這種智慧得益于教師深厚的文學功底,得益于教師巧妙的預設與生成,得益于課堂文化氛圍的創設。

  (一) 閱讀·文學·文化

  似乎這幾個關鍵詞所涉及的內容過于寬泛與精深,絕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贅述完的。但是,細細地品味陳老師的課,再慢慢地咀嚼這幾個詞語,也許你會有所發現:沒有教師堅實的人文底蘊,哪來對文本深入細致地詮釋;沒有對文本深入細致地詮釋,學生怎么會一步步與人物進行心靈的對話,并由此進入神圣的文學殿堂,使整個課堂彌漫著濃濃的文化氣息。

  我們再來聽一聽陳老師在課堂上幾次深情地描述:

  ①說得多好啊!一顆愛心!一顆無怨無悔、甘于奉獻的愛心!因為有了這顆火熱的愛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覺得累;再危險的工作環境,他也不動搖;再艱苦的生活條件,他卻怡然自樂。

  ②作者把老人的熱情比作了熱茶。茶熱,情更熱;茶濃,情更濃,茶香,情更真!“一杯熱茶”把老人的熱情寫活了!

  ③正因為老人這種豁達開朗的心胸,他才會在這武夷山的第一險峰上風里來,雨里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辛勤勞作。正是這種平凡而又偉大的品質深深地打動了作者的心,也讓我們接受了一次難忘的心靈的洗禮。我想到了這樣幾句話:知足者常樂!還有一句是一個工廠的宣傳語:“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閱讀對一個人精神的滋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教學中,陳老師引導學生反復品味語言文字,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使掃路人的形象在學生的腦海中逐漸放大。而上述三段對掃路人恬淡心境與高尚品質的深情描述,不僅使人物形象更趨豐滿,更讓學生進一步走進了人物的內心,走進了自己的內心,讓心與心在這一刻充分地交流著、撞擊著,從而受到心靈上的浸染與精神上的洗禮。不得不承認,教師深厚的文學功底,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到了一方思緒的晴空,一份持久的感動,從而進入了“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灌稻,如魚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的自由領地,透出語文課特有的文學氛圍、文化氣息。

  (二) 喚醒·引領·體悟

  陳老師的課沒有內容的支解,沒有繁瑣的分析,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是這樣三個問題:

  (1)最讓你欽佩的人是誰?

  (2)能看出作者對這位掃路的老人懷有深深的敬意嗎?

  (3)掃路人哪些地方讓“我”如此敬佩呢?

  陳老師以這三個問題統整整節課的教學,緊扣文章的主線,思路相當清晰,線條非常明快。

  課始,陳老師讓學生自由談談自己最敬佩的一個人,看似閑聊卻是匠心獨運: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為文本的解讀做好情感上的鋪墊,從而架設起生活世界與書本世界的橋梁,讓交流更加符合生活的本真。果然,學生暢快淋漓地表露著心中所想。此時,教師話鋒陡然一轉:“同學們敬佩的大多是名人和自己的親人。有一位叫章武的作家,他對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天游峰掃路人產生了深深的敬意!想了解他的理由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天游峰的掃路人》。”是啊!如此普普通通又素不相識的人,怎會讓作者平生敬佩之情呢?思維的矛盾點一旦閃現,就勢必激起閱讀的欲望,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新話題的交談之中。細細體味,你不得不由衷感嘆:高招!

  接下來,陳老師引領學生在文中進行探尋,讓隱藏著的文字浮游出來,并加以細細咀嚼:

  生:“緊緊抓住”說明作者感情深摯,握手表示友好,“緊緊地抓住”抓得更緊了,說明他們兩個人的心*得越來越近了。

  生:“再”就是又一次。下山后他還要回來,30年以后還要來,這么長的時間都沒忘記這位掃路人,可見掃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生: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駐地。“一直伴隨”表示時間很長很久,說明掃路人對“我”的影響太深了,一輩子都忘不了。

  書讀到這,也就不知不覺進入了佳境,此時將第三個問題和盤托出,更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于是,學生的思維游走于文本之中,與掃路人、作者和自己的閱讀同伴進行著多維、有效地對話,在反復體悟中豐富著語言的內涵,豐富著人物的精神,豐富著學生的人生體驗。

  香飄何處去

  一節成功的語文課,如果著意于精神的滋養,著力于語言的訓練,那么,必然會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

  (一) 真實·自由·個性

  回想上個世紀的語文教育,有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虛假多了,禁錮多了,共性多了。正因為如此,北京市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韓軍在談到自己“新語文教育”的思想時特別指出,“五四”新文化精神就是新語文精神,而“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實質就是“真實、自由、個性”。反復感受陳老師的課,可以說無時無刻不閃現著學生與教師真實、自由、而又獨具個性的心靈表白。

  當談到“掃路人哪些地方讓‘我’如此敬佩呢?”這個話題時,師生之間就文中第7自然段的內容展開了精彩的對話。讀讀這些對話,我們會發現,這其中既有學生對掃路人勞動之艱辛的認同,又有對掃路人精神之高尚的敬佩,還有對掃路人奉獻愛心的由衷地贊美。這些都是十一、二歲懵懂的孩子內心世界的真實展現,體現了孩子們對真、善、美的不懈訴求。教師著力營造的自由的對話空間,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認識世界的文化窗戶。

  孩子們盡情地說著、交流著、彼此敞開了心扉。他們不停地流露著人物背后所隱含著諸多的人生感悟。課終,陳老師順勢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寫下來,下面我們就來聽一聽孩子們的“真情告白”:

  生:俗話說:“干一行,愛一行。”讀了《天游峰的掃路人》這篇課文,我才真正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生:讀了《天游峰的掃路人》我懂得了:人不能太計較自己的得失,不要老是抱怨什么,而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好好工作。

  生:學了《天游峰的掃路人》,我想起了一句話:對于一個不滿足的人,沒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生:既來之,則安之!

  生:自信快樂生活,踏踏實實做人。

  生:樂觀一些,生活永遠都會對你微笑!

  學生完全沉浸在教師精心營造的溫馨的精神殿堂中。如此豐厚的人生感悟,也許是一個人用一生也無法體驗得到的,但是我們的孩子卻能在閱讀中品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一本有形的書,卻創造出無限大的閱讀時空,這不得不說——最是書香能致遠。

  (二) 出入·吞吐·收放

  “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讀得充分,讀得深入,是寫的前提和保障。讀寫結合一直語文教育界所研究的課題,而要將兩者有機融合,達到近乎無痕的境界,著實不易。陳老師的教學始終貫穿著對學生寫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導,寓有形于無形之中,寓有意于無意之間。

  留心一下陳老師的寫作指導,不難發現,它主要體現在這樣四個方面:

  1、 表達方式的形象化

  在讀到作者看見頂天立地的天游峰“不禁倒抽了一口氣”時,學生提出了很有價值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我覺得(不禁倒抽了一口氣)是表示作者的驚訝。但為什么不說‘我不禁驚訝起來了呢’?”教師及時予以肯定,并引導學生從兩者所蘊含的意思上進行比較、鑒賞,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作者表達之形象與生動:

  這就是我們中國語言的無窮魅力!一個意思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達形式,說“驚訝”也可以,但看不見摸不著,不太好體會;說“倒抽了一口氣”就形象化了,你就能親身感受到它。類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說表示害怕,還可以說成“倒抽了一口冷氣”,“嚇得渾身起雞皮疙瘩”,“脊梁骨發麻”。我們要學習和運用這種形象化的表達方法。

  2、 表現手法的多樣化

  在平時的習作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只知道平鋪直敘,而不懂得側面的烘托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為了使學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妙處,在讀到課文中描寫天游峰之“險”時,陳老師適時地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既然寫掃路人,為什么用了整整一段話來寫天游峰的險?這樣就引發學生進行深入地思考,真正領悟寫作的技巧。

  3、 遣詞造句的準確性

  師:你覺得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生:我覺得這是一位非常樸素的老人。

  師:從哪里看出?

  生:因為他穿了一套褪色的衣服,說明衣服已穿了很多年了,已經很舊了;而且人是精瘦的,說明他生活條件也不好。

  師:生活條件好的人都得是胖子?

  生:不一定。

  師:再往深處想一想,從“褪色的衣服”、“精瘦”兩個詞還能體會到什么?可以討論討論。

  生:從“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勞動,因為整天勞動就不容易發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風吹日曬的也容易變瘦。

  生:“褪色的衣服”不但說明老人艱苦樸素,也看出這是老人長期在外勞動造成的,風吹日曬才會褪色的。

  生:老師,“運動鞋”也說明了老人是掃路人,穿運動鞋干起活來才能方便。

  師:可見,無論是“褪色”、“運動鞋”還是“精瘦”,都非常準確地反映出老人是掃路人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話,作者用詞多么準確!多么恰當!

  教師時時不忘對學生進行寫作技巧的點撥與指導,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當中,既深化了對文本的理解,又感受到寫作時推敲文字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4、 人物描寫的漸進性

  陳老師就像一位撥弄琴弦的樂師,時不時地用“旋律”撞擊一下學生的心靈,擦出新的火花。文中有兩處對掃路人外貌的描寫,為什么要分兩處來寫?這是學生很難想到的問題。陳老師就在此處設一“障礙”,讓學生跳一跳,體會思考的愉悅,品嘗收獲的快感。

  最最巧妙的是,上述寫作技巧和方法的指導,陳老師在設計上體現了環環相扣,一氣呵成,讓人不得不嘆服其設計的精妙!

  我想沉浸在陳老師課堂里的學生一定非常幸福,因為他們的心靈始終浸染著書香,他們的心靈也始終彌漫著書香。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7

  教材分析:《天游峰的掃路人》是蘇教版第十冊第13課,此文是篇散文。作者有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質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形象。  

  設計意圖:了幫助學生理解、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朗讀為突破口,從人物的語言入手。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地讀書活動,這樣使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充分地感受老人熱愛生活、豁達自信的精神風貌。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4個生字,綠線中的5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朗讀訓練,理解一些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從具體語言材料的朗讀品味中體會游峰掃路人那種攀登不止、自強不息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品讀能體會到掃路人樸實的外表、平淡的話語、爽朗的笑聲中所蘊含的攀登不止、自強不息的精神。

  2、課文中寫景對人物品質的襯托作用。

  教學用具:小黑板、掛圖

  教學用時: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啟發談活,揭題設疑

  (1)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許多名山風景秀麗。你能說說你曾游覽過的名山秀景嗎?游覽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2)看了課題“天游峰的掃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掃路人有什么特點呢?大家能從他身上受到什么啟發呢?

  2、自讀課文

  (1)提出讀書要求。

  ①借助漢語拼音讀課文,讀準生字字音,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②在讀通順的基礎上注意流利,要有速度。

  ③默讀課文,提出不懂的詞語和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上記號,準備質疑。

  3、檢查自讀效果

  (1)指名分節朗讀課文。

  (2)糾正讀音。

  (3)答疑解難。

  ①對于不懂的詞語,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當時情境理解。

  ②對于涉及句意、中心的問題,要引導學生實實在在地讀書,對課文語言進行充分感知、理解。有的可以在講讀課文時解決。

  (4)理清課文脈胳。

  ①引導學生根據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見、所聞、所感分段。

  ②學生討論分段,概括段意。

  一(1~~2)二(3)三(4~12)

  4、分段讀課文

  5、教學生字,指導書寫

  (1)(說說“攀、瘦、鞋、吁”這4個字是什么結構。

  (2)重點指導寫好“瘦”,筆畫多,間架結構較繁復,要指導學生看清字形。

  (3)指導學生描紅,把這4個字寫緊湊。

  6、作業

  (1)讀好課文。

  (2)抄寫好生字詞。

  第二課時

  1、復習溫故

  (1)自讀課文,天游峰掃路人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2)文中哪些語句是描寫老人語言的?請你朗讀給大家聽。

  2、精讀課文

  (1)精讀課文第一段。

  ①指名讀。

  ②講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險峰,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認真地讀一讀,找一找。

  ③出示學生找出的關于“險峰”的語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④峰這么險,作者登上天游峰的喜悅心情你能體會到嗎?試著讀一讀。

  ⑤小結。

  (2)精讀第二段。

  ①指名讀。

  ②讀讀有關掃路人清掃地面的語句。體會“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是什么感覺。

  ③出示投影片。

  我循聲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旁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雙棕色的運動鞋,正用一把竹掃帚清掃著路面。

  a.自由讀這段話,注意加點的詞語。

  b.討論:你對老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你是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的?

  c.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④小結。

  (3)精讀第三段。

  ①指名讀,感知人物形象。

  ②分角色朗讀4~7小節。

  a.你認為連起來朗讀,對比感受,體會掃路人樂觀、開朗、攀登不止的精神。)

  c.感情朗讀。

  ③分角色朗讀8~12小節。

  a.畫出描寫掃路人外貌、神態、語言、行動的詞句,進一步說說老人的哪些特點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b.組織讀議,啟發思考:

  ⅰ30年后他們能相聚嗎?老人的話說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顆對生活充滿自信、開朗、豁達的心。)

  ⅱ“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住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對老人的崇敬之情從內心升起。)

  c.感情朗讀。

  ④小結板書。

  3、朗讀課文

  4、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一、復習檢查

  (1)有感情地賞讀佳句(投影顯示)

  ①九百多級石梯,像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在云霧中飄悠悠,仿佛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

  ②茶,很熱,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們倆的心靈溝通了。

  ③我緊緊抓住他的雙手說:“30年后,我再來看您!”

  (2)填空。

  本文講述了一位老人已有歲人,他每天早晨,傍晚。他早該退休了,可他覺得實在離不開這里:他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而且還有作伴。這是一位的老人,作者從內心敬佩他。

  二、總結全文,朗讀課文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總結課文。

  (3)本文描寫天游峰的險峻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掃路人工作的辛榮,歌頌了老伯頑強不息,對生活的自信與熱愛。)

  (4)學習作者抓住特征描寫人物外貌的方法。

  ①課文的第3、8自然段中都有老人外貌的描寫,認真讀一讀,學習這種寫作方法。

  ②運用這種方法寫一寫周圍的人。

  ③交流評價。

  三、仿寫。

  1、學習課文的寫法。

  2、課文中是怎樣刻畫老人的?

  3、讀一讀,表現了老人怎樣的品質?

  4、開展“班級人物素描”活動。

  5、寫一寫。

  6、猜一猜。

  四: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老人說:“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要是30年后,他會是什么樣的?他們相遇后又會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展開想像,然后寫下來。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8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設計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67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設想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品味,了解天游峰的掃路人是一個樂觀開朗、豁達自信的老人。

  2、通過朗讀、情境活動培養學生樂觀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品味老人的樂觀的生活態度,感悟生活,培養學生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課件」天游峰的美景:

  2、導語:看了這些,你想說什么?生說。

  過渡:作者無意欣賞這迷人的景色,卻對一位普通的掃路人情有獨鐘。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呢?

  二、感悟課文:

  1、要求:

  自由朗讀課文,體會天游峰的掃路人是怎樣的人。找出你感興趣的語句細細品味。

  2、學生品讀。老師巡視。

  3、交流:

  你覺得老人是什么樣的人?生說。

  請你讀出你的感受,再說說你對老人的印象。

  導語例舉:聽了你的朗讀,老師感到一股濃濃的暖意。

  老師聽了,感覺那位老人是那么富有活動。

  老師感覺非常悠閑.

  聽同學交流,能豐富我們的感受。

  聽聽不同的聲音,看看你能收獲什么?

  有人說,能說什么樣的話就知道有什么的性格。    

  4 從學生的交流中生成話題:老人這么工作累不累呢?

  生說,生讀。

  導語:(1)應該很累吧。(2) 感覺很累,心里很充實。

  過渡:人生七十古來稀。老人卻讓人意想不到。

  5 生成話題:

  七十多歲的人了,還是舍不得走,真奇怪!是什么讓他戀戀不舍?你們有什么問題嗎?

  生:為什么舍不得走呢?交流:

  導語:與山水為友,與花鳥為伴。老師也向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到底舍不得什么呢?

  老師也被這位老人吸引了,我琢磨著,他的家人,他的兒孫對他會是什么態度呢?

  三、合作學習:

  1 要求:

  (1)、選擇你喜歡的一個角色。

  (2)、讀一讀,想一想,他和家人會說些什么?

  (3)、小組同學表演。

  2 老師巡視,掌握情況。

  3 請一組表演。其它同學聽一聽,再評一評。

  4 師點撥:這老人夠自信的,(樂觀的)……你是老當益壯啊

  自信的人生平凡而充實,那是多么令人神往啊!怪不得家人對他也是這么支持!

  情境二:我想旅游區的領導不大同意老人繼續工作吧?你是老人,怎么去說服他。

  1 自由組織說服。   

  2 我就是旅游區的領導:你這么一把年紀了,回家該享享福了!

  3 生接著“說服”:

  過渡:想不到,你這么一把年紀,比我想有精神啊!佩服佩服!

  4:誰還想說服我嗎:生說。

  過渡:看你這樣子,再活個100歲沒個問題。

  四、引導想象:

  1 過渡:爽朗的笑聲回蕩在山谷中

  2 出示:畫面

  三十年后,我們又來到了天游峰,又聽到嘩嘩的聲音……

  3 你們覺得會發生什么景象呢?

  4 學生練寫。交流。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9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今天我們學習15課,齊讀課題。檢查預習:

  出示生字詞:游興未盡、頗有節奏、循聲、沏茶、自在悠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卻步、瘦削、面色黝黑、炯炯有神、豁達開朗。

  理解“循聲、望而卻步”

  二、感知天游峰的高和險。

  1、課文寫的是天游峰的掃路人,那么天游峰到底是什么樣的山峰?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找到文中描寫天游峰的句子,體會一下。

  (抓住關鍵字詞來感受天游峰的特點。)

  出示:(第二節),指名朗讀。

  (1)生交流。

  九百多級,具體的數據;(讀)(板書:高)

  一根銀絲,形象的比喻;(板書:險)

  師:一個形象的比喻一下子讓我們感受到了天游峰的險。讀好這段話

  (2)剛剛聽你讀,老師眼前真好象出現了又高又險的天游峰!他在朗讀時注重了哪幾個詞?

  (3)讓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出示第七節)指名讀。

  (1)生交流(九百多級、一千八百多級,具體的數據;游人的反應,側面烘托)

  (2)師:說的真好,老師相信讀的會更好。誰來?

  (3)百聞不如一見,讓我們來看看天游峰。出示天游峰的圖片。(師:天游峰真——真——,讓我們再一起來感受一下這又高又險的天游峰。   齊讀句子。

  三、與掃路人對話——感受老人的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

  過渡:天游峰又高又險,而打掃它的卻是位——(70歲的老人)這究竟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請同學們默讀三——十二自然段,思考: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劃出文中的相關詞句,在感觸最深的句子旁寫下自己的閱讀體會。

  2、交流匯報。

  (1)外貌:

  文中有對老人外貌的描寫,你找到了嗎?誰來讀一讀。(出示句子)

  生交流(精瘦:很瘦;褪色:樸實;黝黑,健康;慈善:慈愛;炯炯有神,有精神)

  這是對老人的什么描寫?從這些描寫中我們感受到了他是一位——(板書:樸實)的人.讓我們用心來感受這位老人。

  齊讀句子。

  (2)動作:“引我進了他的小屋,沏了一杯濃茶”。

  文中還有對老人動作的描寫,在哪一段?(出示第4段)指名讀。

  從中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老人?(很熱情)

  師:是的,一個簡簡單單的動作把老人的熱情寫活了,茶熱,情更熱;茶濃,情更濃。讓我們一起把老人的熱情讀出來。(齊讀)

  (3)文中除了外貌、動作的描寫,還有對老人的什么描寫?(語言、神態)

  (出示第一次對話)

  a“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

  師:你覺得老人這樣整天掃臺階到底累不累?可他為什么說不累?

  師:說的真好,正是對工作的這份熱愛,讓他忘卻了疲勞。正因為他的樂觀,所以他才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

  師:誰來試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地讀一讀

  分角色對讀“對話”。

  b搖搖頭,伸出七個指頭,然后悠然地說:“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而且還有花鳥作伴,我能舍得走嗎?”

  (1)(出示第二次對話)讀句子,說體會

  (2)這段話中老人離不開的是——(雪花泉的水——)其實他真正離不開的是——(大自然)他對自己現在的這種生活很滿意,所以他還離不開——(自己的生活)我們說老人因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所以感到其樂無窮。

  師:我們一起讀好這位老人的話。

  c、(出示第3次對話)“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  

  生說感受。(板書:樂觀)

  師:30年后,老人多大歲數了?你相信老人能活到一百歲嗎?

  生交流:(因為老人的生活環境好,而且每天都鍛煉。老人很樂觀。他吃的是自己種的五谷雜糧,沒有污染。美麗的風景陶冶了他的心情,他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心態,對世界充滿著熱情。)師:是呀,我們相信老人能活到100歲!同學們,齊讀12段,(課件出示12段)讓我們共同祝愿老人健康長壽。

  四、結尾轉換,小結激情。

  過渡:老人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住地。

  (1)“這充滿自信、豁達的笑聲”回到住地就沒有了嗎?誰能把這句改得更好?(學生交流)

  (2)師:這笑聲也會珍藏在我們所有人的心中

  (3)現在你能明白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一位天游峰的掃路人了嗎?(這是一位……的老人)(這就是——天游峰的掃路人)

  五、總結全課,提煉寫法:

  1、既然是寫掃路人,為什么要突出寫天游峰的險峻呢?(體會“反襯”的寫法)

  2、文章除了運用反襯的寫法,還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語言,向讀者多角度地展現一位質樸、自信、豁達開朗的掃路老人,讓我們牢牢記住這樣的寫作方法,運用到平時的習作訓練中去。

  六、處理生字:

  出示生字。重點指導:夷   褪    帚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10

  邳州市實驗小學 王琳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感悟,理解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從具體語言材料的朗讀中體會天游峰掃路人樂觀的、自強不息的精神。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一、直接引入,板書課題(課題中“峰、人、”兩個字用紅筆寫,且寫得很大)

  二、引導質疑:

  師:看到老師寫的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

  (為什么把“峰”和“人”寫得那么大?“ 峰”和“人”之間有什么關系嗎?)

  三、自讀感悟:

  1、 多媒體顯示學習要求:

  (1)仔細讀課文,邊讀邊想,邊劃下自己認為能回答上面問題的句段。

  (2)讀一讀劃的句段,想一想從中體會出了什么。

  (3)與周圍的同學談談自己的體會。

  (4) 讀好所劃的句段。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3、小組交流。

  四、班內匯報交流,教師點撥。

  1、自由匯報讀書體會:

  關于峰:

  ·“九百多級石梯,像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在云霧中飄飄悠悠,仿佛風一吹就能端掉似的。”

  ——天游峰高、險。

  ·“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

  ·“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

  ——山高而險、石階多、上去不容易。

  (邊談體會邊練習感情朗讀)

  關于人:

  ·“……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她穿一套褪色 的衣服……”

  ·“……為我沏了一杯濃茶……”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 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 程。他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                                       

  ·“他皮膚黝黑,淡淡的眉毛下……炯炯有神。”

  ·“……悠然地說‘……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 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             而且還有花鳥做伴,我能舍得走嗎?’”

  ·“‘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說罷,老人朗聲大笑。”

  ——老人健康、不怕累、能吃苦、開朗自信、豁達

  (邊談體會邊練習感情朗讀。)

  2、教師點撥(引導深入體會老人樂觀的生活態度):

  ·多媒體顯示描寫山險而高的句子、描寫游人的表  現句子、老人說的話,讓學生對比著讀,談一談            從中體會出什么。

  (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樂趣;樂觀)

  ·練習感情朗讀。

  五、練筆。

  多媒體顯示練筆要求:

  “30年后,作家章武又一次來到武夷山,看到那銀絲一樣的階梯……”

  根據上面文字展開想象,寫一段話。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11

  邳州市實驗小學 王琳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感悟,理解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從具體語言材料的朗讀中體會天游峰掃路人樂觀的、自強不息的精神。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一、直接引入,板書課題(課題中“峰、人、”兩個字用紅筆寫,且寫得很大)

  二、引導質疑:

  師:看到老師寫的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

  (為什么把“峰”和“人”寫得那么大?“峰”和“人”之間有什么關系嗎?)

  三、自讀感悟:

  1、多媒體顯示學習要求:

  (1)仔細讀課文,邊讀邊想,邊劃下自己認為能回答上面問題的句段。

  (2)讀一讀劃的句段,想一想從中體會出了什么。

  (3)與周圍的同學談談自己的體會。

  (4)讀好所劃的句段。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3、小組交流。

  四、班內匯報交流,教師點撥。

  1、自由匯報讀書體會:

  關于峰:

  ·“九百多級石梯,像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在云霧中飄飄悠悠,仿佛風一吹就能端掉似的。”

  ——天游峰高、險。

  ·“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

  ·“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

  ——山高而險、石階多、上去不容易。

  (邊談體會邊練習感情朗讀)

  關于人:

  ·“……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她穿一套褪色的衣服……”

  ·“……為我沏了一杯濃茶……”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他皮膚黝黑,淡淡的眉毛下……炯炯有神。”

  ·“……悠然地說‘……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而且還有花鳥做伴,我能舍得走嗎?’”

  ·“‘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說罷,老人朗聲大笑。”

  ——老人健康、不怕累、能吃苦、開朗自信、豁達

  (邊談體會邊練習感情朗讀。)

  2、教師點撥(引導深入體會老人樂觀的生活態度):

  ·多媒體顯示描寫山險而高的句子、描寫游人的表現句子、老人說的話,讓學生對比著讀,談一談從中體會出什么。

  (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樂趣;樂觀)

  ·練習感情朗讀。

  五、練筆。

  多媒體顯示練筆要求:

  “30年后,作家章武又一次來到武夷山,看到那銀絲一樣的階梯……”

  根據上面文字展開想象,寫一段話。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12

  (一)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險峰。九百多級石梯,像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在云霧中飄飄悠悠,仿佛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那天,我終于順著這根銀絲上了峰頂,心里好不得意。

  1、文中破折號所起的作用是( )。

  a 表示語意的轉折 b 表示強調,說明前文

  c 表示語意遞進 d 表示語氣的延長

  2、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險峰?找一找,抄下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望著險峻的天游峰,游客會有三種表現,請用三個成語寫出他們的不同表現。

  第一種_______ 第二種_______ 第三種________

  4、登上了頂峰,一定會使人想到___代詩人____寫的《______》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老人引我進了他的小屋,為我沏了一杯濃茶。茶,很熱,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溝通了我們倆的心靈。

  “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

  我抬頭望了望在暮色中頂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

  半途而廢。可是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級一級掃上去,再一級一級掃下來……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

  1、“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中的“禁”應該讀___,“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那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段話中,______、______這兩個詞寫出了游人爬山很吃力的樣子;______、______這兩個詞寫出了游人畏難的情緒。

  3、“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溝通了我們倆的心靈。”從老人的話中,“我”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寫句子

  ________________,我不禁________________。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13

  《天游峰的掃路人》課堂實錄與評析

  張建剛

  江蘇省徐州市鄭集實驗小學 ,江蘇  徐州   221143

  一、誦讀頒獎詞,真情引入。

  師:(聲情并茂地誦讀一段頒獎詞)“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得十年寒窗 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不移,寵辱不驚。”同學們猜猜這是為誰寫的頒獎詞?

  生:季羨林老人,我們曾學過他寫的《 夾竹桃  》。

  師:是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故事感動著我們,他們的高尚人格魅力感染著我們。今天,就讓我們再次走近——天游峰的掃路人。相信這位掃路老人的事跡、他的語言一定會打動我們。

  (2006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故事,本身就感動著每一個人,再加上老師聲情并茂地誦讀頒獎詞,“未成曲調先有情”定能激起學生情感的浪花,洞開學生心靈的窗扉,激起他們走近天游峰的掃路人的渴望。)

  二、    初讀課文,尋找感動。

  師:課文從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寫了天游峰的掃路人。請大家放聲讀課文,想想:天游峰的掃路人是怎樣的一個人?哪兒最令你感動?(學生讀課文,不作交流。)

  師:天游峰的掃路人是怎樣的一個人?誰來讀讀自己最受感動的句子,并簡要說說感動的原因。

  生:我覺得這位老人很樸素。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來“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雙棕色的運動鞋。”

  師:哪些詞語最能說明老人很樸素?

  生:褪色。可見這套衣服他已經穿很長時間了。“運動鞋”也能說明。

  生:我認為老人身體很健康,心地很善良。“精瘦”、“瘦削”、“慈善”這幾個詞語可以說明。“精瘦”,說明身體結實,是長期掃路鍛煉的結果。

  生:課文第四節的描寫讓我感動。從這一段話中,我感受到這位老人的熱情好客。他與作者素不相識,卻向招待老朋友那樣,引作者進屋,為作者沏熱茶。。

  師:煙是介紹信,茶是連心橋。老人的一杯濃茶拉近了與作者的距離。

  生:最讓我感動的是老人說:“不累,不累……”他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這說明老人不怕苦,不怕累。

  生:我從第十自然段:“老人搖搖頭……我能舍得走嗎?”老人的話說明他愛大山,離不開大山。

  生:“30年后我照樣請你喝茶!”說罷,老人朗聲大笑。從這里可以看出老人的自信。

  ……                        

  (崔巒老師指出閱讀教學是披文得意的過程,也是緣意學文的過程,要緊緊抓住文本語言,讀出情,品出味,悟出效,習得法,激活思。張老師深諳其道,教學伊始便讓學生到文本中去走一個來回,品味語言文字,從而有了學生個性化的對老人的解讀。)

  三、抓住語言,體味感動。

  師:讀了課文,我們初步認識了這位掃路老人,了解了他的故事,尤其是他的樸實無華的語言,令人感動不已。都說“語言有溫度,詞語知冷暖”。現在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仔仔細細品一品老人的語言,與作者一起真真切切地感動一回。

  師:有聲地朗讀有利于與文中人物交流,無聲地默讀有利于思考。請大家默讀課文,靜靜地思考,細細地品味,用筆在語言文字的空白處寫下你的感動。

  {讀書批注是培養學生專注性品質的手段;學生在閱讀過程全神貫注,心無旁騖,這是提高閱讀質量的重要保證;學生靜靜地讀,細細地品語言文字,領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體會老人的語言背后蘊含的“弦外音”,這是探究性閱讀的精髓。}

  師:大家的一定收獲了不少感動。誰來說說你的收獲.

  生:“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從這段話中,我覺得老人很樂觀。他一天掃一個來回,多么辛苦,而他卻說不累,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

  師:你真會傾聽,達到了聽話聽音的境界了!老人到底累不累呢?

  生:(眾生齊聲)累。

  生:(一生大喊)不累。

  師:我聽到不同的聲音了,觀點不同,以理說明。

  (新課標倡導:“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當學生有了不同的見解,教師能夠捕捉這一生成性資源,積極利用,這充分顯示了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

  生:我認為老人累,是因為天游峰很高、很險。

  生:從對游人及作者的登天游峰地描寫也能體現出來。

  師:能讀讀有關的語句嗎?

  生:“九百多級石梯,像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在云霧中飄飄悠悠,仿佛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這句話寫出了天游峰很高很險。”

  師:這是一個比喻句。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作者把“石梯”比作“銀絲”,說明天游峰很高很險。

  生:“那天,我終于順著這根銀絲上了峰頂,心里好不得意。”這句話中的“終于”、“好不得意”也能反映出天游峰很高很險。

  師:火眼金睛,你們真會讀書。能讀出天游峰的高與險嗎?

  (學生練讀,指名讀。)

  師:天游峰這么高,這么險,能夠爬上去心里怎能不得意?

  生:課文的第七節中的一、二句話也能看出天游峰的高與險。

  師:你來讀讀這兩句話。

  生:我抬頭望了望在暮色中頂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

  師:哪些詞語具體寫出了天游峰的高與險?

  生:“頂天立地”、“九百多級”、“一千八百多級”、“層層疊疊”這些詞語從正面寫出了天游峰的高與險。“氣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卻步”、“半途而返”這些詞語寫了游客們登天游峰時的反應,從側面寫了天游峰的高與險。

  師:你不僅會讀書,而且會思考。你能讀出天游峰的高與險嗎?

  (學生練讀。)

  師:誰來讀讀?

  (指名讀)

  師:聽了你的朗讀,我們仿佛身臨其境。游客們登天游峰時個個是有備而來,輕裝上陣,然而攀登了一陣后,個個是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有的望而卻步,半途而返。可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級一級掃上去,再一級一級掃下來。老人累不累?

  生:累,非常累。

  師:請大家都來讀讀這一節,體會一下老人的辛苦。

  (學生練讀)

  師:你能讀出老人工作的艱辛嗎?(指名讀)

  (老師沒有告訴、分析,重在喚醒,讓學生抓住重點段、關鍵詞品讀、感悟。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在字詞句章中穿行,觸摸文本跳躍的脈搏和激越的情感,開啟學生心智。)

  師:讀書不僅要讀語言文字,還要讀標點符號。這節中有一個省略號,你能讀懂它嗎?

  生:我從省略號中讀出了老人掃路的辛苦。

  生:我讀出了老人掃路的時間長。

  生:我認為省略號省去了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十年、幾十年--------老人幾十年如一日地掃著天游峰的高聳入云的石階。他太了不起了!

  師:你們同樣了不起!老人幾十年如一日地掃呀掃呀,他究竟掃了多少個石階,掃帚知道;他究竟掃了多少個來回,石階清楚。請大家捧起書,再來讀讀這一節,相信你會讀出新的感受。

  (學生再讀第七節)

  師:請大家齊讀這一節。

  (學生齊讀)

  師: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也不由得倒抽了一口氣,這位老人太不可思議了!他的工作太艱辛了!

  師:面對這樣艱辛的工作,老人是怎樣說的?

  (學生齊讀第六節)

  (投影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

  生:(說老人不累的學生,不解地)老人的工作這么辛苦,他卻說不累,這與實際情況不矛盾嗎?

  師:(鼓掌)老師先為你敢于表達與眾不同觀點的勇氣鼓掌。那你有沒有想想,這矛盾的話語說明了什么?

  生:(恍然大悟),說明他不怕辛苦,把掃路當成樂趣。

  師:這叫以苦為樂。他把掃路當成了欣賞風景,一路掃來,風光無限,盡情欣賞,免費旅游。累在身上,樂在心里。多么樂觀的老人,多么樂觀的生活態度!

  師:請大家讀讀這一節,讀出老人的樂觀。

  (學生練讀,指名讀)

  (文章不是無情物,一言一語總關情。是的,一個標點也關情。一個省略號中包含著老人無數個日日夜夜的辛勞,學生能從省略號中獲得無盡的感動。只有深入地鉆研教材,才會有這教學細節。)

  師:老人的第二段話也一樣令人感動,誰來說說你讀后的感受。

  生:“按說,我早該退休了。可我實在離不開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而且花鳥作伴,我能舍得走嗎?”從這句話中我體會到這位老人是一位熱愛大山、熱愛山中生活的人。

  師:他舍不得走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為這里的山好、水好、空氣好。

  生:在這里鮮花簇擁,群鳥相伴,人間仙境,誰不留戀?

  生:我覺得他吃的、喝的,都是大山給予的,他舍不得走,他要回報大山,要守住大山 。

  生:他熱愛大山,熱愛自己的工作,要繼續掃石階。

  師:我們來讀讀老人的話,體會老人對大山的情懷。

  (學生讀書)

  師:作者聽了老人的這一番話后,緊緊抓住他的雙手說:“30年后,我再來看您!”作者為什么不說3年、5年,而說30年呢?

  生:因為這里的環境好,作者相信老人能夠再活30年。

  生:作者衷心地祝愿老人能夠長命百歲!

  生:老人樂觀的生活態度,使作者相信他能活百歲。

  師:聽了作者的話,老人是怎樣說的?

  生:“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說罷,老人朗聲大笑。

  (投影出示: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

  師: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老人是怎樣的一個人?

  生:他是位自信、豁達開朗的老人。他相信自己能再活30年。

  (板書:豁達開朗)

  師:請大家齊讀這句話,讀出老人的自信。

  師:老人的樂觀、自信、豁達開朗感動了作者,讓作者永遠記在了心里。請大家再讀讀“我”與老人的對話,讓我們也來真真切切地感動一回。呆會兒我們分角色朗讀課文。

  (學生練讀,分角色讀)

  (朗讀必出于內心,溢于言表,并在潛意識中受到課文中語言材料所包含著的美的境、美的情的熏陶和價值引領。作者與老人的這一段對話,語言簡練、樸實。然而樸實的語言中折射出老人恬淡心境與高尚的品格。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反復品味,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使掃路人的形象在學生的腦海中逐漸放大,讓學生漸漸走進了老人的內心,走進自己的內心,讓心與心在這一刻充分地交流著、撞擊著,從而受到心靈上的浸染與精神上的洗禮。)

  師:大家讀得很投入,很精彩。他是一位平凡的老人,一位普通的掃路人。但他的樂觀、自信、豁達開朗卻感動了我們。同學們,在人生道路上有雨有風,只要我們擁有樂觀、自信、豁達開朗,相信一切都會變得從容。記住:我們樂觀,陽光在前!

  師:讓我們齊讀這句話,并把它記在心里。

  (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教書育人。教師的語言不僅僅是對這位老人樂觀、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的總結,也是對學生進行的一次潤物無痕的思想教育------我們樂觀,陽光在前!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點在這里得以體現。同時也有效地引領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四、書寫真真切切的感動。

  師:假如這位老人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需要寫一份頒獎詞,你樂意接受這項任務嗎?(樂意)從你們響亮的回答聲中,老師聽出了你們的自信。頒獎詞要言簡意賅,字字有力,能感動別人。

  (學生寫頒獎詞,兩分鐘后交流)

  師:有的同學已經舉起了自信的小手。誰來讀你寫的頒獎詞。

  生:一位豁達開朗、自信、樂觀的老人,在深山掃路幾十年,與花鳥做伴,與大山為鄰。他的出現,讓垃圾望而生畏;他的付出,令游客嘖嘖贊嘆。天游峰因為有他而驕傲;游客們因為有他而舒暢。他——天游峰的掃路人!

  生:一位平凡的老人,一份平凡的工作,他為了天游峰的環境整潔,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天倫之樂,付出了……也許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樂于付出的精神感動了你我,他那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震撼了你我。天游峰的掃路人——你不平凡!

  生:他曾在天游峰的石階上走了不知多少遍;他手中的掃帚不知擺動了多少回;他曾自信地大笑過不知多少次……掃帚在汗的海洋中揮動,石階在掃帚地擺動中整潔。山峰贊美他,石階吟頌他,叢林歌唱他,我們永遠記住他——天游峰的掃路人!

  生:平凡的一生,平凡的崗位,一個又一個365天里,你總是在用掃帚譜寫你樂觀的態度,雕刻你自信的精神。你熱愛生活,生活也熱愛你!

  生:你自信而又樂觀,你的靈魂里刻滿大山的一顰一笑,骨子中回蕩著大山的溫和與堅定。掃聲悠悠,是掃路人在為大山生靈奏響的贊歌;風吹鳥鳴,那是大山在贊嘆他堅持不懈的精神。您值得我們尊敬!

  (學生情真意切的頒獎詞,足以驗證我們常說“情動于衷則能形于言”,“情動而辭發”。學生在充分地讀書感悟,自主探究領會,徜徉于文本語言后,他們的精神就會和文本的情感強烈地碰撞。他們會被這位普普通通、貌不驚人天游峰掃路老人的自信、樂觀、豁達開朗的精神所感動,所激勵,所鼓舞。他們會思如雨、語如潮、情如虹。情感的閘門一旦被打開,詩一樣的語言將從學生的口中娓娓道來,從他們的筆下潺潺流出。這一教學環節地設計,不僅是學生言語能力的實踐和發展的過程,更是學生生命精神的潤澤和提升的過程)

  作者簡介:張建剛(1973—),男(漢族),江蘇徐州人,小學高級教師,學士,2002年榮獲徐州市語文優質課一等獎。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14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61

  聽《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有感

  一、         讀與寫相結合

  在一部分學生的眼里,作文難、難于上青天,而徐老師班的學生寫起作文來卻那么地得心應手。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這與她平時注意在課堂進行讀寫相結合訓練有很大的關系。

  《天游峰的掃路人》中,作者對掃路人進行兩處外貌描寫,徐老師敏銳地抓住這一內容,提出“作者為什么把外貌描寫分成兩處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同學說:“這是因為作者剛開始是先聞其聲再見其人,這是對掃路人的初步印象,后來通過交談了解他的內心,后面的外貌描寫才更細微。”有的同學說:“因為作者寫外貌時注意到了從外而內……”徐老師適時加以總結“是呀,作者在描寫人物外貌時注意到要分層次,以后……”而后加以補充朱自清的《背影》中同樣的對人物外貌的處理方法,加深學生對寫作方法的認識。我想:此時學生對要分層次寫外貌這一寫作方法已有所了解,而徐老師并沒有就此罷手,又列舉了學生平常作文中常見的人物外貌描寫的弊病:一古腦兒全寫出來的例子再加以說明。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從揭示外貌描寫要有層次,而后拓展《背影》加以佐證,最后指出學生習作中的弊病,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我想,經過這一來回,“寫人物要有層次”這一思想已深深地刻在學生的心上。

  二、         較強的課堂駕馭能力

  聽徐老師的課是一種享受,她往講臺上一站,一句話不說,那種大將風度就出來了:哪怕課堂上“風云突變”我也搞得定。在《天游峰的掃路人》在一課上,幾次的“風云突變”就在徐老師的談笑風生中輕描淡寫地化解得不露一絲痕跡,如果不是我“近水樓臺先得月”事先看了她的教案還真看不出來。

  1、  在引導學生認識“掃路人”的性格特征這一教學環節,學生說到了人物外貌描寫“他精瘦的臉穿了一身褪色的衣服”學生說到了由“褪色”可以看出他的樸素,但是“精瘦”這個詞怎么也說不出來。我在下面聽得都有些著急了,徐老師不慌不忙笑著說:“真好,真是位樸素的老人,讀一讀把他樸素的特點表現出來。”學生齊讀后再引導:“我們從‘褪色’一詞看出他的樸素,這段話中還有哪個詞也寫出了老人的特征呢?”在她巧妙的引導下,學生找到了“精瘦”一詞……

  2、  “不累,不累,我掃一程,歇一程,好山好水看一程”這句話最能看出掃路人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而學生單憑這一句話是很難體會出的,必須結合文章的下面一小節間接描寫老人工作量大的4個成語和3個巨大的數字才能悟出,而此時恰恰就有位女生直接說出老人非常熱愛生活,(如果是我,欣喜萬分,悟性多高,一定會順著她的答案往下講課。)徐老師并沒有被她牽著鼻子走,而考慮的是大部分學生是否理解。只見她微微一笑,朗聲問到:“工作輕松才會讓人更熱愛生活,難道老人的工作不累嗎?”學生在她巧妙的引導下,很快找出了文章第7小節中的3個巨大的數字和4個詞語,結合詞語的朗讀和理解,學生體會了老人工作的艱辛,更加理解了老人的豁達、樂觀、熱愛生活。我想這樣的理解才真正的深刻、透徹。

  徐老師就像文中的那位掃路人“教一程,想一程,再把好書好報看一程才會在工作中顯得那樣輕輕松松,自在悠閑啊!”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通用14篇) 相關內容:
  • 21莫泊桑拜師(精選13篇)

    教學要求:1、會寫本課生字,理解相關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習福樓拜是如何指導莫泊桑的,明白仔細觀察、刻苦練筆、不斷積累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關鍵。3、能感受到福樓拜的循循善誘和莫泊桑虛心好學、勤學苦練的精神。...

  • 《石灰吟》(通用14篇)

    《石灰吟》教學設計二作者:佚名轉貼自:轉載點擊數:51《石灰吟》教學設計二一、教學目標:1、認知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學會生字,理解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 《爸爸帶我去爬樹》教后記(通用12篇)

    今天上午用了兩節課的時間教學了六年級第一單元拓展閱讀課文《爸爸帶我去爬樹》。這是一篇內容淺顯又深刻的兒童文學作品,揭示了現代人都非常關注的主題——回歸自然,以及城市孩子的教育問題。...

  • 讀《莫泊桑拜師》有感(精選17篇)

    讀《莫泊桑拜師》有感莫泊桑是著名的短篇小說作家,他寫的《一串項鏈》《羊脂球》《我的于勒叔叔》等小說享譽世界、家喻戶曉。他的小說文筆簡練,生動形象、故事情節一波三折,深刻地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和人們生活的艱辛。...

  • 于漪教學設計——《春》(精選17篇)

    以下是特級教師于漪的教案,她的教案以及教學后記會給我們很多的啟示。教學目的一、領會文中描寫景物委婉細致,用詞準確、生動,比喻形象鮮明,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二、朗讀、背誦教學時數:兩教時。...

  • 學與問教學設計(通用11篇)

    教學要求: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3,聯系課文說出詩句中帶點字的意思,再理解詩句的意思.4,引導學生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理解"多問"與"勤學"是聯系在一起的,教育學生發揚勤學好問的精神,做知...

  • 《寫一處景物》病文片斷(精選4篇)

    佚名 病文片斷:……我氣喘吁吁地趕到學校,一進校門,校園里靜悄悄的,連一個人影也沒有,只有花壇上盛開的鮮花在張著笑臉,美麗的蝴蝶舒展著翅膀,在一旁自由自在地飛舞。……病文分析:這是一位同學寫一次上學遲到的情景。...

  • 14安塞腰鼓(通用14篇)

    如:豪放的、雄渾的、火烈的、容不得束縛的、使人嘆為觀止的、激揚而飛動的、痛快了山河的、蓬勃了想象力的、充滿激情與力量的、凝聚生命力量的、象征黃土高原人元氣與神魂的等。三、研讀與賞析1.學生自讀,提出疑問,師生合作探究。...

  •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實錄(精選17篇)

    一、復習導入師:你初讀課題可能會有你的感受和認識。你強調了這一株柳給你的印象,你強調了這一株柳生存的環境。上節課我們強調了青海高原的惡劣環境,你記住了,是的,這是一株神奇的柳。...

  •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aⅴ日本高清视频影片www | 亚洲AV噜噜狠狠网址蜜桃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 国产av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欧美成人精品第二区 | www成年人 | 久久国产精品精品国产 | 老子午夜精品无码不卡 | 久草在线观看福利视频 | 韩国理伦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天天 | 国产午夜片 | 美女超碰| 久久一区91 | 成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成人影院在线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99国精产品一区二区三区a片 | 国产乱子经典视频在线观看 | 7788成人网站免费观看 | 午夜在线视频观看 | 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品下药 | 国产精一品亚洲二区在线视频 | www.久久色 | 中文字幕视频免费观看 | 欧美+亚洲+精品+三区 | 一级性色 | 欧美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69av色| 四虎一区二区三区 | CHINASEX喷水VIDEOS中国少妇 | 伦人伦XXX国产对白 一本久道视频一本久道 | 4p在线观看 | 91啪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不卡 | 中文字幕天天干 | 九九热在线观看 | 欧美变态另类刺激 | 四虎永久免费 |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 欧美成人aaaaa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