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通用12篇)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1
師:初次見面,可以很冒昧地問大家一個問題嗎?最讓你欽佩的人是誰?
生:我最欽佩的人是司馬遷。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因為他雖然含冤入獄,卻是那樣的堅強,寫下了五十多萬字的巨著《史記》。
師:身殘志堅,值得敬重。
生:我最欽佩的人是航天英雄楊利偉。他駕駛著“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又能安全返回地面,他最偉大了!
師:吃苦耐勞,勇攀高峰,一百個佩服!
生:我最佩服運動員桑蘭,她戰(zhàn)勝病魔,為國爭光,真是巾幗英雄!
師:這樣頑強的毅力,怎不讓人嘆服!
生:我欽佩的人是“飛人”劉翔,他在雅典奧運會上獲得了百米跨欄的世界冠軍,為中國人爭了光,讓外國人不敢小看我們。
師:揚眉吐氣!壯我國威!誰敢不服氣!
生:我最佩服我爸爸。他在外貿(mào)公司做翻譯,能說三國語言。
師:將來超過你爸爸,說五國語言!
師:同學們敬佩的大多是名人。有一位叫章武的作家,他對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掃路人產(chǎn)生了深深的敬意!想了解事情的經(jīng)過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天游峰的掃路人》(板書課題。)
(學生自讀課文。)
師:談?wù)劯惺芎脝幔?/p>
生:我覺得這位老人很了不起,怪不得作者會對他產(chǎn)生敬意呢!
師:從哪里看出作者對這位掃路的老人懷有深深的敬意?能找到根據(jù)嗎?
生:能!
師:說說看?
生:(讀)“我緊緊地抓住他的雙手說:‘30年后,我再來看您!’”這說明“我”對掃路人很喜歡,30年后還要來看望他,說明他對老人已很有感情。
師:誰能體會到這種感情?讀讀看。
(一生讀。)
師:交情好像一般,感情還不夠深。哪個詞語最能體現(xiàn)“我”對掃路人的敬重之情?
生:“緊緊地抓住”說明作者感情深摯,說明他們兩個人的心靠得越來越近了。
師:兩顆心靠得越來越近了!你體會得多好呀!多深哪!愿意讀一下給大家聽聽嗎?
(一生自讀。)
師:給你這一讀,這回是“緊緊握住雙手”嘍!我覺得這句的“再”字你讀得挺重的,為什么?
生:“再”就是又一次的意思。下山后他還要回來,30年以后還要來,這么長的時間都沒忘記這位掃路人,可見掃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師:對!一個“緊緊”,一個“再”字,確實表達了作者對掃路人的敬意!還有嗎?
生: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駐地。“一直伴隨”表示時間很長很久,說明掃路人對“我”的影響太深了,一輩子都忘不了。
師:那么到底掃路人哪些地方讓“我”如此敬佩呢?請大家默讀一下課文,思考這個問題。
(學生自由讀書,思考梳理問題。)
師:誰來說說?
生:(讀)“我抬頭望了望在暮色中頂天立地的天游山。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可是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級一級掃上去,再一級一級掃下來……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已是暮色中了,說明天快要黑了,掃路人卻要一級一級地掃下一千八百多級臺階,真是太累了,讓人敬佩!
生: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就連游客們都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這就說明石階太長太高,還很危險,游客們都提心吊膽的,而這位老人每天都要在這里掃下一千八百多級臺階,我覺得老人的勇敢令人敬佩!
生:我覺得老人之所以這樣默默無聞地掃路,給游客一個美好的環(huán)境,他不圖什么獎勵,也不圖什么表揚,是因為他有一顆愛心!
師:說得多好啊!一顆愛心!一顆無怨無悔、甘于奉獻的愛心!因為有了這顆火熱的愛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覺得累;再危險的工作環(huán)境,他也不動搖;再艱苦的生活條件,他卻怡然自樂。這真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掃路人!
生:偉大的掃路人!
生:令人驚嘆、讓人欽佩的掃路人!
生:頂天立地的掃路人!
(掌聲響起。)
師:好!頂天立地!這個詞用得好!在書中這個詞是寫——
生:天游峰的。
師:“頂天立地的天游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指天游峰很巍峨很高大。
生:從字面上看,就是頭頂著天,腳踩著地。我覺得這是夸張,就是說天游峰很高,很有氣勢。
師:分析得很有道理!那為什么說是“頂天立地的掃路人呢?”
生:我想這是因為掃路人的精神太偉大了,他的精神頂天立地!(熱烈的掌聲。)
生:他的品質(zhì)太高貴了,讓人敬仰!所以說他頂天立地!(掌聲再度響起。)
生:他的心靈太美好了,雖然年事已高,本該退休了,卻還在這樣為人們付出自己的辛勞。所以看著他,就像面對頂天立地的天游峰一樣。(熱烈的掌聲。)
師:精彩啊!精彩!你們高水平的發(fā)言,同樣的頂天立地!好,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走近這位頂天立地的掃路人。“我抬頭望了望”,讀——
(學生深情地齊讀第7節(jié)。)
師:對于這一節(jié),誰還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最后一句為什么說“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
師:誰能解決這個問題?
生:“倒抽了一口氣”,就是說作者看到掃路人這樣不怕危險,不顧勞累地掃石階,感到很驚訝!很佩服!
師:他的解答你同意嗎?
生:我有點同意。
師:就是說還有點不滿意?
生:我覺得既然是表示作者的驚訝。那為什么不說我不禁驚訝起來了呢?
師:你又提出了一個更有價值的新問題!我請大家都來思考一下,如果換成“我不禁驚訝極了”或“我不禁驚呆了呢?”行不行?
生:我覺得可以。因為意思都一樣嗎?而且又讀得通順。
生:我認為不能換。雖然意思是一樣,都是說作者很驚訝,但直接說出來了,反而沒有“倒抽了一口氣”給人的印象深。
師:為什么“倒抽了一口氣”印象就深?
生:因為“倒抽了一口氣”讓你感覺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覺到自己的心跳一樣!(掌聲響起!)
師:這就是我們中國語言的無窮魅力!一個意思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達形式,說“驚訝”也可以,但看不見摸不著,不太好體會;說“倒抽了一口氣”就形象化了,你就能親身感受到它。類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說表示害怕,還可以說成“倒抽了一口冷氣”,“嚇得渾身起雞皮疙瘩”,“脊梁骨發(fā)麻”。我們要學習和運用這種形象化的表達方法。下面,我們再回到前面的大問題,掃路人還有哪些品質(zhì)讓人敬佩?大家再找找看。
(學生自由快速地讀課文。)
生:(讀)“老人引我進了他的小屋,為我沏了一杯茶。茶,很熱,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地把我們倆的心靈溝通了。”老人對陌生的游客這樣熱情,還為他沏茶,讓人佩服!
師:熱情待客,心地善良!好人!你有個字音沒讀準。“沏”讀第一聲,“qī”,不讀“qì”。來,讀一遍,全班一齊讀。“沏”是個生字,“徹底”的“徹”雙人旁換成“氵”就是“沏”。因為沏茶要用水來泡,所以就是“三點水”。能記住嗎?來,在書上寫一遍。
師:我發(fā)現(xiàn)這一節(jié)里有一句話和我們剛才學的“倒抽了一口氣”的表達方式一樣。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
生:(讀)“茶,很熱,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們倆的心靈溝通了。”這句話表面寫茶香,人喝了心里熱乎乎的,其實是寫老人的熱情像茶一樣讓人感到溫暖。
生:老人的熱情,老人的友誼就像茶一樣溫暖著作者,他把友誼和熱情傳到了作者的心里。
師:作者把老人的熱情比作了熱茶。茶熱,情更熱;茶濃,情更濃,茶香,情更真!“一杯熱茶”把老人的熱情寫活了!好!就順著這個話題,大家再找找看,看文中還有沒有這種形象化的表達方法?
生:(讀)“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險峰。九百多級石梯,就像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在云霧中飄飄悠悠,仿佛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作者把天游峰的“險”形象地寫了出來,它把石梯比作在云霧中飄飄悠悠的風一吹就能斷掉了的銀絲,讓人似乎真能看到這樣一幅畫,看到了它的“險”。
師:誰能把這個危“險”的畫面讀出來?
(指生試讀,齊讀。)
師:我倒有個問題了,既然是寫掃路人,作者為什么用了整整一段話來寫天游峰的險?
生:天游峰是掃路人工作的地方,寫天游峰的險,就是突出了老人掃路的危險性。
生:若隨便在一個比較容易的地方打掃衛(wèi)生,可能也就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了。
師:這對我們寫文章有什么啟發(fā)?
生:看來寫一個人不一定都從正面直接來寫這個人,從側(cè)面來描寫這個人所在的環(huán)境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師:課文里有直接描寫老人的嗎?
生:(讀)“下了山,已是傍晚時分。我游興未盡,……我循聲迎了上去,……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雙棕色的運動鞋,正用一把竹掃帚清掃著路面。”
師:你覺得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生:我覺得這是一位非常樸素的老人。
師:從哪里看出?
生:因為他穿了一套褪色的衣服,說明衣服已穿了很多年了,已經(jīng)很舊了;而且人是精瘦的,說明他生活條件也不好。
師:生活條件好的人都得是胖子?(眾笑。)
生:不一定。
師:再往深處想一想,從“褪色的衣服”、“精瘦”兩個詞還能體會到什么?可以討論討論。
生:從“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勞動,因為整天勞動就不容易發(fā)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風吹日曬的也容易變瘦。(掌聲。)
生:“褪色的衣服”不但說明老人艱苦樸素,也看出這是老人長期在外勞動造成的,風吹日曬才會褪色的。
生:老師,“運動鞋”也說明了老人是掃路人,穿運動鞋干起活來才能方便。
師:可見,無論是“褪色”、“運動鞋”還是“精瘦”,都非常準確地反映出老人是掃路人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話,作者用詞多么準確!多么恰當!我們一起讀讀這句話。
師:來!我們繼續(xù)走近這位老人。
生:讀“借著淡淡的星光,我仔細打量了他,瘦削的臉,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師:注意!“瘦削”(xuē)不是“瘦削”(xiāo),讀!再讀!是“炯”(jiǒng),讀!再讀!是(yǒu)“黝黑”,不是“yōu”,讀!再讀!
師:讀了這一段,你又覺得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生:這是一位身體健康的老人,因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有神身體肯定很好。
師:你從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會讀書,會思考。
生: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為書上說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這是一位勤勞的老人。因為面色黝黑,說明他長期在外風吹日曬,“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樣,也說明他不停地勞動著。
師:誰來概括一下?
生: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勞的老人。
師:能用上四個字的詞語嗎?
生:這是一位身體健康、勤勞善良的老人。
生:這是一位勤勞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勞、精神矍鑠的老人。(熱烈的掌聲。)
師:我很奇怪,對老人的兩次外貌描寫,作者為什么要分開寫呢?放在一塊兒寫不是更省事嗎?
生:第一次描寫是概括地寫,第二次寫得很詳細。
師:你說得沒錯!但為什么不放在一塊呢?
生:一口氣寫在一起太羅嗦了。
師:是嗎?
生:在一塊寫也不是羅嗦。因為兩段話加在一起字數(shù)也并不多。因為第一次寫的是穿的衣服之類的,后面是寫老人的臉和眼睛的。
師:穿著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寫?
生:也不是。
(學生面露難色,一時說不清楚。)
師: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剛才有同學說了,第一次主要寫了穿著,第二次卻很細致地描寫了老人的眼睛、眉毛、臉色。那這兩次描寫的內(nèi)容能不能顛倒過來呢?再讀讀這兩段話。
(生自由讀第3節(jié)和第8節(jié)。)
生:因為第一次作者是無意中聽見“嘩嘩”的掃路聲被吸引過去的,他對老人只是初識,并不了解,也不太在意。所以這時候只能從衣服等方面對老人有一個大體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
(掌聲響起。)
師:很有道理!接著說。
生:第二次,是因為老人和作者交談了很多,作者對老人每天掃一千八百多級石階很佩服,這時他是懷著很深的敬意來看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細。
(掌聲再度響起。)
師:噢,聽你精彩的解說,我算明白了!大家都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這就叫會讀書!不但要看仔細,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思考。下面我們來讀一讀課文的最后三節(jié),看看能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生自由讀課文最后三節(jié)。)
生:我發(fā)現(xiàn)課文最后一句的寫法和前面“倒抽了一口氣”的寫法一樣,也很形象。
師:好!一起讀讀這句話。
生:(齊讀)“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住地。”
師:誰來談?wù)剬@句話的理解?
生:笑聲怎么可能隨著我回到住地呢?這笑聲其實就是指老人的性格。
師:什么性格?
生: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性格。
師:“自信”應(yīng)該能夠理解吧,“豁達開朗”是什么意思?
生:“豁達”就是很大方吧?
師:有點靠近了。聯(lián)系整篇課文再想一想。
生:“豁達”應(yīng)該是大度吧?
師:對!聯(lián)系老人說一說。
生:老人在那么危險的石階上掃路,工作量那么大,那么累,已經(jīng)退休了,可他一點都不在乎,不去計較。
生:“豁達開朗”就是樂觀。這么險,這么苦,他都不抱怨,默默地奉獻著,而且說自己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還有花鳥作伴,自己舍不得走。沒有樂觀的精神,誰會這么做呢?(掌聲響起。)
師:精彩呀!還能從文中的哪句話里看出老人的豁達樂觀?
生:(讀)“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明明已經(jīng)很累很辛苦了,他卻這樣輕輕松松,自在悠閑,像游山玩水一樣。說明他對工作很滿意,很快樂,很樂觀。
師:正因為老人有這種豁達開朗的心胸,他才會在這武夷山的第一險峰上風里來,雨里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辛勤勞作。正是這種平凡而又偉大的品質(zhì)深深地打動了作者的心,也讓我們接受了一次難忘的心靈洗禮。我想到了這樣幾句話:知足者常樂!(板書。)還有一句是一個工廠的宣傳語: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我想,大家肯定也有很多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好嗎?
(生寫感受。)
師:咱們來交流一下。
生:俗話說:“干一行,愛一行。”讀了《天游峰的掃路人》這篇課文,我才真正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生:讀了《天游峰的掃路人》我懂得了:人不能太計較自己的得失,不要老是抱怨什么,而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好好工作。
生:學了《天游峰的掃路人》,我想起了一句話:對于一個不滿足的人,沒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生:既來之,則安之!
生:自信快樂生活,踏踏實實做人。
生:樂觀一些,生活永遠都會對你微笑!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2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設(shè)計一
作者:葛雪卉 轉(zhuǎn)貼自:通師三附 點擊數(shù):50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設(shè)計一
通師三附 葛雪卉
一 投石激浪
1 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第13課——(齊讀課題)天游峰的掃路人。
2 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天游峰是武夷山著名的旅游勝地,號稱武夷第一勝景。如果我們同學也有機會到那兒旅游的話,你會特別留意那兒的什么?(風景名勝、游人)
3 可是我們的作者卻把目光聚焦在一個——掃路人的身上。(掃路人下加點) 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課題,(再次齊讀課題)有什么疑問嗎?(這是怎樣的掃路人?既然天游峰是一個風景區(qū),作者為什么不寫美景寫掃路人?……)
二 讀中感悟
(一)聞聲尋人
過渡:讓我們一起從課文中尋找答案。打開課本,默讀課文,找一找課文哪些自然段寫了掃路人?用“——”畫出描寫掃路人外貌的句子。(學生默讀課文,畫有關(guān)句子)
△ 找到了嗎?你來讀讀看。
(出示) 我循聲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雙棕色的運動鞋,正用一把竹掃帚清掃著路面。
“瘦削的臉,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這樣的老人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節(jié)約、儉樸) (老人精神十足、善良、很辛苦)
從哪兒看出來的?(圈出:精瘦、褪色、運動鞋、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
能讀出你的感受嗎? (指導朗讀)
△ 我為什么會注意到這樣一位老人呢?(聽到掃路聲)課文是怎樣描寫掃路聲的?
(出示) 在一片靜寂中,我隱約聽見“嘩——嘩——”的聲音,頗有節(jié)奏地從嶺下的竹叢中傳來。這聲音由遠而近,一聲比一聲分明。
從這段描寫中你讀懂了什么?(老人的身體健康、精神十足?)從哪兒讀出來的?
(根據(jù)學生回答圈出:“頗有節(jié)奏” 、 “一聲比一聲分明”)
是的,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這樣的側(cè)面描寫更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一位干勁十足的老人。讓我們一起把體會融入到朗讀中去,好不好?(齊讀)
△ 作者聞聲尋人終于見到了這位質(zhì)樸但卻精神矍鑠的老人(出示兩處外貌描寫)但是這兩處外貌描寫作者為什么分開來寫呢?(第一次是粗粗的看的,第二次是仔細打量。)作者為什么會仔細打量這位老人呢?(對老人有了敬佩之意)
(二)小屋茶香
過渡:是什么讓作者對老人產(chǎn)生了敬佩之意呢?讓我們和作者一起走進老人那飄滿茶香的小屋。
(出示) 老人引我進了他的小屋,為我沏了一杯濃茶。茶,很熱,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們倆的心靈溝通了。
輕聲地讀一讀,看看你能讀懂什么?
過渡:是的,一杯濃濃的熱茶把老人的熱情寫活了,茶熱,情更熱 ;茶濃,情更濃。讓我們一起把老人的熱情和溫暖讀出來。(齊讀)
(三)心靈溝通
過渡:那么作者和老人進行了怎樣的心靈溝通呢?我們再一起找一找文中老人的語言,用波浪線畫出來。再小小組交流一下這到底是一位怎樣的老人?(學生畫交流
△(出示)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
1 從老人的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他很熱愛自己的工作,很喜歡自己的工作,不覺得累 ) 從哪兒體會到的?(不累,不累,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輕輕松松,自在悠閑)
2 同學們,你們覺得掃路的工作累不累?累。是的,而且老師覺得天游峰的掃路人比一般的掃路人更累,你們同意嗎?從哪兒可以看出來?
◎ (出示) 我抬頭望了望在暮色中頂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廢。可是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級一級掃上去,再一級一級掃下來……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
(1)哪些詞語讓你感到累?(頂天立地、九百多級、層層疊疊、氣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卻步、半途而廢)(在課文中點出詞語)
(2)我們來比賽讀讀看,看誰能讓老師聽了也抽口氣。 指名讀。齊讀。
你還可以從哪兒感受到?
◎ (出示) 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險峰。九百多級石梯,像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在云霧中飄飄悠悠,仿佛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那天,我終于順著這根銀絲上了峰頂,心里好不得意。
(1)說說為什么?(因為天游峰高、險)(板書:險)哪兒具體寫出了他的險?(第一險峰、九百多級、像一根銀絲、飄飄悠悠、風一吹就能斷掉) 能讀好嗎?
(2)(出示天游峰圖片)同學們看,這就是天游峰,想說什么?
(3)把我們的感受一起讀出來好嗎?(齊讀)
過渡:面對如此險峻的天游峰,能爬上去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這一邊爬一邊掃該有多累呀! 可老人卻覺得——(指讀:不累不累)為什么呢?
(相機引讀:)他――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是呀,老人把自己喜歡的感情融入其中,不覺得累。(帶著喜歡的感情讀。)
所以老人說得——?(板書:輕輕松松 自在悠閑) 能輕松悠閑地讀一讀老人的話嗎?(指導朗讀)
△ (出示) 老人搖搖頭,伸出了七個指頭,然后悠然的說:“按說,我早該退休了。可我實在離不開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而且還有花鳥做伴,我能舍得走嗎?
1 從這段話中你又讀懂了些什么呢?(老人舍不得走、這兒的生活環(huán)境好。)
2 老人喝的是—— (我們喝的是 )老人吃的是—— (我們吃的是 )老人呼吸的是 —— (我們呼吸的是 )
3 這樣的生活老人當然會舍不得。他愛這兒的山,愛這兒的水,愛這兒的空氣,愛這兒的一切。所以老人會說得那么——(點:悠然)。能悠然地讀一讀嗎?(指導朗讀)
4 這兒的大自然是多么令人神往啊!老人在這兒過的簡直就是老神仙的生活呀! 讓我們一起把老神仙的悠然快活讀出來好嗎?(齊讀)
5 是的,老人已經(jīng)與天游峰融為了一體,即使自己已是70歲的高齡,卻依然對掃天游峰樂此不疲,悠然自在。實在是令我們敬佩,讓我們懷著敬意再一次讀出老人的悠然與不舍。(齊讀)
△ “三十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說罷,老人朗聲大笑。
(1) 這話是在怎樣的情境下說的?老人愿一輩子與大山為伴,我被老人的話深深地感動了,于是緊緊抓住他的手,說“30年后,我再來看您!”,如果是你,你會怎樣來說這句話呢?(出示:30年后,我再來看您!)
(2) 老人能活到一百歲嗎?
生:老人天天這么掃,很勤勞,能活到150歲。 山上空氣清新,能活到100歲。 自信,豁達。
(3) 是的,人的心情、意志也能使自己延長壽命。 這是一位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老人!(板書:充滿自信 豁達開朗)
(4) 讓我們讀出老人的自信和豁達來! 指導朗讀
三、結(jié)尾轉(zhuǎn)換,小結(jié)激情。
出示引讀最后一句話:“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住地。”
(1)“笑聲”能持續(xù)這么長時間嗎?(學生交流)生:笑聲留在作者心里。 笑聲留在腦海,忘不掉。 自信、爽朗的笑聲刻在了我的心里。 ……
(2)“這充滿自信、豁達的笑聲”回到住地就沒有了嗎?誰能把這句改得更好?
(學生交流)
(3)師:這笑聲也會珍藏在我們所有人的心中
(4)現(xiàn)在你能明白作者為什么要寫了一位掃路人了嗎?(這是一位……的掃路人)(這就是――天游峰的掃路人)
(5)認識了這樣的掃路人,現(xiàn)在你最想說的是什么?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從這位掃路的老人身上得到啟發(fā),不斷收獲,不斷成長!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wǎng)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guān)鍵字搜索!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3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體會天游峰掃路人熱愛大自然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
3. 學習老人自強不息的精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透過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語言.動作的描寫,感受“天游峰掃路的老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教學難點:
品味文中老人話語中所蘊涵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回顧復習、進入文本
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初讀了課文,誰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根據(jù)回答板書)
二、品讀課文、理解文本
1、出示自讀要求,學生自學
(1)、自讀課文,用“-----”畫出描寫天游峰的語句,想想天游峰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用“ ”畫出描寫掃路人的語句,反復品讀,說說天游峰的掃路人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2、全班交流(天游峰)
(1)、指名讀第2自然段
理解“一根銀絲”(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這句話形象生動的說明了天游峰石梯的陡峭和攀登的困難)
理解比喻句、飄飄悠悠
出示天游峰的圖片課件,直觀感受其險。
天游峰是如此險峻,你能讀出這種險峻來嗎?作者登上頂峰時又是多么喜悅,你能從朗讀中體現(xiàn)嗎?
(2)、指名讀第7自然段
出示有關(guān)重點句子:
▲“我抬頭望了望在暮色中頂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
(1)抓住“頂天立地”“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這些詞句,體會天游峰很高。這么高的天游峰一天要掃兩次,應(yīng)該是很累的。誰能把天游峰的“高”讀出來呢?
(2)理解頂天立地、氣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卻步、半途而返。從這些詞語中體會游客們登山很累。指導朗讀
3.全班交流。(掃路人)
▲“我循聲迎了上去……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雙棕色的運動鞋,正用一把竹掃帚清掃著路面。”
(1)抓住“精瘦”體會老人的勤勞,抓住“褪色”體會老人的節(jié)儉。
(2)指導朗讀。
▲“瘦削的臉,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1)抓住“瘦削”“黝黑”體會老人的勤勞。
(2)抓住“慈善”體會老人的慈祥、善良。
(3)“炯炯有神”說明這位老人眼睛很亮,很有精神。
(4)指導朗讀,要求讀出老人有精神。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
(1)抓住“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體會老人很勤勞,對自己的工作很負責任。
(2)抓住“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體會老人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3)抓住“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體會老人的豁達、樂觀。
(4)指導朗讀。
小結(jié):是呀,這位老人把工作看作是一種鍛煉,一種責任,一種享受。這就是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
過渡:面對如此辛苦的工作,老人卻說不累,可見老人的確非常豁達、樂觀。
▲“按說,我早該退休了。可我實在離不開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而且還有花鳥作伴,我能舍得走嗎?”
(1)抓住“我能舍得走嗎?”這句話體會老人對天游峰的深情。指導朗讀。
(2)小結(jié):老人離不開的是雪花泉的水、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清爽的空氣和與他作伴的花鳥。在我們看來,老人的生活其實是很清苦的,但老人卻以苦為樂,舍不得離開。這也是一種豁達、開朗。
▲“30年后,我照樣請你喝茶!”
(1)“30年后,我照樣請你喝茶!”抓住這句話體會老人的自信和豁達。
(2)學生交流老人自信、豁達的原因。(①鍛煉;②環(huán)境好;③心情好、自信、樂觀)
▲“30年后,我再來看您!”
意思是(老人這么開朗,一定會長壽的)
▲ “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住地。”
意思是老人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縈繞在“我”的耳邊,老人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影響了我。
小結(jié):你們說的都很有道理。有了這些前提,我們相信老人肯定能長壽。老人雖然七十多歲了,但他對未來依然充滿希望,這更是一種自信、豁達。
同學們,這就是天游峰的掃路人,一個自信、豁達、開朗的老人。你們說,這樣的人他普通嗎?對呀,他看似普通,實際上卻不普通。他那種樂觀、自信的生活態(tài)度,不僅感染了作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們。
三、書寫名言。超越文本
1.引導學生將自己讀文后的感受,提煉成一句話寫出來,并寫上自己的名字。
2.教師巡視,學生交流。
…人的一生要充滿笑聲和快樂,這才是完美的一生。
(2)大自然是心靈的老師,沒有大自然,就沒有生命存在。
(3)世界上最偉大的是精神。
(4)人要相信自己,堅定的信心會使一個平凡的人變成名人。
(5)生命在于運動。
四、拓展想象,延續(xù)文本
老人說:“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30年后,老人會是什么樣的?他們相遇后又會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展開想象,學習文中抓住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人物的方法,續(xù)寫30年后相見的情景。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4
一、回顧復習,進入文本
這節(jié)課我們和作者章武一起進一步走進天游峰,走進天游峰的掃路人。
二、品讀課文,理解文本
1、默讀課文,抓住關(guān)鍵詞句,反復品讀,說說天游峰的掃路人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2、初識老人
認識一個人,首先從什么開始?(外貌)
▲“我循聲迎了上去……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雙棕色的運動鞋,正用一把竹掃帚清掃著路面。”
(1)抓住“精瘦”體會老人辛勤勞動;抓住“褪色”體會老人的節(jié)儉,長期在外勞動造成的,風吹日曬才會褪色
(2)無論是“褪色”、“運動鞋”還是“精瘦”,都非常準確地反映出老人是掃路人這一身份。
我們繼續(xù)走近這位老人。
▲“瘦削的臉,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讀了這一段,你又覺得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相機引導學生用四字詞語概括)
(1)抓住“瘦削”“黝黑”體會老人的勤勞。
(2)抓住“慈善”體會老人的慈祥、善良。
(3)“炯炯有神”說明這位老人眼睛很亮,很有精神,很健康。
(4)指導朗讀
▲對老人的兩次外貌描寫,作者為什么要分開寫呢?放在一塊兒寫不是更省事嗎?
(那這兩次描寫的內(nèi)容能不能顛倒過來呢?)
3、作者在那兒偶遇了這位老人?誰能用自己的朗讀來為大家介紹一下作者眼中的天游峰?
▲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險峰。九百多級石梯,就像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在云霧中飄飄悠悠,仿佛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天游峰高、險)
(1)你想用自己的朗讀表現(xiàn)天游峰的什么?(指導:百多級石梯,在陽光的照射下,象一根銀絲,能看的清嗎?模模糊糊,票飄悠悠)
(2)如此高、險的天游峰,作者……好不得意。“好不得意”?
▲我抬頭望了望在暮色中頂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
可是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級一級的掃上去,在一級一級掃下來……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
(1)抓住“頂天立地”“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這些詞句,體會天游峰很高。誰能把天游峰的“高”讀出來呢?
(2)從“氣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卻步、半途而返”這些詞語中體會游客們登山的提心吊膽,登山的累。
(3)而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級一級的掃上去,在一級一級掃下來……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啊?(不怕辛勞,熱愛工作)
是啊,因為熱愛工作……
▲既然是寫掃路人,作者為什么用了這么多語言來寫天游峰的險,寫游人登山的提心吊膽,登山的累?
4、品讀老人的豁達開朗
▲面對如此繁重的工作,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而老人卻說: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
(1)指導學生用輕輕松松,自在悠閑的語氣來讀
(2)你讀出了老人怎樣的胸懷?(引導: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覺得累;再艱苦的生活條件,他卻怡然自樂,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豁達開朗
(3)讀出老人的豁達開朗。
▲ 還能從文中的哪里看出老人的豁達開朗?
一、“按說,我早該退休了。可我實在離不開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而且還有花鳥作伴,我能舍得走嗎?”
(1)抓住“我能舍得走嗎?”這句話體會老人對天游峰的深情。指導朗讀。
(2)小結(jié):老人離不開的是雪花泉的水、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清爽的空氣和與他作伴_自勺花鳥。在我們看來,老人的生活其實是很清苦的,但老人卻以苦為樂,舍不得離開。這也是一種豁達、開朗。
二、“30年后,我照樣請你喝茶!”
(1)讀出老人的自信和豁達開朗。
(2) 30年后,老人百歲,這是作者對老人真心的祝福。在老人的心中雖然自己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但對未來依然充滿希望,這不正是一種自信、豁達開朗嗎?
(3)…… 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駐地。
笑聲——一笑而過,怎么會一直伴隨作者回到駐地呢?(老人的精神品質(zhì)深深地打動了作者)
三、讀寫遷移
1、正因為老人有這種豁達開朗的心胸,他才會在這武夷山的第一險峰上風里來,雨里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辛勤勞作。正是這種平凡而又偉大的品質(zhì)深深地打動了作者的心,也讓我們接受了一次難忘的心靈洗禮。我想到了這樣幾句話:知足者常樂!還有一句是一個工廠的宣傳語: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投影)我想,大家肯定也有很多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好嗎?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5
江蘇省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 劉長永
過去,我們認為“文本”是上帝,學生讀文本就是復制文本,就是向文本*攏。這可以稱之為“文本中心主義”。現(xiàn)在似乎方向變了,變成了“學生”是文本的上帝了。有的老師淡化了文本,只把文本作一個“引子”,然后去“創(chuàng)造”一個與文本并沒有本質(zhì)聯(lián)系的“別一文本”。要么做文本的奴仆,要么遠離文本,勢必導致學生和文本之間的不平等對話關(guān)系,學生很難真正走進文本。這樣的文本閱讀,很少見到學生能與文本真正融合。陳建先老師在執(zhí)教《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時,充分發(fā)揮了文本和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真實地走進了文本,在雙方平等的對話中,學生成為了文本的知音,這是本課教學的最大亮點,從學生與文本的交往過程可窺一斑。
一、讓學生真實的經(jīng)歷文本的言語境界
學生的閱讀過程首先是借助文本語言提供的信息,建立一個感觀的言語交際場景的過程,只有置身于真實的場景中,學生才能順利與文本接通、耦合,設(shè)身處地的觸摸文本中的字字、詞詞、句句,領(lǐng)悟其中的內(nèi)涵,敞開自己的心扉做文本的知音。從《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的學生活動中可以看出,學生自始至終經(jīng)歷一個真實的言語境界。本文中“我”的感受學生不難理解,而我為什么對一個掃路人如此敬重,這樣的一位掃路人能否觸動學生的心靈世界,是對學生閱讀行為的最大考驗,如果沒有真實的閱讀過程,沒有學生于文本之間的真實對話過程,這是很難實現(xiàn)的一個閱讀目標。正是因為陳老師能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學生才能毫無拘束的與文本語言進行溝通,讓對話在語文課堂中自然展開,讓思維在語文課堂中到處閃現(xiàn):
師:讀了這一段,你又覺得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生:這是一位身體健康的老人,因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有神身體肯定很好。
師:你從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會讀書,會思考。
生: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為書上說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這是一位勤勞的老人。因為面色黝黑,說明他長期在外風吹日曬,“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樣,也說明他不停地勞動著。
師:誰來概括一下?
生: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勞的老人。
師:能用上四個字的詞語嗎?
生:這是一位身體健康、勤勞善良的老人。
生:這是一位勤勞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勞、精神矍鑠的老人。(熱烈的掌聲。)
真實的閱讀過程,讓文本在學生心靈中映射出了真實的言語交際場景,呈現(xiàn)出了一個形象豐滿的掃路人,學生才會在平凡中發(fā)現(xiàn)不平凡,從中獲得心靈的震撼和感動。在與文的平等交往中,師生創(chuàng)設(shè)出了一個神思飛揚的言語境界。
二、讓學生留心揣摩言語活動的過程與方法
文本本身就是作者言語活動的產(chǎn)品或成果,是一個具體的書面言語交際的“范型”;語文教學活動本身就是學生圍繞課文進行的學習文本的言語交往過程。指導學生讀懂一篇課文的活動,經(jīng)歷一次現(xiàn)實的讀寫實踐。所以對文本的感悟,同樣包括對文本言語現(xiàn)象和作者言語行為的審美體驗。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中,陳老師能有意識地啟發(fā)學生留心作者運用語言的精妙、思路的精巧,擴大學生的審美視野,通過揣摩言語活動的過程與方法,多角度與文本展開對話,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使人物的內(nèi)涵更加豐富。
片斷一:
師:你又提出了一個更有價值的新問題!我請大家都來思考一下,如果換成“我不禁驚訝極了”或“我不禁驚呆了呢?”行不行?
生:我覺得可以。因為意思都一樣嗎?而且又讀得通順。
生:我認為不能換。雖然意思是一樣,都是說作者很驚訝,但直接說出來了,反而沒有“倒抽了一口氣”給人印象深。
師:為什么“倒抽了一口氣”印象就深?
生:因為“倒抽了一口氣”讓你感覺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覺到自己的心跳一樣!(掌聲響起!)
師:這就是我們的中國語言的無窮魅力!一個意思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達形式,說“驚訝”也可以,但看不見摸不著,不太好體會;說“倒抽了一口氣”就形象化了,你就能親身感受到它。
片斷二:
生:我很奇怪,對老人的兩次外貌描寫,作者為什么要分開寫呢?放在一塊寫不是更省事嗎?
生:第一次描寫是概括地寫,第二次寫得很仔細。
師:你說得沒錯!但為什么不放在一塊呢?
生:一口氣寫在一起太羅嗦了。
師:是嗎?
生:在一塊寫也不是羅嗦。因為兩段話加在一起字數(shù)也并不多。因為第一次寫的是穿著,后面是寫老人的臉和眼睛的。
師:穿著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寫?
生:也不是。(學生面露難色,一時說不清楚。)
生:自由讀第3和第8節(jié)。
生:因為第一次作者是無意中聽見“嘩嘩”的掃路聲被吸引過去的,他對老人只是初識,并不了解。所以這時候只能從穿著等方面對老人有一個大體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掌聲響起。)
師:很有道理!接著說。
生:第二次,是因為老人和作者交談了很多,作者對老人每天掃一千八百多級石階很佩服,這時他是懷著很深的敬意來看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細。
學生在認識言語交際的過程與方法的同時,也經(jīng)歷了和作者對話的過程,了解了作者的言語運用意圖,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和文本溝通,進一步感受作者筆下的掃路人,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言語實踐中實現(xiàn)統(tǒng)一,在讀和寫的意義層面上,學生成為文本的知音。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6
珍視感悟 張揚個性——《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例談
作者:岱麗萍 轉(zhuǎn)貼自:轉(zhuǎn)載 點擊數(shù):67
珍視感悟 張揚個性
作者:岱麗萍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例談
《天游峰的掃路人》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質(zhì)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課文的語言優(yōu)美,描寫細膩,特別是對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十分細致。備課時,我將引導學生開展個性化閱讀
, 通過人物的語言感悟課文所蘊涵的深刻哲理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在教學本課時,初讀課文后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進一步學習課文,學生興味盎然,所提問題也比較集中,他們紛紛發(fā)言表示想進一步了解天游峰的掃路人是怎樣一位老人。我鼓勵學生自己嘗試閱讀課文,找出直接描寫老人的內(nèi)容,在深有感觸的地方作好批注,反復朗讀、體會。在充分自讀思考的基礎(chǔ)上,我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以問導讀,張揚學生個性。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處理的:
師:同學們,你覺得天游峰的掃路人是怎樣一位老人呢?
生:我覺得他是一位熱情好客的老人。
生:我覺得他很慈祥,也很悠然自得。
生:我感受到這位老人自信、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
師:同學們,你們通過仔細品讀都能有所感悟,真了不起,那么,你能說說你是從哪里感受到這位老人的這些特點的呢?
(學生紛紛找出課文中直接描寫老人的句子、段落交流,我則相機指導學生的朗讀,當學生找到第6自然段老人說的話時,我出示這段話“不累,不累,我每天早上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讓學生從老人的話中感受老人的輕松、自在、悠閑,又不失自信的特點。)
師:(指導朗讀過后,我設(shè)問激發(fā)學生討論)老人每天都上山下山掃路,難道真的不累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他們紛紛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尋找理由。)
生1:我覺得肯定很累,因為天游峰頂天立地,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他每天掃上山又要掃下山,哪會那么輕松?
生2:我也覺得老人一定很累,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可他已是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掃山路哪有那么容易呀?
(部分學生的意見是一致的,當然也有持不同意見的,他們說得也不無道理。這種“以問導讀,師生互動”的交流方式,激起了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在與教師的平等交流中,激發(fā)了學生“我要學,我能學”的愿望,讓學生真切地體驗到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是充滿樂趣的精神生活,學生興致異常高昂。)
生3:我倒認為他能勝任這份工作,雖然他已經(jīng)七十出頭,但從他的外貌“瘦削的臉,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可以看出,老人因為平時的鍛煉,精神抖擻,身體十分硬朗,所以我相信他不會累。
生4:天游峰既高,又險。“九百多級石梯,像一根銀絲從空中拋落下來,在云霧中飄飄悠悠,仿佛風一吹就要斷掉似的。”對于一個老人來說,能掃上山又掃下山,真的很不容易,我十分佩服他。
……
(對于學生的七嘴八舌,我并沒否定任何一個結(jié)論,而是重重表揚了敢于發(fā)言的同學,并且鼓勵他以后讀書就要像這樣,注重自身的感悟、領(lǐng)會,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只要是自己通過朗讀有所感悟,那就是有價值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讀人異,各領(lǐng)其奧”,都是閱讀個性的體現(xiàn)。教學中如用一成不變的所謂標準答案去約束學生的不同見解,甚至用“請君入甕”的方法強迫學生接受預設(shè)的惟一結(jié)論,那是扼殺“學生個性”的。在學生理解的基礎(chǔ)上我適時指導學生朗讀,賞讀課文語言文字,讓學生在整合中得到個性體驗的升華。)
評價:
語文課標反復強調(diào)學生閱讀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斷,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問,明確宣示“閱讀是個性化行為”的科學理念,其實質(zhì)是向我們指出“弘揚學生個性”已成為閱讀教學改革追求的崇高目標。因此,我們今后的閱讀教學中,應(yīng)大力開展個性化教學,應(yīng)該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提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找到自我,以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為最終目的。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促使學生在討論中對老人自信、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有了更深的感悟,真正實現(xiàn)了自身與文本的對話;本來與中心聯(lián)系很大但又不知如何引入的學習內(nèi)容
,比如“天游峰的險峻”
,“游客登山時”的表現(xiàn)等的學習,過渡也相當自然,化傳統(tǒng)的流線型流程為立體的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使得整堂課形散而神聚,大力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也隨之培養(yǎng)起來了。
的確,有見解的,個性化的閱讀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那么,何樂而不為呢?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wǎng)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guān)鍵字搜索!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7
作者:張忠誠 轉(zhuǎn)貼自:轉(zhuǎn)載 點擊數(shù):54
第二站,打的趕往大馬路小學,聽張忠誠的課。
天游峰的掃路人
張忠誠
師: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第十三課,一起讀課題。
生:《天游峰的掃路人》
師:和老師一起寫課題。上節(jié)課,《天游峰的掃路人》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老人很勤奮。
生:他很有毅力。
生:他很堅強。
生:他很自信。
師:這些印象是怎么得來的?
生:讀書。
師:對,讀書得來的。
師:老師沒想到他給你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天游峰。
師:快速瀏覽課文,找到描寫天游峰的一節(jié),用書上的話回答。
生:在第二節(jié)。
師:“像――”讀讀,你們覺得天游峰怎么樣?
生:險、高。(板書:險)
師:張老師這么高的山是不敢爬的,上次上黃山,不敢上。這句話怎么讀?
指名讀。
師:為什么好不得意?
生:覺得自己的勇敢,因為我爬上了。
師:其實這一節(jié)描寫的是什么?
生:生活環(huán)境。(板書:環(huán)境)
師: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既然是寫人的,我們先來看看他的出場。
師:什么叫出場?你們看過戲嗎?
生:要有前奏、敲鑼打鼓。
師:讀第三節(jié),看看他是怎么出場的?
生讀。
師:很有意思啊,他怎么寫的。
生:他是借助掃路人的聲音寫出他的出場。
師:為了老人的出場,他用聲音來鋪墊,這使我想起了一首詩:“恰似―――煙波浩渺――”。
繼續(xù)讀,老人怎么樣的?
生讀。
師:作者怎么描寫老人的。
生:(讀)從是外貌上來描寫的。
師:讀后覺得老人怎么樣?
生:很清貧。
師:從哪里看出的。
生:很質(zhì)樸、褐色的衣服。
師:我覺得沒什么特別的,與一般的掃路人一樣啊。第二次寫掃路人在哪里?
找。
生:第八節(jié)。
師:糾正讀音:“削”。與第一次有什么不一樣的。
生:第二次寫得清楚,面色黝黑。
師:我奇怪了,第一次時間早,第二次晚,天色越來越黑,卻寫得越來越清楚,為什么?
去讀第4-7自然段。
生:作者第一次只是簡略地看一看,第二次老人把他領(lǐng)進了自己的屋里,為他沏了杯茶,他們成為知己了。
師:一杯茶就賄賂他了?再默讀思考。
(生默讀)
生:他一開始簡略地看一下他穿什么衣服,第二次寫仔細地看了。
師:為什么要仔細地打量?
生:那層層疊疊地路,卻掃上掃下,我很佩服他。
師:那山高不高
生:高。
師:游客爬上去都感到氣喘吁吁、半途而返。
師:讀一讀第六節(jié)。
生讀。
師:從第六段中你讀懂了什么?
生:老人很樂觀,他卻說“不累,不累”,說明他爬習慣了。
師:難道他真的不累嗎?
生:不是。
師:看看他怎么說的?
生:輕輕松松,自在悠閑。
師:說明什么?
生:他很熱愛自己的工作。他――(引讀: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師:他把掃路當成了一種享受。想想第三節(jié),他掃地時“嘩――嘩――”一般人很累。節(jié)奏很快。把掃路當成了什么?
生:一種樂趣。
師:對作者來說是什么?
生:一種啟發(fā)。
師:想讀嗎?
生:想。
指名讀。
師:你覺得她讀得怎么樣?
生:很有感情。
師:有沒有誰出老人對工作的熱愛?把工作當成一種享受。想聽我讀嗎?
師:聽老師讀,哦,不,看著老師讀。
師范讀。(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生:自主練習朗讀。
師:誰愿意讀。我找個瘦點的同學。
生:我讀我讀。
(指名讀)
師:如果你是老人,你為什么感到不累呢?
生:我把掃路當成看風景。
(生鼓掌)
再指名讀。
師:我正在看他對我笑?把工作當成享受。很靦腆。為什么天不黑的情況下,我能看出大致的容貌,天越來越黑,卻把老人看得更清楚了。
生:他一是一般的人,這么累的工作卻很喜歡。因此,感動了作者,才仔細地打量他。否則是表現(xiàn)式的,輪廓式的。
師: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寫了掃路人?找一找看一看,這些文字里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默讀。
生:(讀第十節(jié)。)
師:是啊,我能舍得走嗎?
生:不舍得。
師:這節(jié)你感受到老人怎樣?
生:老人很熱愛祖國。看祖國的山山水水。
生:掃路人熱愛自己的工作,不舍得走。
師:老人說,他早該退休了。卻舍不得走,(引讀――)這是哪兒的?
生:天游峰。
生:老人很喜歡天游峰。
生:他很熱愛大自然。
生:他喜歡天游峰的每一個地方。
師:(再次引讀第十節(jié))我能舍得走嗎?這是什么句子?
生:反問句?
師:老人太熱愛這里了,你能讀出來嗎?我們換種方式。來跟我比一比。我普通話考了九十多分,播音員的水平,你們能比過我嗎?
生:能!
師:比過我的方法是什么?孩子們,好好讀吧。
師:推薦兩個最好的跟我比。
生:我推薦我自己。
師:為她的自信而鼓掌。
(女生讀。男生讀)
師:我讀前喜歡咳嗽兩聲(扮老人相,呵呵)。讀。三人誰讀得好?
生:老師。
師:還有哪里寫老人?
生:我讀最后一節(jié)。(生讀)
師:三十年后,老人多大了?
生:一百歲。
師:從這句話中你感覺到老人怎么樣?
生:我覺得他特別健康。
師:神仙,老神仙。
生:自信。
師:能把這種自信讀出來嗎?
(指名讀)
師:“朗聲大笑”怎么笑?(生笑)把老人的大笑讀出來。
師:老人是怎樣的人?
生:熱愛祖國、熱愛工作的人。
生:是個勤勞的人。
生:他是個自信的人。
師:他要活到一百歲。這節(jié)課,我們也和游客們一樣,游興未盡。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wǎng)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guān)鍵字搜索!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8
教材分析:
《天游峰的掃路人》是九年義務(wù)教育六年制蘇教版第十冊的一篇課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質(zhì)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的形象。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從具體語言材料的朗讀品味中,體會天游峰的掃路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
設(shè)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課教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力求把“感悟”與“訓練”巧妙地融為一體,通過說話、朗讀、想象、表演、寫作等訓練,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主動地參與閱讀活動,理解語言、品味語言、運用語言、發(fā)展語言,在快樂中明白事理,在投入中表達激情,在創(chuàng)造中增長智慧,從而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學會生字、新詞。
情感目標:從具體語言材料的朗讀品味中體會天游峰的掃路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對普通勞動者的尊敬之情。
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天游峰的掃路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
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1、有關(guān)普通勞動者的小故事,贊美普通勞動者的名言。
2、天游峰的多媒體課件。
3、描寫本班學生的一篇人物素描。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情引趣。
1、同學們,我們的幸福生活都是這些普通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一篇寫普通勞動者的文章。(板書課題:天游峰的掃路人)
2、看了這個題目,你有什么想法?(學生暢所欲言,如:天游峰在哪兒?掃路人是誰?他是怎么掃路的?他為什么要掃路?天游峰的景色怎么樣?既然天游峰是一個風景區(qū),為什么作者不寫風景,而要寫掃路人呢……)
(設(shè)計意圖:“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中由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是訓練思維的基本過程。然而問題是由學生提出還是老師提出,效果大不一樣。學生有了問的權(quán)利,主動性完全被調(diào)動起來。這樣變教師展示教學目標為學生提出學習目標,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初讀嘗試,整體感悟。
1、帶著上述問題先把課文讀一遍,怎么讀呢?自由選擇讀書方式。(相機指導讀準生字)
2、學生交流回答質(zhì)疑中提出的`簡單問題(復雜問題可以在教學課文時解決)。
(設(shè)計意圖:朗讀是一種極具個性的容理解和表達于一體的綜合性活動,不同的人,即使對同一篇文章體會一樣,朗讀的方式也有差異。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方式來讀,并給予鼓勵、點撥、引導,既尊重了學生“想怎么讀”,又發(fā)揮了主導的“該怎么讀”的作用,使學生的學習成為目標明確、氛圍愉悅、人人投入、個個實踐、形式活潑的省時高效學習。)
三、再讀品味,合作探究。
(一)關(guān)于峰
1、補充介紹天游峰,(點擊課件)出示補充內(nèi)容:天游峰位于六曲溪北,海拔為410米,號稱武夷第一勝景,每當雨后乍晴或晨曦初入之時,登峰巔,望云海,猶如大海的波濤,,變幻莫測。宛如置身于蓬萊仙境,遨游于天宮瓊閣,故名天游。登上天游的一覽亭,武夷山水盡收眼底。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評點說“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曲之勝,此峰故第一也”。
2、書上又是怎么介紹天游峰的呢?找出來讀一讀,說說感受。
3、邊談體會邊練習感情朗讀。
“九百多級石梯,像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在云霧中飄飄悠悠,仿佛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天游峰美、高、險
“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
“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山高而險、石階多、上去不容易。
4、小結(jié)并過渡:作者無意欣賞這迷人的景色,卻對一位普通的掃路人情有獨鐘。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呢?讓我們隨作者一起去爬一下天游峰認識這位老人吧。
(二)關(guān)于人
1、小組學習,合作探究。
投影出示學習要求:
自由朗讀課文,體會天游峰的掃路人是怎樣的人。找出你感興趣的語句細細品味,聽一聽別人對你的朗讀評價。
2、交流體會,感悟課文。
你覺得老人是什么樣的人?請說說你對老人的印象,再讀出你的感受。(抓住以下句子)
①“……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穿一套褪色的衣服……”
②“……為我沏了一杯濃茶……”
③“‘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
④“他皮膚黝黑,淡淡的眉毛下……炯炯有神。”
⑤“……悠然地說:‘……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而且還有花鳥做伴,我能舍得走嗎?’”
⑥“‘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說罷,老人朗聲大笑。”
——老人熱情、健康、不怕累、能吃苦、開朗自信、豁達(邊談體會邊練習感情朗讀。)
教師重點點撥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老人自信、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可用多媒體顯示描寫山險而高的句子、描寫游人的表現(xiàn)句子、老人說的話,讓學生對比著讀,談一談從中體會出什么。
3、活用課文,情境再現(xiàn)。
過渡:老師也被這位老人吸引了,他到底舍不得什么呢?
情境一:我琢磨著,他的家人,他的兒孫對他會是什么態(tài)度呢?選擇你喜歡的一個角色,想一想,他和家人會說些什么?
(1)小組同學合作表演。
(2)請一組表演。其它同學聽一聽,再評一評。
師點撥:這老人夠自信的,樂觀的,真是老當益壯啊!自信的人生平凡而充實,那是多么令人神往啊!怪不得家人對他也是這么支持!
情境二:我想旅游區(qū)的領(lǐng)導不大同意老人繼續(xù)工作,你是老人,怎么去說服旅游區(qū)的領(lǐng)導。
(1)自由組織說服。
(2)教師扮演旅游區(qū)的領(lǐng)導,學生扮演掃路人進行說服實踐。如,師說:“老人家,你這么一把年紀了,該回家享享福了!”生接著“說服”。
師過渡:想不到,你這么一把年紀,比我想有精神啊!佩服佩服!看你這樣子,再活個100歲沒個問題。
4、總結(jié)全文,引導想象:
(1)同學們,爬完了天游峰,我們和作者一樣對老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不禁被老人的精神折服了。讓我們再次來傾吐對老人的祝福吧(出示,生齊讀):30年后,我再來看你!
(2)引導想象:爽朗的笑聲回蕩在山谷中出示畫面:三十年后,我們又來到了天游峰,又聽到嘩嘩的聲音……你們覺得會發(fā)生什么景象呢?
(3)學生練寫,交流。
(設(shè)計意圖: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的形式,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探討、合作學文,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使學生成了學習的主體,不僅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意識,更使學生在交流中實現(xiàn)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在教學中教師還創(chuàng)設(shè)情境,多處“移情”進課堂,在不的角色體驗中,再次感受掃路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
四、擴展閱讀,深化主旨。
1、教師介紹其他相關(guān)的故事:《峨眉鋪路人》《守林人》。
2、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像天游峰的掃路人,峨眉鋪路人,守林人這樣,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勤奮工作的普通勞動者還有許多許多。他們不顧世俗偏見,對工作勤勤懇懇,對事業(yè)執(zhí)著追求,你還知道哪些普通勞動者的故事?說一個給大家聽聽。
3、說話練習:用搜集到的名言來贊一贊這些普通勞動者。(也可以自己創(chuàng)作)
(設(shè)計意圖:語文課要讓學生積累文化,積淀精神,打好人生底蘊。此設(shè)計打通了課堂的壁壘,將學習活動立體化,極大地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外延。通過說話訓練,拓展思維,使學生認識到,正是由于這些普通勞動者的勤奮工作,才創(chuàng)造了這個美好的世界,培養(yǎng)了學生對普通勞動者的尊敬之情。)
五、遷移訓練,學以致用。
(設(shè)計意圖:學以致用是我們學習課文的重目的之一,運用知識的遷移原理,設(shè)置模仿作為中介環(huán)節(jié),將讀寫有效結(jié)合,從模仿漸入創(chuàng)造境界,使學生一步一步登上習得言語表達經(jīng)驗的臺階。)
六、拓展思維,課外延伸。
1、繼續(xù)完成“人物素描”的習作,開展“班級素描”展評活動。
2、當一次小記者,采訪身邊各行各業(yè)的勞動模范,準備召開一次“勞動者之歌”的主題隊會,同時出好一期手抄報。
(設(shè)計意圖:課后延伸學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營造“大語文學習”的時空,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即語文,引導他們運用課堂上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在學中做,在做中學,以獲得更多的知識。)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9
(第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課上反饋。
1、讀準下列字詞的讀音:
循聲 褪色 掃帚 沏茶 氣喘吁吁 頗有節(jié)奏 武夷山 望而卻步
打量 瘦削 黝黑 宿鳥 炯炯有神 豁達開朗 大汗淋漓 半途而返
2、“三讀”課文:
一讀要求:借助拼音讀準生字的字音,找出不懂的詞語和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上記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二讀要求:在讀通順的基礎(chǔ)上,做到流利地讀,要有一定的速度。
三讀要求:默讀課文,初知課文大意。
二、自由讀課文,根據(jù)提示自學。
1、再讀課文,根據(jù)作者登天都峰的所見、所聞、所感自由分段。
2、學生討論分段,概括段意。
3、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
三、小組合作交流并在班級展示。
四、課堂目標檢測:
1、在括號中填上合適的詞語。
( )的老人 ( )地清掃
( )的天游峰 ( )地打量
( )的星光 ( )地抓住
2、選擇關(guān)聯(lián)詞填空。
不僅……而且 …… 雖然……但是…… 因為……所以…… 既然……就……
(1)( )這位老人已有70歲了,( )他還在險峻的天游峰掃路。
(2)在這里,他( )能呼吸清爽的空氣,( )還有花鳥作伴。
(3)( )我順著九百多級石梯上了頂峰,( )心里好不得意。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理解文中的主要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知課文大意。
教學重難點讀通課文,初知課文大意。
教學資源
章武,原名陳章武,福建莆田人。中共黨員,1942年生,1964年畢業(yè)于福建師范學院中文系。歷任福建第二師范學院中文系助教,南靖縣報道組干事,《福建文學》編輯、副主編,《臺港文學選刊》副主編,仙游縣副縣長,福建省文聯(lián)秘書長、書記處書記、副主席,福建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福建省作家協(xié)會第三屆主席團成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59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著有散文集《海峽女神》、《處女湖》、《天游峰的掃路人》《仲夏夜之夢》、《生命泉》、《章武散文自選集》等。散文《北京的色彩》選入全國高中語文課本,《病的快樂》選入全國衛(wèi)校語文課本。散文《陽臺》獲1989年《人民日報》燕舞散文征文二等獎、《武夷山人物畫》和《北京的色彩》分別獲福建省第二、三屆優(yōu)秀文學獎。
預習設(shè)計
一讀要求:借助拼音讀準生字的字音,找出不懂的詞語和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上記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二讀要求:在讀通順的基礎(chǔ)上,做到流利地讀,要有一定的速度。
三讀要求:默讀課文,初知課文大意。
學程設(shè)計
一、啟發(fā)談話,揭題設(shè)疑:
1、啟發(fā)學生回憶,為導入新課作準備。
2、揭示課題,設(shè)問置疑。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各小組到黑板上展示預習情況。
2、小組內(nèi)互相認讀生字、新詞,并糾正讀音。
3、學生提出的不懂的詞語。
4、交流讀喜歡的段落。
三、再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luò):
1、再讀課文,根據(jù)作者登天都峰的所見、所聞、所感自由分段。
2、學生討論分段,概括段意。
3、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
四、默讀課文:
1、用“——”畫出描寫天游峰的語句,想想天游峰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在相關(guān)處作出批注。
2、在你頭腦中浮現(xiàn)出的是一座什么樣的天游峰呢?
3、朗讀天游峰高與險的句子。
五、留下懸念,延長文本:
我們通過讀課文感受到了天游峰的高和險,作者寫天游峰的高和險是為了什么呢?他想表達什么內(nèi)容?下節(jié)課我們將慢慢品味。
導學設(shè)計
一、1、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許多名山風景秀麗。你能說說你曾游覽過的名山秀景嗎?游覽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2、齊讀課題再質(zhì)疑:你們想知道有關(guān)老人的哪些情況?讀了課題,你們有問題要提出來嗎?(學生自由提問)
二、1、各小組到黑板上展示預習情況。
2、小組內(nèi)互相認讀生字、新詞,并糾正讀音。
3、學生提出的不懂的詞語,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文當時情境理解。
4、交流讀喜歡的段落,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小組同學評議讀書情況,并糾正讀音。
三、1、再讀課文,引導學生根據(jù)作者登天都峰的所見、所聞、所感自由分段。
2、學生討論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寫武夷山天游峰的險峻,以及“我”登上頂峰時的喜悅。
第二段(第3自然段):寫“我”下了山在小溪邊散步時發(fā)現(xiàn)了天游峰的掃路人。
第三段(第4至12自然段):寫“我”在與掃路老人的交談中,感受到老人對生活充滿自信。
3、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四、1、用“——”畫出描寫天游峰的語句,想想天游峰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在相關(guān)處作出批注。
2、在你頭腦中浮現(xiàn)出的是一座什么樣的天游峰呢?(從語言中整體感知天游峰的高和險。)
3、指導朗讀天游峰高與險的句子。
五、我們通過讀課文感受到了天游峰的高和險,作者寫天游峰的高和險是為了什么呢?他想表達什么內(nèi)容?下節(jié)課我們將慢慢品味。
板書設(shè)計
15、天游峰的掃路人
天 高 險
游
峰 九百多級石梯 望而卻步 半途而返
《天游峰的掃路人》導學案(第二課時)
一、課前預習,課上反饋。
1、在文中畫出描寫老人外貌、神態(tài)、語言、動作的句子,再讀一讀,說說你讀出了什么?邊讀邊做上相關(guān)的批注,寫出自己的想法和疑問。
2、反復品讀描寫老人的句子,想想天游峰的掃路人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二、合作探究,感受老人的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
在這又高又險的天游峰上,一位70多歲的老人每天還要爬上爬下,掃那一千八百多級臺階。這究竟是怎樣的一位老人?接下來,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老人,與作者、老人進行對話。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學習三——十二自然段。
三、小組合作交流并在班級展示。
四、課堂目標檢測:
1、在我們眼中,天游峰又( )又( ),游客們登山時常常( ),( ) ,甚至( ),( ),而文中天游峰的掃路人,卻是一位( )歲的老人。他每天早晨( ),傍晚( )。他早該退休了,可他覺得實在離不開這里:他喝的是( ),吃的是( ),呼吸的是( ),而且還有( )作伴。這是一位( )的老人,作者從內(nèi)心( )他。
2、選擇合適的詞語填在括號里,并說說為什么這樣填寫。
(1)在一片( )中,我隱約聽見“嘩———嘩-———”的聲音,頗有節(jié)奏地從嶺下的竹叢中傳來。
(2)茶,很熱,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們倆的心靈( )了。
(3)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 )我回到住地。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借朗讀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悟。
2、通過朗讀感悟,理解文中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從具體語言材料的朗讀品味中,感受天游峰的掃路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
教學資源
武夷山遺產(chǎn)地處中國福建省的西北部,江西省東部,位于福建與江西的交界處。總面積999.75平方公里,通用福建贛語、閩北方言和國語。根據(jù)區(qū)內(nèi)資源的不同特征,將全區(qū)劃分為西部生物多樣性、中部九曲溪生態(tài)、東部自然與文化景觀以及城村閩越王城遺址等4個保護區(qū)。核心面積63575公頃,核心次面積36400公頃,同時劃定了外圍保護地帶--緩沖區(qū),面積27888公頃。
預習設(shè)計
1、在文中畫出描寫老人外貌、神態(tài)、語言、動作的句子,再讀一讀,說說你讀出了什么?邊讀邊做上相關(guān)的批注,寫出自己的想法和疑問。
2、反復品讀描寫老人的句子,想想天游峰的掃路人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學程設(shè)計
一、復習導入。
齊讀課題,回憶針對課題提了哪兩個主要問題?
天游峰是什么樣的峰?
二、合作探究,感受老人的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
1、這究竟是怎樣的一位老人?
2、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學習三至十二自然段。
(1)出示學案中的問題,明確要求。
▲畫出描寫老人外貌、神態(tài)、語言、動作的句子,再讀一讀,說說你讀出了什么?
▲反復品讀描寫老人的句子,說說天游峰的掃路人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2)練習感情朗讀,把你的理解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
3、指導學生合作探究方法。
4、交流匯報,相機點撥。
(1)學生代表在全班匯報,匯報的過程中出示相應(yīng)的句子。
(2)有感情朗讀,個人讀、分角色讀,讀出老人的自信、開朗、豁達。
5、精講點撥。
(1) “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言外之意是什么?
(2)“這充滿自信、豁達的笑聲”怎么能“ 一直伴隨我回到住地呢?”
(3)課文重點寫掃路人,而文中用了較多的筆墨描寫了天游峰,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6、學生自由質(zhì)疑。
四、總結(jié)全文,深化主題。
1、天游峰的掃路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從他身上你有什么感悟嗎?
2、再次齊讀課題
3、完成學案中填空練習。
導學策略
一、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15課天游峰的掃路人,齊讀課題。上節(jié)課同學們就課題提了哪兩個主要問題?(天游峰是什么樣的?這位掃路人又是怎樣的一個人?)
天游峰是什么樣的峰?天游峰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現(xiàn)在請同學們交流上節(jié)課的學習心得。
二、1、在這又高又險的天游峰上,一位70多歲的老人每天還要爬上爬下,掃那一千八百多級臺階。這究竟是怎樣的一位老人?瞧,老人來了。(出示圖片)看圖,說說你知道的信息。(通過觀察,得出對老人的第一印象:勤勞、樸素。)
2、接下來,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老人,與作者、老人進行對話。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學習三——十二自然段。(1)出示學案中的問題,明確要求。
▲畫出描寫老人外貌、神態(tài)、語言、動作的句子,再讀一讀,說說你讀出了什么?
▲反復品讀描寫老人的句子,說說天游峰的掃路人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2)練習感情朗讀,把你的理解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
3、指導學生合作探究方法。(允許學生只研究某一處、某一句,但必須要讀進文中去,腦海中能浮現(xiàn)出這位老人的形象。反復朗讀思考,邊讀邊圈點勾畫、做批注,再在小組內(nèi)交流。)
4、(1)學生代表在全班匯報,匯報的過程中出示相應(yīng)的句子。
▲外貌:“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雙棕色的運動鞋”;“瘦削的臉,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樸實、健康、慈善、有精氣神的老人)
▲動作:“引我進了他的小屋,沏了一杯濃茶”。(熱情好客)
▲神態(tài)、語言:“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搖搖頭,伸出七個指頭,然后悠然地說:“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而且還有花鳥作伴,我能舍得走嗎?”“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朗聲大笑。(自在悠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老人)
(2)指導有感情朗讀,個人讀、分角色讀,讀出老人的自信、開朗、豁達。
5、(1) “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言外之意是什么?
(2)“這充滿自信、豁達的笑聲”怎么能“ 一直伴隨我回到住地呢?”小組合作探討這個問題,再匯報,補充發(fā)言。
(3)課文重點寫掃路人,而文中用了較多的筆墨描寫了天游峰,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天游峰的“高”與“險”反襯出掃路老人自強不息、自信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6、預設(shè):(1)30年后,作者能否喝到老人的這杯茶?
(2)天游峰掃路老人的生活究竟累不累、苦不苦?
四、1、你認為天游峰的掃路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從他身上你有什么感悟嗎?
2、讓我們記住這位對大山有著深深的熱愛與依戀,豁達、開朗、自信的老人吧!再次齊讀課題
3、出示學案中填空練習,指名讀,齊讀。
《天游峰的掃路人》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感悟,理解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從具體語言材料的朗讀中體會天游峰掃路人樂觀的、自強不息的精神。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直接引入,板書課題(課題中“峰、人、”兩個字用紅筆寫,且寫得很大)
二、引導質(zhì)疑:
師:看到老師寫的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為什么把“峰”和“人”寫得那么大?“峰”和“人”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嗎?)
三、自讀感悟:
1、多媒體顯示學習要求:
(1)仔細讀課文,邊讀邊想,邊劃下自己認為能回答問題的句段。
(2)讀一讀劃的句段,想一想從中體會出了什么。
(3)與周圍的同學談?wù)勛约旱捏w會。
(4)讀好所劃的句段。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3、小組交流。
四、班內(nèi)匯報交流,教師點撥。
1、自由匯報讀書體會:
關(guān)于峰:
·“九百多級石梯,像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在云霧中飄飄悠悠,仿佛風一吹就能端掉似的。”
——天游峰高、險。
·“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
·“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
——山高而險、石階多、上去不容易。
(邊談體會邊練習感情朗讀)
過渡:就是這樣一座險峰,一位老人每天清掃著九百多級臺階,此時你心中有什么想法?
關(guān)于人:
·“……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她穿一套褪色的衣服……”
·“……為我沏了一杯濃茶……”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他皮膚黝黑,淡淡的眉毛下……炯炯有神。”
·“……悠然地說‘……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而且還有花鳥做伴,我能舍得走嗎?’”
·“‘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說罷,老人朗聲大笑。”
——老人健康、不怕累、能吃苦、開朗自信、豁達
(邊談體會邊練習感情朗讀。)
2、教師點撥(引導深入體會老人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多媒體顯示描寫山險而高的句子、描寫游人的表現(xiàn)句子、老人說的話,讓學生對比著讀,談一談從中體會出什么。
(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樂趣;樂觀)
·練習感情朗讀。
3、設(shè)計情境,表演對話:
一人扮演旅游局領(lǐng)導,考慮老人年事已高,勸其回家享清福;另外一人扮演老人,說服領(lǐng)導讓其留下繼續(xù)工作
五、總結(jié)延伸:
1、 總結(jié):今天。我們一起與這位貌不驚人的掃路人進行了溝通,他親近自然,熱愛工作,自信樂觀的精神卻深深留在作者的心中,留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讓我們像老人那樣走進自然,親近自然,在自然中快樂生活吧!
2、 寫一句名言。可寫感受,寫體會,寫想法。
六、課后練筆:
多媒體顯示練筆要求:
“30年后,作家章武又一次來到武夷山,看到那銀絲一樣的階梯……”
根據(jù)上面文字展開想象,寫一段話。
板書: 天游峰的掃路人
天游峰 → 掃路人
(險,高) (自信,豁達,開朗)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10
一、說教材
本單元的主題是感悟人生。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天游峰的掃路人》正是達成此目標的寶貴教材。
這篇散文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我”在登天游峰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質(zhì)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現(xiàn)了我對掃路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的贊美。
課文通過形象的比喻,具體的數(shù)據(jù),側(cè)面的烘托,把天游峰的“高”與“險”表現(xiàn)出來,反襯掃路老人的特點。此外,還通過外貌、神態(tài)、語言、動作描寫來展現(xiàn)掃路老人的性格。課文語言優(yōu)雅樸素,富含哲理。
二、說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如自主預習、邊讀邊畫邊批注、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但我們農(nóng)村學生對天游峰險峻的特點沒有形象的了解,對掃路人的艱辛也沒有切身體驗。
三、說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yīng)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結(jié)合教材特點及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訂了以下兩個教學目標:
(1)體會天游峰掃路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因為課文中人物刻畫生動形象,作者主要通過人的外貌、神態(tài)、語言、動作來反映人物的特點,這種寫法值得借鑒,因此我把教學重點定為引導學生透過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語言、動作的描寫,感受“天游峰的掃路人是一位怎樣的人”。
教學難點
六年級小學生人生經(jīng)驗不足,對人的思想心態(tài)理解不深,在理解掃路老人的話時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品味老人話語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確定為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是學生、教師、文本、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感受。”教學中,我結(jié)合本課特點,準備采取以讀代講的形式,通過朗讀、默讀、瀏覽、速讀等多種形式,再加上想象、課件、圖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在讀中自讀自悟,加深理解和體驗,感悟老人的自信樂觀、豁達開朗的特點,逐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閱讀和探究性閱讀的能力。
五、說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結(jié)合我校“自主學習 因勢利導”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中,我重點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預習階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主動探究的習慣;在小組交流中引導學生學會合作與探究,培養(yǎng)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在展示環(huán)節(jié)以朗讀為主線貫穿讀、說、析、品、評,不知不覺讓學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學。
六、說教學流程
共由復習導入——明確任務(wù)——交流展示——整合提升——讀寫結(jié)合五個環(huán)節(jié)組成。
(一)復習導入
第一課時,學生們通過朗讀,通過學習,對天游峰的掃路人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認識,為了讓他們溫故知新,為學習本節(jié)課做好鋪墊,所以,我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都知道了什么?”讓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也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做好知識鋪墊。并且自然過渡到明確任務(wù)環(huán)節(jié)。
(二)明確任務(wù)
這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wù)是學生課前預習的內(nèi)容。現(xiàn)在重新提出來是讓學生更清楚的認識到本節(jié)課應(yīng)該完成的具體目標,它是落實教學重點的主要途徑。
(三)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分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自我完善——小組交流——全班展示。自我完善要求學生重新完善自己的預習任務(wù),做好在小組中交流的準備。隨后小組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因為我們的學生由于處在農(nóng)村,膽子還是比較小,也不夠自信,小組交流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中進行展示,通過小組中的合作,使自己的觀點更加完善,增強自信心,為全班展示打好基礎(chǔ)。同時,對于一些稍有難度的問題,可以在組長的帶領(lǐng)下通過集體探究進行解決。)在小組交流的基礎(chǔ)上我們進行全班展示,在全班展示的過程中,我做好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力求給更多的.學生以展示的機會,并且隨機進行引導和點撥,落實教學重點。
我估計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會填出自信、樂觀、豁達開朗、熱情好客、樸實、健康、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等內(nèi)容。對于學生的每一個觀點,只要能從文中找出句子,談出理解,并有感情地讀下來,我都引導學生對他們進行肯定與贊揚。同時有機的進行整合并落實語言文字訓練,適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學生去想象天游峰的高與險;去感受天游峰的掃路人自信樂觀、豁達開朗的性格;培養(yǎng)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落實教學重點。
如填(樂觀)的掃路人,孩子們會展示朗讀這一段話——:“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
我適時問:“老人累嗎?”
孩子們即時答出:“累。因為他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聯(lián)系上文,天游峰有九百多級,而他每天要掃一千八百多級,怎么會不累呢?”
還有的學生會說:“不累。雖然他每天要掃一千八百多級,但他認為掃路當成是欣賞風景,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樂觀。”
然后,我出示天游峰高與險的句子:“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險峰。九百多級石梯,像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在云霧中飄飄悠悠,仿佛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
“我抬頭望了望在暮色中頂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以前八百多級,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
讀完后,我這樣問:“天游峰高嗎?究竟有多高?”
學生回答:“天游峰有九百多級。”
我繼續(xù)引導:“是啊,九百多級,教學樓一樓的樓梯大約有20個臺階,那么就相當于45層樓那么高。”
這時我出示天游峰的圖片,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天游峰的高與險,反襯出老人的樂觀。
而后,我再引導學生朗讀老人質(zhì)樸的語言,在有感情地朗讀中,與文本、與作者、與編者發(fā)生共鳴。同時還引導學生學習作者通過語言描寫,展現(xiàn)人物性格特點的表達方法。
(四)整合提升
在班級展示完成以后,教學重、難點已經(jīng)落實。我引導學生回顧全文,進行整合,從整體上感知天游峰的掃路人自信樂觀、豁達開朗的性格特點。并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周圍,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掃路人”;同時,也引導學生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學習掃路人的自信樂觀、豁達開朗。
(五)品讀感悟 讀寫結(jié)合
新課標中指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假如我們滿足于課堂上的成果,那是遠遠不夠的,文章的人文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學生同樣是意猶未盡,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及學生的特點,我設(shè)計了“假如這位老人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請你為他寫一份頒獎詞,頒獎詞要言簡意賅,字字有力,能感動別人。”從而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注生活。
以上就是我對《天游峰的掃路人》這篇課文的理解與課堂設(shè)計,不到之處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11
13 天游峰的掃路人
.《天游峰的掃路人》課前談話
支玉恒《天游峰的掃路人》(上)(教學錄像)
支玉恒《天游峰的掃路人》(下)(教學錄像)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綠線內(nèi)的5個字只識不寫;理解文中的主要詞語。
3、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通過朗讀體會一些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從具體語言材料的朗讀品味中體會天游峰的掃路人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預習。
2、小黑板。
3、課文錄音磁帶。
【教學時間】二課時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一、談話揭題。
今天,我們要一起游覽著名的風景區(qū)——武夷山,去欣賞那天游峰的險峻,在途中,我們還會認識一位老人呢!
板書:天游峰的掃路人
二、檢查預習情況
1、生字詞。
出示:
攀登 精瘦 運動鞋 氣喘吁吁
瘦削 眉毛 慈善 宿鳥
⑴同桌互讀檢查
⑵指讀,互評
⑶這些生字中,你們認為哪幾個字比較難寫,需要討論的?
⑷完成課后練習2。
2、指名朗讀課文(可分小節(jié)讀)。
提問:課文主要寫什么?
3、理清文章脈絡(luò)。
這篇課文是從幾個方面來寫天游峰的掃路人的?
第一段(第1、2節(jié)):武夷山天游峰的險峻,以及“我”登上山頂時的喜悅。
第二段(第3節(jié)):“我”下山在小溪邊散步時發(fā)現(xiàn)了天游峰的掃路人。
第三段(第4—12節(jié)):“我”在與掃路老人的交談中,感受到老人對生活充滿自信。
三、精讀課文第一段。
1、聽讀第一自然段。(播放磁帶)
⑴聽讀。
⑵聽了這句話,你知道了一些什么?板書:天游峰
2、齊讀第一自然段。
3、天游峰是一座怎樣的奇峰?你知道嗎?請你用筆把有關(guān)的語句畫下來,讀一讀。
4、說話練習。
出示:
天游峰
5、文章怎樣來寫天游峰的險?
出示:
九百多級石梯,像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在云霧中飄飄悠悠,仿佛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
⑴指名讀。這一句告訴我們什么?
板書:九百多級石梯
⑵這一句用什么方法來寫天游峰的險?
⑶怎么打比方的?從這個比喻,我們可看出石梯怎樣?
(高、陡、窄)
⑷情景創(chuàng)設(shè)
教者把一根棉線拎在手上,讓線飄悠,感知石梯的險。
⑸自由讀。
邊朗讀,邊想象,邊體會“一根銀絲在云霧中飄飄悠悠”的險。
⑹指名讀。
6、這么險峻的天游峰,作者攀登上了頂峰,心里怎樣呢?
7、指導朗讀。
武夷山的天游峰是那么險峻,你能讀出這種險勢來嗎?作者登上了險峰時是多么喜悅,你能從朗讀中體現(xiàn)出這種心情嗎?
自由練讀,指名朗讀。
8、指名讀課文第一段。
四、作業(yè)。
1、認真誦讀課文。
2、寫出下列字的筆畫數(shù)。
攀( ) 瘦( ) 鞋( )
眉( ) 慈( ) 宿( )
3、抄寫詞語。
攀登 傍晚 伴隨 氣喘吁吁
瘦削 鞋子 慈善 自在悠閑
宿鳥 眉毛 汗珠 炯炯有神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實錄 篇12
一
2、天游峰的掃路人 樂于奉獻、默默無聞、精神矍鑠、開朗、無私奉獻
二
xuē 瘦削 sù 宿舍
xiāo 削鉛筆 xiǔ 一宿
xiù 星宿
三
2、瘦削的臉,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打掃天游峰非常辛苦,但卻過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 默默無聞地奉獻著,給游客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舒適整潔的旅游環(huán)境,自己雖然辛苦,但卻樂在其中。
四
1、jīn 老人竟每天要打掃這樣多的石階,實在太辛苦了。
2、氣喘吁吁、大汗淋漓 望而卻步、半途而返
3、從老人的話中,我明白了老人是樂于奉獻、豁達開朗的人。每天他雖然工作很辛苦,但他卻過得自在悠閑,這完全得益他良好的心態(tài)和無私奉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