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魯班學藝(精選6篇)
9 魯班學藝 篇1
《魯班學藝》這篇課文講的是魯班年輕的時候,到終南山拜師學藝,經過三年苦學,終于學好了手藝,成為木工祖師的故事。課文表現了魯班尊師敬人、為民造福、不謀私利的高尚品德。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緊緊圍繞魯班“學手藝”的重點閱讀,密切聯系學生“學文化”的實際,不失時機地寓思想教育于各個環節之中。
(一)在揭題中“導”激學生以“思”
首先,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審題,感知整體。
師問:你聽說過木工的祖師是誰嗎?好,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最后一課——關于木工祖師魯班(人物)的故事。既然是祖師,為什么學藝?(時間:年輕的時候),到哪學藝?(地點:終南山),把“學藝”一詞擴充一下(事件:拜師學習木工手藝),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把回答的“四要素”內容連接概括起來,便抓住了課文主要內容。
其次,引言啟導,激發學生讀書欲望。
師述:我們剛才通過讀題僅知道了故事概貌,其實課文內容遠比這豐富得多,生動得多。課文講魯班“學手藝”,而我們大家則是“學文化”,同學們讀課文的時候,看有沒有值得借鑒學習的地方。這樣,學生便會在讀書中積極思考。
(二)在初讀中“扶”幫學生以“悟”
學生通過單一的瀏覽式讀書,對魯班印象興許是朦朧的,所以學生初讀課文時,教師要采用“扶”的手段,適時點撥,幫助學生悟解初讀自學中的疑難。
首先,教師提出初讀要求或步驟:
①初讀課文,說說課文大致意思;
②利用工具書,在閱讀中認識理解生字新詞;
③邊讀邊思考課后第一題中7個問題;
④根據課后第一題暗示,試給課文分段,想想各段分別寫什么。
其次,教師檢查初讀情況,引導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巧妙滲透思想教育。
例如,在引導學生理解“拜師學藝”一詞時,不是孤立地詮釋,而先讓學生弄懂關鍵性(疑難)的詞素“拜師”的意思;再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寫“拜師”的段落、“拜”的句子讀讀,聯系語境,學生不僅知道“拜師”是古代的禮節,而且了解到魯班尊師的行為。最后,讓學生讀課文,看哪些地方描寫了魯班的尊師敬人,學生通過讀書知道魯班等師傅來,向老大娘作揖問路等內容體現了這一點。這里,對“作揖”一詞理解,可采用演示手段,讓學生切身感受敬人之舉。這樣,“拜師”一詞的教學,可謂起到了“觸一發而動全身”之妙,學生既理解了語意,又感知了課文內容;既學到了知識與方法,又受到了思想教育。
(三)在細讀中“議”引學生“知”
雖然在初讀中,學生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感染,但這僅僅是片面零碎的,還未能觸擊到文章中心。照如下線索,理清文章脈絡,弄清各段寫什么之后,直插“學藝”重點段的閱讀。
尋師—→拜師—→學兄—→別師
(1)坐等師傅(1)磨、用工具
(2)口試過關(2)拆裝模型
(3)學藝成功
教學要以讀書為本。教師引導學生邊讀邊議、讀議結合,從而理解課文,掌握中心。師問:這段里講魯班學好了手藝,現在請大家邊讀邊想,魯班學藝為什么能成功?學生通過讀書了解到:
①魯班磨工具時,“白天磨、晚上磨”,“一直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快了,刨子磨光了,鑿子也磨出刃來了”;
②使用工具時,他砍樹“砍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
③拆裝模型時,更是廢寢忘食,“每一副都認真拆三遍安三遍”,時時琢磨,模型不離手。這樣感知后再經過思考,從而明白,魯班之所以能學藝成功,主要是因為他勤奮學藝,刻苦磨練。
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設疑:那么,是什么力量驅使他這么勤奮刻苦呢?引導學生學習第一段,了解到魯班上終南山拜師學藝,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難,明白魯班決心之大,這正是魯班學藝的巨大動力;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當然,魯班所遇的名師,則是成功的外在因素。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弄清師傅是怎樣教的,主要弄清師傅收徒前,“三考”魯班是何用意(一看懂不懂木工基本知識;二看有沒有誠心;三看學藝是為自己發財還是給人民做事)。對此,魯班作了滿意的回答。這時,教師啟發體會魯班答話的含義,從而明白魯班學藝正確的目的、端正的思想。最后圍繞“魯班的故事為什么廣為流傳”的問題思考,從而歸納出文章中心思想。
(四)在總結中“點”促學生以“學”
在概括文章中心之后,教師要把課文內容與學生思想實際聯系起來,以加強人物形象對學生的感染。總結時,可以啟發學生圍繞
①你是怎樣克服學習上的困難的?
②有魯班那樣的刻苦精神嗎?
③我們應該向魯班學習什么?等問題的討論,深入領會文章中心思想,并從中受到啟發與教育。
最后,教師在“結束語”中點化,實現知識遷移,使魯班形象在學生心目中扎根,影響和支配學生由“知”到“行”。結束語可這樣設計:“魯班結束三年學徒生活告別師傅時,師傅對他曾說過一句話(頓,讓學生答出)。現在,同學們五年(或六年)的小學學習生活即將結束,老師也有一句要送給大家,老師只要同學們不辜負老師和母校對你們的殷切希望,不管升學與否,都要以‘名聲’為重,像魯班那樣,品學兼優。”
9 魯班學藝 篇2
《魯班學藝》這是一篇民間故事,課文講述了魯班年輕時上終南山拜師學藝的故事。魯班在年輕時上終南山拜師學藝,師傅收下他后,就讓他自己磨斧子、刨子、鑿子,砍大樹、刨光、鑿眼,拆裝模型,憑記憶造模型。最后,師傅提出好多新模型讓他造,結果魯班都按師傅說的式樣做出來了,終于藝成下山。
魯班學藝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取決于魯班自身刻苦好學;二是得益于師傅授之以漁。魯班的手藝是在不斷的拆裝實踐以及再三的琢磨中磨練出的,而不是由師傅手把手地教會的,學生的學習也一樣。課標里說,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魯班的琢磨就是感悟和思考,拆裝就是閱讀實踐,魯班的師傅就是一個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注重的是學習者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培養他學習的能力,“授人魚不如授人漁”,魯班有了“漁”的能力,才能發明創造出許許多多的東西。
教過的老師都會有這樣的感嘆:這篇文章好長!像這樣篇幅的文章,我們不可能像其他課文一樣,一字一句進行講解、推敲,只能抓住幾個典型的重點句,感受魯班的人物形象。如“魯班把木箱里的家伙拿出來一看,斧子崩了口子……六百個方的,六百個圓的,六百個三楞的,六百個扁的”這句,就可以引導學生重點感悟。這部分內容描寫的老師傅在真正教魯班木匠手藝前讓魯班做的事情,但是這部分內容與魯班之所以后來能成為一代大師有很大的聯系,所以就讓學生說一說,這些事情都是老師傅隨意讓魯班做的嗎?他為什么要在教授他真正的木匠手藝之前,讓他做這些事情?學生通過讀課文,感受到了其實這是師傅在考驗魯班。考驗的過程就是學藝的過程。然后我們又從文章中找出了做這些事情的難度。從數字上,從做每一件事要求的苛刻上,都可以看出要完成這些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正是從這些不容易當中。我們看到了魯班的恒心、耐心、用心、細心,以及在木工上的創新。
魯班學藝,是個極其艱苦的過程,我們的教學錘煉、專業成長,又何嘗不是“魯班學藝”的歷程呢?
9 魯班學藝 篇3
《魯班學藝》這篇課文講的是魯班年輕的時候,到終南山拜師學藝,經過三年苦學,終于學好了手藝,成為木工祖師的故事。課文表現了魯班尊師敬人、為民造福、不謀私利的高尚品德。教學中,有學生問魯班的師傅為什么不被稱為木匠的祖師?這是個挺有意思的問題。一陣討論后,學生說,魯班的師傅歸隱山林,幾乎是個不問世事的神仙,他不像魯班那樣教了許多徒弟,為人們造福,所以不是所有老百姓都知道他,也就不奇怪啦。再說,這是民間故事啊。緊緊圍繞魯班“學手藝” 的重點閱讀,不失時機地進行感恩教育,挺好。
9 魯班學藝 篇4
9 魯班學藝
獨立閱讀課文的教學結構基本成了定勢:
1.教師提出閱讀要求;
2.讓學生獨立閱讀;
3.師生共議閱讀結果。
這種結構定勢的關鍵環節是學生能動獨立地閱讀課文。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自控力弱,獨立意識差,如果我們教師還局限于這種形式的定勢,只在結構上生搬三個步驟而不注意每個步驟(尤其是核心步驟)的形式變化,就會使“能動獨立地閱讀”這一關鍵環節有名無實,使科學的規律轉化為教條的僵勢。怎樣避免上述情況的產生呢?我們的體會是在這種結構的關鍵環節的形態上作文章,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轉化定勢為變勢。為此,我們把眼下流行的智力競賽引進獨立閱讀課文的教學,試驗效果良好。下面以《魯班學藝》為例,談談我們的具體做法。
首先精心設計競賽題,這是上好課文的關鍵。設計智力競賽題要充分體現課文的教學目的要求與重點難點,還要注意競賽題的難易搭配與趣味調節。我們在教《魯班學藝》時,依據上述原則設計了十組必答題,六個搶答題。
必答題十組
一組:
(1)魯班是誰?請用三言兩語介紹一個有關他的傳說。
(2)找出課題的中心詞,課文從哪一節到哪一節是圍繞這個詞來寫的?
二組:
(1)選擇:《魯班學藝》的體裁是:a.童話;b.民間故事。
(2)選擇:課題《魯班學藝》:a.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質;b.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組:
(1)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
(2)演示三個詞所表現的動作:作揖、捊、擎。
四組:找朋友(用橫線將它們連接起來)
小標題:苦練下山拜師尋師
段落:一段二段三段四段
寫法:詳寫詳寫略寫略寫
五組:
(1)為什么故事開始就寫魯班遇到的困難?他遇到了哪些困難?
(2)這樣寫對突出文章的內容有什么好處?
六組:
(1)課文中有哪些詞語可以反映魯班學藝的誠意?
(2)師傅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什么?魯班為什么要“想了想回答”?這反映了什么?
七組:
(1)“大徒弟用斧子掙下一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們心里刻下了一個名字。”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2)對師傅提出的第三個問題,魯班為什么能馬上回答?這反映了什么?
八組:
(1)師傅是怎樣傳授手藝的?
(2)用具體的數字說明魯班完成下列事情的勤奮:修磨工具、練砍、練刨、練鑿、拆裝模型。
九組:
(1)課文為什么要寫“刨子長滿銹,鑿子又彎又禿?”為什么要寫又高又厚的磨刀石,磨得象一道彎彎的月牙?說明什么?
(2)結合上題談談你對“學了三個月的,手藝扎根在眼里;學了三年的,手藝扎根在心里”這句話的理解。
十組:
(1)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選擇:魯班是一個:a.手藝高超的木工祖師;b.勤學苦練的有志青年;c.業精于勤,造福人類的好木工。
六個搶答題
1.課文詳寫魯班練砍、刨、鑿、拆裝模型,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2.讀完這一部分你產生了什么感想?
3.師傅教魯班學藝的過程,給我們什么啟示?
4.你對“只要你不丟師傅的臉,不壞師傅的名聲就夠了”這句話是怎么理解的?
5.魯班學藝的過程體現了魯班怎樣的學藝精神?
6.學了這篇課文,我們受到了哪些教育?
接著分每四個同學為一組,按優、良、一般、差四個層次搭配。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討論完成智力競賽題。這是教學結構定勢的關鍵環節。
最后組織學生智力競賽。智力競賽的過程,實質上是師生共同參與教學的過程。其程序如后:
1.小組編號,以小組為單位重新安排座位,由教師或中隊干部任競賽主持人。另選兩人,一人計時,一人計分。
2.出示競賽題,公布競賽規則:
a.必答題:可以小組為單位(可討論回答)并計分。
b.搶答題:不能討論,獨立回答,答對,搶答者所在小組加分;答錯,搶答者所在小組扣分。
c.公布比賽成績,小結比賽情況,發獎。
把智力競賽這種方式引進獨立閱讀課文的教學,既可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又可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調動學生閱讀的能動性,深受學生歡迎。
9 魯班學藝 篇5
學《魯班學藝》這一課將近尾聲時,在體會魯班學藝的堅持不懈、不怕艱辛等精神后,問學生:“你知道魯班后來的成就嗎?”學生根據書上最后一段談了魯班的成就,還有些學生也提到了自己在課外掌握的關于魯班成就的知識,然后我比較完整地出示了介紹魯班成就的資料,接著要求學生聯系魯班學藝的經過,談談自己此刻的所思所想。
話音剛落,馬上有學生站起來說:“看到魯班的成就,我想到的就是魯班學藝時再辛苦都是值得的!”其他的學生也都不假思索地馬上舉手,紛紛要求發言。
我先示意那個學生坐下,說:“剛才這位同學的發言比較簡練,但是老師現在希望的是你們能根據課文結合自己的感受,談得深一點,而且作為六年級的學生,語言上也應該豐富一點,而不能三言兩語帶過去。我們應該將每一個發言都作為展現自己才能的一個機會。現在你們再想想,想好了后也可以和同桌先交流一下,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我們再來個精彩紛呈的語言和思想齊飛的展示會。”
學生聽了就低頭思索,有的還拿起筆寫幾句,有的和同桌后前后桌討論幾句。 我看看時間差不多了,相信大部分的同學都準備好了,就請學生發言了。
學生1站起來說:“看到魯班的成就,想到魯班學藝的艱辛,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話‘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你能夠引用平時積累的詞句來說,這一點非常好,我們可以看出你的古詩文底蘊不錯!”我夸他說,同時也點了一下他說話的方法,提醒一下其他學生。
學生2說:“看到……我想到的是‘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去。’魯班如果沒有經歷學藝時這么刻苦的過程,是不可能有后來的成就的!”
學生3說:“……我想到的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其實做任何事就成功都要刻苦、堅持不懈地去努力,魯班學藝很刻苦,我們想獲得好成績更要刻苦!”
這個學生能聯系生活實際,我讓學生把掌聲送給他。
學生4說:“俗話說一份耕耘一分收獲,魯班在勤學苦練的基礎上,才會有這么大的成就……”
……
由這個教學環節我意識到,如果我們每次請學生發言,都要求他們認真地思索,在思維和語言上都給以比較高的要求,相信他們應該在說話能力上是提高得比較快的。我們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要充分地關注學情,一旦發現學生學的環節不扎實應該馬上調整,正確地把好舵,那課堂上會不會來個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
9 魯班學藝 篇6
【活動目的】
1.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人的聰明智慧
2.知道魯班是古代最著名的木匠,以及他對人類建筑的重大貢獻。
【活動準備】
《小熊貓學木匠》視頻
各種工具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運用周圍木制品,引入“木匠”這一概念
師:小朋友,老師讓大家看看我們周圍有什么是木頭做的東西?你們知道都是誰給我們做的嗎?
二、開始引入魯班這一人物
1.引導小朋友知道歷史上有魯班這個人
師:小朋友們誰知道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偉大的木匠?
2.拋出問題,幼兒是不是對魯班是事跡有所了解,
師:那有沒有人知道在魯班的身上都發生了什么事呢?
3.根據幼兒的回答,開始敘述故事內容
提問:小朋友聽完之后要回答老師,你覺得魯班是個什么樣的人?
4.故事講完后的提問
三、引入木匠的工具
1、木匠一般都靠什么工作的啊?
2.《小熊貓學木匠》的視頻播放,注意里面出現的工具的使用,讓幼兒上來模仿
①看小熊貓和師父現在用的是什么工具啊?我們請小朋友來演示一下好不好?
②那接下來看見小熊貓用工具,我們就停一下好不好?
3.總結學木匠要有的精神
①提問:我們看了小熊貓學木匠,覺得他一個認真的徒弟嗎?
②提問:那魯班是個認真的徒弟嗎?你覺得一位優秀的木匠有事什么樣的呢?
小結:小朋友都說了,一位優秀的木匠應該。。。
4.發展思維。
①現在,魯班師傅說要收徒弟了,可是他要挑選一下,看說適合做他的小徒弟。報名的 舉手啊,說一說,你為什么想要當小木匠。
四、幼兒再次嘗試,選出的小木匠們聽指揮,模擬使用工具
總結反思:第一次上社會課,有些陌生,盡管在大二的時候看到過學姐上過,但也都是模糊不清了,所以接到這個課就有些茫然。第一次寫的教案,老師對其不怎么滿意。首先,我的規格不是很符合,寫的條理不是很清楚,而且寫的有些像語言課。老師建議我上網查查好的教案,看看模版。于是我發現網上的教案模版都是不錯的。第二次就用了網上的模版,把自己原先的教案做了修改,可是這一次。老師沒時間看了,說上了課再點評。
第二天帶上電腦就去上課了,一直處于緊張的狀態。演習了幾遍,只是過了過。
開始上課,我就覺得我已經開始跟教案背離,說的話越來越口語化。我幾乎忘記了我的教學目標,打亂了順序開始上。其實看得出來小朋友對上的內容還是有興趣的。他們回答得也很積極,整個課上下來,氣氛我是很喜歡的。就是最不滿意的是結束有些茫然,不知道以什么形式結束,最后收得有些匆忙。
后來老師做了點評。
1、我在最開始導入中,是讓小朋友觀察教室里有哪些木制品,再問知不知道這些木制品是哪里來的,企圖引入木匠這個詞,最后的確是引入了。但老師覺得這個過程太過麻煩了,繞的太遠了。可以改成一開始就拿出椅子問他們知不知道這是誰做的,再讓他們觀察下周邊的木制品。
2、在說到鋸子的發明,只是說了這件事,沒有聯系實際,老師的建議是鋸子的發明與否對生活有什么影響——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3、上的時候要注意生活的提煉,情感提升。比如說魯班割到手不是忙著疼痛,而是說自己動腦筋,總結規律,這樣才發明了鋸子。
4、選擇的視頻要更為目標服務。
5、老師上課出現的一些不好的詞語,還有小朋友一些無厘頭的話要接回來,整理好再拋回去。
6、自己的知識經驗積累不足,會被小朋友問倒,這方面的問題,老師上一次的課給了我啟發,對于自己還不太懂的問題,不用急著給小朋友答案,而是很誠懇地說自己需要再查查再告訴他們。
7、在我的課上,有些被小朋友牽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