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一)》教案(精選13篇)
《牛郎織女(一)》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7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樂于和同學交流對故事中人物的認識與評價。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牛郎敢于追求新生活,懂得勞動才能創造新幸福的生活。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每當夜幕低垂群星閃爍時,我們仰望天空,隱約中不難發現一條銀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細看看,發現天河兩邊有兩顆最亮的星星,這兩顆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織女星”。圍繞這兩顆星,我國勞動人民為它們創作了一個凄婉動人的故事——《牛郎織女》。這個故事被譽為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資料。
這個故事的作者是葉圣陶,又名葉紹鈞,江蘇省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品是童話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
三、理清文章脈絡,理解文意。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劃出文章各段表示時間的詞句,試著理解該段大意。
3、學生匯報。
板書:
很久很久以前一天晚上第二天黃昏一天一天從此以后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
4、再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四、請同學們試著用自己的一句話簡單講述該段大意。
(一)小組內交流。
(二)全班匯報。
五、談談學文后的感受。
六、作業
書寫生詞。
第二課時
一、導入激趣。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織女從相識、被迫分離到一年一次鵲橋會的'全過程,這節課我們就來繼續學習。
二、逐部理解,深入體會。
1、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故事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板書:
鵲橋相會
↗
織女被抓
↗
相識→結婚→生兒育女→老牛訣別
2、你能夠利用文章中各段的重點詞句來概括一下故事的內容嗎??
(指導學生抓住各段的重點詞句來概括一下故事的內容)
3、教師引導:故事中的角色分別具有什么樣的特點?你們喜歡這則故事中的哪個角色?為什么?
4、請你讀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說說為什么人們會有這樣的想法?
(因為人們都希望牛郎和織女這兩位善良、勇敢、勤勞的人過上好日子,寄托著人民群眾也能過上美滿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作業:
收集一個民間傳說故事,再用筆記下來。
板書設計:
鵲橋相會
↗
織女被抓
↗
相識→結婚→生兒育女→老牛訣別
哥嫂待他不好老牛指點男耕女織話別留皮趁機抓走鵲橋相會
照看老牛周到相識成婚幸福美滿天河相隔
教學反思:
1、學生在初讀課文后對文章的細節,如“披上的牛皮沒有能量,怎么能夠把他們三個人帶上天空呢?”“為什么不能夠從天河上飛過去?”“披著牛皮飛不過天河,為什么喜鵲能夠飛過?”等產生質疑,說明學生對民間傳說并不夠了解。
2、讓學生收集一個民間傳說故事再用筆記下來,但學生囿于條件所限,無人給他們講,也鮮有接觸的機會。
《牛郎織女(一)》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它有一個特點,它透過平淡的語言,反映了人物豐富的精神。課文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孤兒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美麗的姑娘織女。他們男耕女織,過著美滿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后,拆散了他們,帶著天兵天將抓走了織女。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著兩個孩子去追趕織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劃的天河隔開。從此,牛郎織女只能隔河想望,天長日久,他們就成了天河邊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故事表達了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破壞美好生活的專制者的憎恨。還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善良的人們的深深同情。
二、學情分析
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狡猾的丑惡嘴臉。我們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教學要求:
獨立閱讀課文,能講這個故事。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整個故事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民間故事的美好熏陶。引導學生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為之奮斗的精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會用“心急如焚”、“霎時間”造句。觀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牽牛星和織女星,將觀察的經過寫成一篇短文。
四、教學重點難點:體會整個故事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民間故事的美好熏陶。引導學生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為之奮斗的精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五、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獨立閱讀課文,能講這個故事。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整個故事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到民間故事的美好熏陶。
4.引導學生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為之奮斗的精神。
一、課文導入:
1.提問:喜歡過節嗎?喜歡哪些節日呢?
2.老師:“對了!那同學們又清不清楚每個民間節日所不同的習俗呢?下面老師就來考考你們,看誰做得又快又準!”。
3.出示,請同學們為它們連線
七夕節五月初五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正月十五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七月初七賞月吃月餅
元宵節九月初九拜月乞針線
中秋節八月十五看燈吃湯圓
4.“現在同學們知道了,每個民間節日都有不同的習俗,為什么會不一樣呢?這可跟他們產生的緣由有密切的關系哦,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們之中的一個:七夕節的由來。”
二、人物認識:
1.出示課文中的插圖,讓同學們觀察,圖中有哪些人物?
2.初步介紹文章的主要人物:牛郎和織女。
三、介紹文體:
?牛郎織女》是民間故事。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是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性格,語言口語化,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
四、感知課文:
1.快速閱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邊讀邊做記號。
2.自主學習:課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相識前相識中、相識后)
五、學習前兩部分
1.再讀課文,思考:
牛郎是怎樣的孩子?牛郎的童年是怎樣度過的?他是怎樣和織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2.請同學們圍繞著自己不理解或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自學。
小組內交流。
全班匯報。
3.分析探究:老師與同學共同分析課文找出上述問題的答案。
答案允許多樣化,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
六、課文小結
教學后記:
本課設計通過先閱讀再編后演的開放性教學,體現了創造地讀寫結合,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意識、合作意識,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學生對民間故事有較高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只是理解能力不夠好,對人物的象征意義、主題的理解偏差。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會用“心急如焚”、“霎時間”造句。
3.觀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牽牛星和織女星,將觀察的經過寫成一篇短文。
一、復習導入:
1.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現在有哪一位同學能為大家講講牛郎和織女他們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2.同學們想不想知道牛郎和織女后來的生活怎樣了呢?
3.學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4.學生質疑。
二、自學課文,體會感情。
1.教師提問:文中的牛郎、織女、王母娘娘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大家自由讀課文后半部分,感受人物性格。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2)學生匯報。
說一說,哪些詞句讓你體會到人物的性格,找出來讀一讀。
2.總結:
牛郎:勤勞、勇敢、善良
織女:美麗、賢惠、敢于追求幸福
王母娘娘:專橫、跋扈、不講親情
3.師小結:
因為牛郎織女都是那種勤勞節儉來創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為如此,民間才會有這樣一個悠久的傳說。
4.請你讀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說說為什么人們會有這樣的想法?
(因為人們都希望牛郎和織女這兩位善良、勇敢、勤勞的人過上好日子,寄托著人民群眾也能過上美滿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作業:
搜集你所知道的其他神話故事,和你的同學相互交流。
板書:
男耕女織
痛失老牛
13.牛郎織女
夫妻離散
鵲橋相會
教學后記:
很顯然,在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與教育能力。
《牛郎織女(一)》教案 篇3
一、復習導入
1、談談牛郎和老牛的親密關系。(照看周到、善解人意)
2、具體說一說。檢查學生是否能有條理地敘述。
二、學習第三段
1、一天晚上,牛郎走進牛棚......
指名說說,其他同學補充。
2、看看書上是怎樣敘述”微弱的星光下面“老牛說話的情景的。
3、有感情地朗讀老牛說的話。
三、學習第四段
1、輕讀課文5~7自然段,思考:
(1)牛郎是怎么找到織女的?
(2)牛郎和織女在交談中會說些什么?聯系上文,想象著說。
(3)其她仙女有何想法?
2、第5自然段的前三句話。
注意”找到“的過程:“翻過......來到......忽然......傳來......循者笑聲望去,只見......過了一會兒......”
3、練習說交談的過程。同桌分角色,也可以一人單獨敘述。
指名分角色說說。
4、眾仙女佩服織女的.勇氣。
找出上文中與“勇氣”有聯系的詞句--第5自然段“機會難得”。
5、:相知--相知--相守。
四、學習第五段
1、輕讀第五段,圈出表現老牛高興的詞語。(眉開眼笑)
2、讀出老牛的高興。
3、結合課文內容,理解老牛在故事中的作用。
五、練習用“原來”造句
1、讀兩句例句,體會相同的位置與用法。(表示發現真實情況)
2、聯系生活,打開思路。針對自己感興趣的自問自答。
(1)新學期:有同學轉入、轉出。這位新同學是誰呀?......
(2)上課時:有同學遲到,詢問原因。今天怎么遲到啦?
(3)馬路上:圍著一圈人,看個究竟。......
3、注意細節,寫具體。
文中例句1:“回頭一看,微弱的星光下面”
4、拓展,另一種意思。(起初,沒有經過改變的)
(1)結合數學中的應用題。如:倉庫中原來有96噸煤,現在又運來18噸,問現在倉庫中共有多少噸煤?
(2)聯系“新學期”。原來是*小學的學生,現在轉到了我們班,與我們一起學習、生活。
六、作業
1、預習《牛郎織女(二)》
2、把故事講給爺爺、奶奶或村上的小朋友聽。
板書設計:
《牛郎織女(一)》教案 篇4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它有一個特點,它透過平淡的語言,反映了人物豐富的精神內涵。在課堂中,我通過設問,讓學生領悟文字所表達的含義。我對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
1、牛郎為什么對那頭老牛照看很周到?(從中體會牛郎的善良和勤勞)
2、為什么仙女佩服織女呢?(織女愛慕的是牛郎的勤勞善良。同時織女放棄了榮華富貴,甘愿與窮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
3、姐妹們會說些什么祝福的話?通過幾個問題的設計,課文的重點就突破了。
通過師生對話,學生基本明白了課文實際上寄托了勞動人民美好的愿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狡猾的丑惡嘴臉。我們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上課時,也有學生問:為什么織女真的會嫁給牛郎呢?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事情嗎?我很贊賞孩子們的思考。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要使人成為真正有教養的人,必須具備三個品質: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知識不多就是愚昧;不習慣于思維,就是粗魯或蠢笨;沒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這一問題之所以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是因為現在學生的思維十分開闊,敢想,有創意。想自己敢想的,說自己敢說的,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思維活躍的空間。在課堂上,學生產生了思維的碰撞,激發了思維的火花,同時更開拓了學生的思維意識。因此,不管我們的對話最后有什么結果,我覺得,在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與教育能力。
精彩教案選錄
一、導入揭題
1、讀題。
2、除了這兩個人物外,還有哪些人對情節的發展影響很大?
板書:老牛、王母
找找幾個人物之間關系,用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主要內容
相機板書:牽手
分離
相會
二、感受人物形象
1、自讀課文1—6小節,思考:牛郎織女的牽手與哪些因素有關?圈畫批注,寫寫感受。
交流:
老牛的撮合——“老牛跟他也很親密……”讓我們有一種錯覺,老牛是他的親人,親人變成了媒人,撮合一對姻緣。第三小節
牛郎——善良、心眼兒好(板書)
(1)照看老牛很周到(總是,最好,最干凈)——“也很親密”牛郎對老牛好,把他看成自己的親人。
(2)身世反襯——不抱怨,不懷恨,吃苦耐勞。
(3)坦白,誠實,不隱瞞。
織女——勤勞
善良:喜歡牛郎的心眼兒好,能吃苦。
渴望自由和真正的幸福:天庭和人間比較:
一樣辛苦
冷漠無情
真情溫暖
禁錮身心
自由
對自由的渴望
對真實的愛情的渴望和追求
勇敢:“決心”,意味著想了很多,想了些什么?可怕的責罰,天庭的冷漠和不自由,人間的真情和溫暖在權衡。留在天庭,有錦衣玉食,沒有真情和自由;人間,艱辛坎坷,但自由,有真情。冒著很大的風險,她應該知道后果,但全然不顧,因為自由、愛情實在是太動人了,“生命誠可貴,愛情、自由價更高。”
(相機板書:善良、渴望自由和真情、勇敢)
小結:牛郎的善良拉近了天上人間的距離,那么織女對自由和真情的渴望和她的勇敢就跨越了這條鴻溝,讓一切變成可能。到這里,對兩人是不是想說點什么?贊嘆、欽佩、祝福
2、分離——王母
自讀課文9—10,也可以聯系上下文,感受王母形象。
交流:冷酷自私、兇惡霸道、法力無邊(惡人當道),大好姻緣就這么被硬生生地拆開了。
反過來想想,牽手和王母有沒有關系?面對惡勢力可以有不同的結果,可以被擊垮、屈服,也可以開出絢麗的仙人掌花。但面對這么兇惡的王母,真的很氣憤。
讀課文,說說此時想說點什么?(對王母的氣憤、對牛郎織女的同情、祝福)
還好,喜鵲知道了他們的渴望,前來幫忙。七夕佳節,中國情人節。是不是覺得比2月14日更浪漫?
三、質疑,深化
1、質疑
2、相機出示“神話定義”(群眾集體口頭創作,情節曲折動人,歌頌了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美好的感情,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對照定義說說看法。(不合情理之處不必深究,因為那是群眾集體口頭創作;情節曲折動人正是它吸引人之處;表達著對美好情感的追求,因為封建社會等級森嚴、人們身心都極不自由。)
3、為什么要設計王母這個人物?(黑暗勢力,封建社會的現實;反襯織女的勇敢,這段愛情的可貴。)
4、為什么最后不在一起?斗爭不過,只能表達渴望。
(板書:想像基于現實。)
5、補充,故事古而有之,許多文藝作品里都有表達,但是在不斷地變化。
大略地學習《迢迢牽牛星》《鵲橋仙》《天上的街市》,感受變化。
6、小結:牛郎織女流傳千古,表達著人們對愛情、自由的追求;無論社會怎樣變遷,這是永恒不變的。
《牛郎織女(一)》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課文中生字組成的詞語
3、會用“心急發焚”、“霎時間”造句。
4、觀察夏天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牽牛唾和織女星,將觀察到的經過寫成一篇短文。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學難點:
觀察夏天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牽牛唾和織女星,將觀察到的經過寫成一篇短文。
教學準備:
課文朗讀磁帶、投影片
教學時間:
兩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復習導入
1、指名復述《牛郎織女(一)》的主要內容。
2、牛郎織女后來的生活怎么樣了?(問題導入)
二、初讀指導
1、輕聲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畫出由生字詞組成的詞語。
2、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3、說說各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三、檢查自讀情況
1、生字詞的認讀。
2、朗讀課文。
3、說說每一段主要講了些什么。
四、學習第一部分
1、指名讀第一段,思考:這一段主要講了什么?
2、第一段中哪些詞語寫出了牛郎織女的“日子過得挺美滿的”?
①師生討論。
②教師板書。
3、有感情地朗讀第一段。
4、思考本段的最后一句話的意思。
五、講讀第二段
1、一天,牛郎去喂牛,發生了什么事?
①衰老的牛又講話,老牛講了什么?
②老牛講話時的神態怎樣?
2、小組討論。
3、有感情地朗讀老牛講的話。
4、老牛死了,牛郎織女的`性情怎樣?
5、小結。
善解人意的老牛離開了牛郎,分手前還留下了“把我的皮肅下來留著,碰到緊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的話語,也給下文牛郎披上牛皮追織女打下了伏筆。
六、作業
1、完成文后的習題2。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教時
一、講讀課文第三段
1、牛郎和織女過著美滿的生活,但織女有時候也發愁,她愁什么呢?
2、王母娘娘知道了織女下嫁人間后怎樣?
3、讀課文3-5節,畫出描寫王母娘娘神態的句子。
①王母娘娘更是氣得……
②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
③王母娘娘狠狠一推……
④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
4、通過王母娘娘的舉動,可以看出王母娘娘是個怎樣的人?
5、有感情地朗讀描寫王母娘娘的句子。
6、默讀3-5節,畫出描寫織女與牛郎的句子。
①朗讀“織女一邊掙扎一邊望著……”體會織女不愿離開人間、不愿與親人分離的痛苦情感。
②“心急如焚”是什么意思?課文中哪些詞語表現了牛郎的“心急如焚”?
7、有感情地朗讀第3-5節。
8、第三段講了幾層意思?概括每個自然段的小標題。
①知道下落,發誓抓回
②闖人家里,抓走織女
③心急如焚,攜子追趕
9、讓學生根據上述三個標題說說這斷課文的內容。
二、講讀課文第四段
1、指名讀第6、7節,思考這兩段課文主要寫了些什么。
①隔河相望,化作星辰。
②喜鵲搭橋,一年一見。
2、牛郎和織女隔著天河相望,他們會想些什么呢?七月七他們在鵲橋相會時會說些什么呢?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略課文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三、總結課文
1、這個故事講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按照“男耕女織,日子美滿—老牛訣別,忍痛剝皮—王母知情,發誓追回—闖入家里,抓走織女—心急如焚,攜子追趕—劃出天河,牛郎被攔—隔河相望,化作星辰—喜鵲搭橋,一年一見”的順序復述課文。
四、作業
1、用下列詞語造句。
心急如焚——
霎時間——
2、觀察夏天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牽牛唾和織女星,將觀察到的經過寫成一篇短文。
《牛郎織女(一)》教案 篇6
之一
佚名
教學目的:
1.獨立閱讀課文,能講這個故事。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牛郎織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家族統治的揭露和鞭撻。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導入
每當夜幕低垂,群星閃爍時,我們仰望天空,隱約中不難發現一條銀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細看看,發現天河兩邊有兩顆最亮的星星,這兩顆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織女星”。民間早就有關于牛郎和織女的傳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資料。
1.這個故事的作者是誰呢?
葉圣陶,又名葉紹鈞,江蘇省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的童話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國現代兒童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2.咱們學過他的作品嗎?(《陶罐和鐵罐》《爬山虎的腳》)
三、理清文章脈絡,理解文意。
1.請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全文,試著給課文分段。
2.學生匯報。
課文按時間順序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到“那該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養牛,和牛建立了親密關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過去”到“這就算安了個家”):講哥嫂只給了牛郎老牛破車便把他趕出家門。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興地回答”):老牛說了話,告訴牛郎將有仙女成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黃昏時候”到結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結為夫妻。
3.再讀課文,提出想想解決的問題。
學生甲:牛郎是怎樣的孩子?
學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樣度過的?
學生丙:長大后他又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丁:他是怎樣和織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請同學們圍繞著自己不理解或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自學。
(一)小組內交流。
(二)全班匯報。
1、牛郎是個怎樣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樣度過的?
(1)學生甲:牛郎從小無父無母,與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對他不好,吃的是剩飯,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條件差,孤苦伶仃,無依無靠。
(2)學生乙:他的童年沒有樂趣,哥哥嫂子變本加厲地讓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這個年齡應該無憂無慮地上學,而他卻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學生丙:我認為牛郎的生活還是有樂趣的,他的樂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過“兩個一比較”,他也樂得跟牛一塊兒出去,一塊兒睡。說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學生丁:牛郎的童年是與牛在一起的。通過他對牛照看得那樣周到,簡直就是把它當作人來看待的,說明牛郎是個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對牛很好,無論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讓牛吃好的、住好的、過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說明他是勤勞的孩子。
2、長大后,他又是怎樣生活的呢?
(1)學生甲:長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沒有什么改變,但是干活卻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學生乙:哥嫂怕他分遺產,于是不給他分文,把他趕出了家。牛郎勇敢地離開了家,開始尋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學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勞動得來的,從無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師追問:他會受哪些苦呢?(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進行想象。)
(5)學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這頭牛,是他們共同的努力勞動,才有了一間茅屋,一塊地,才會安了家。
(6)老師追問:從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勞動換來的。)
3、他是怎樣和織女走到一起的?
(1)學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織女下凡的消息,引導牛郎找到了織女。
(2)學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動了織女,也是使他們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寫道“姑娘聽他說,聽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愛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訴他了。”織女聽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慘的遭遇,是牛郎勇敢離開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品質打動了織女的心,對他產生了愛慕之心。
(3)學生丙:織女是王母娘娘身邊織錦最好的外孫女,王母娘娘只讓她們干活,織女厭倦了這種生活,她勇敢地擺脫了受壓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歡他們嗎?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讀一讀。
六、談談學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勞動才能創造新幸福的生活。)
板書設計 :
27* 牛郎織女(一)
勤勞創造 勇敢追求
《牛郎織女(一)》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獨立閱讀課文,能講這個故事。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牛郎織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家族統治的揭露和鞭撻。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導入
每當夜幕低垂,群星閃爍時,我們仰望天空,隱約中不難發現一條銀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細看看,發現天河兩邊有兩顆最亮的星星,這兩顆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織女星”。民間早就有關于牛郎和織女的傳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資料。
1.這個故事的作者是誰呢?
葉圣陶,又名葉紹鈞,江蘇省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的童話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國現代兒童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2.咱們學過他的作品嗎?(《陶罐和鐵罐》《爬山虎的腳》)
三、理清文章脈絡,理解文意。
1.請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全文,試著給課文分段。
2.學生匯報。
課文按時間順序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到“那該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養牛,和牛建立了親密關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過去”到“這就算安了個家”):講哥嫂只給了牛郎老牛破車便把他趕出家門。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興地回答”):老牛說了話,告訴牛郎將有仙女成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黃昏時候”到結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結為夫妻。
3.再讀課文,提出想想解決的問題。
學生甲:牛郎是怎樣的孩子?
學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樣度過的?
學生丙:長大后他又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丁:他是怎樣和織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請同學們圍繞著自己不理解或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自學。
(一)小組內交流。
(二)全班匯報。
1、牛郎是個怎樣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樣度過的?
(1)學生甲:牛郎從小無父無母,與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對他不好,吃的是剩飯,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條件差,孤苦伶仃,無依無靠。
(2)學生乙:他的童年沒有樂趣,哥哥嫂子變本加厲地讓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這個年齡應該無憂無慮地上學,而他卻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學生丙:我認為牛郎的生活還是有樂趣的,他的樂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過“兩個一比較”,他也樂得跟牛一塊兒出去,一塊兒睡。說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學生丁:牛郎的童年是與牛在一起的。通過他對牛照看得那樣周到,簡直就是把它當作人來看待的,說明牛郎是個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對牛很好,無論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讓牛吃好的、住好的、過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說明他是勤勞的孩子。
2、長大后,他又是怎樣生活的呢?
(1)學生甲:長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沒有什么改變,但是干活卻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學生乙:哥嫂怕他分遺產,于是不給他分文,把他趕出了家。牛郎勇敢地離開了家,開始尋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學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勞動得來的,從無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師追問:他會受哪些苦呢?(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進行想象。)
(5)學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這頭牛,是他們共同的努力勞動,才有了一間茅屋,一塊地,才會安了家。
(6)老師追問:從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勞動換來的。)
3、他是怎樣和織女走到一起的?
(1)學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織女下凡的消息,引導牛郎找到了織女。
(2)學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動了織女,也是使他們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寫道“姑娘聽他說,聽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愛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訴他了。”織女聽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慘的遭遇,是牛郎勇敢離開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品質打動了織女的心,對他產生了愛慕之心。
(3)學生丙:織女是王母娘娘身邊織錦最好的外孫女,王母娘娘只讓她們干活,織女厭倦了這種生活,她勇敢地擺脫了受壓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歡他們嗎?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讀一讀。
六、談談學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勞動才能創造新幸福的生活。)
《牛郎織女(一)》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獨立閱讀課文,能講這個故事。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牛郎織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家族統治的揭露和鞭撻。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導入
每當夜幕低垂,群星閃爍時,我們仰望天空,隱約中不難發現一條銀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細看看,發現天河兩邊有兩顆最亮的星星,這兩顆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織女星”。民間早就有關于牛郎和織女的傳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資料。
1.這個故事的作者是誰呢?
葉圣陶,又名葉紹鈞,江蘇省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的童話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國現代兒童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2.咱們學過他的作品嗎?(《陶罐和鐵罐》《爬山虎的腳》)
三、理清文章脈絡,理解文意。
1.請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全文,試著給課文分段。
2.學生匯報。
課文按時間順序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到“那該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養牛,和牛建立了親密關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過去”到“這就算安了個家”):講哥嫂只給了牛郎老牛破車便把他趕出家門。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興地回答”):老牛說了話,告訴牛郎將有仙女成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黃昏時候”到結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結為夫妻。
3.再讀課文,提出想想解決的問題。
學生甲:牛郎是怎樣的孩子?
學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樣度過的?
學生丙:長大后他又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丁:他是怎樣和織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請同學們圍繞著自己不理解或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自學。
(一)小組內交流。
(二)全班匯報。
1、牛郎是個怎樣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樣度過的?
(1)學生甲:牛郎從小無父無母,與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對他不好,吃的是剩飯,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條件差,孤苦伶仃,無依無靠。
(2)學生乙:他的童年沒有樂趣,哥哥嫂子變本加厲地讓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這個年齡應該無憂無慮地上學,而他卻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學生丙:我認為牛郎的生活還是有樂趣的,他的樂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過“兩個一比較”,他也樂得跟牛一塊兒出去,一塊兒睡。說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學生丁:牛郎的童年是與牛在一起的。通過他對牛照看得那樣周到,簡直就是把它當作人來看待的,說明牛郎是個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對牛很好,無論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讓牛吃好的、住好的、過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說明他是勤勞的孩子。
2、長大后,他又是怎樣生活的呢?
(1)學生甲:長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沒有什么改變,但是干活卻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學生乙:哥嫂怕他分遺產,于是不給他分文,把他趕出了家。牛郎勇敢地離開了家,開始尋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學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勞動得來的,從無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師追問:他會受哪些苦呢?(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進行想象。)
(5)學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這頭牛,是他們共同的努力勞動,才有了一間茅屋,一塊地,才會安了家。
(6)老師追問:從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勞動換來的。)
3、他是怎樣和織女走到一起的?
(1)學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織女下凡的消息,引導牛郎找到了織女。
(2)學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動了織女,也是使他們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寫道“姑娘聽他說,聽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愛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訴他了。”織女聽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慘的遭遇,是牛郎勇敢離開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品質打動了織女的心,對他產生了愛慕之心。
(3)學生丙:織女是王母娘娘身邊織錦最好的外孫女,王母娘娘只讓她們干活,織女厭倦了這種生活,她勇敢地擺脫了受壓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歡他們嗎?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讀一讀。
六、談談學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勞動才能創造新幸福的生活。)
板書設計 :
27* 牛郎織女(一)
勤勞創造 勇敢追求
《牛郎織女(一)》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獨立閱讀課文,能講這個故事。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牛郎織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家族統治的揭露和鞭撻。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導入
每當夜幕低垂,群星閃爍時,我們仰望天空,隱約中不難發現一條銀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細看看,發現天河兩邊有兩顆最亮的星星,這兩顆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織女星”。民間早就有關于牛郎和織女的傳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資料。
1.這個故事的作者是誰呢?
葉圣陶,又名葉紹鈞,江蘇省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的童話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國現代兒童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2.咱們學過他的作品嗎?(《陶罐和鐵罐》《爬山虎的腳》)
三、理清文章脈絡,理解文意。
1.請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全文,試著給課文分段。
2.學生匯報。
課文按時間順序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到“那該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養牛,和牛建立了親密關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過去”到“這就算安了個家”):講哥嫂只給了牛郎老牛破車便把他趕出家門。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興地回答”):老牛說了話,告訴牛郎將有仙女成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黃昏時候”到結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結為夫妻。
3.再讀課文,提出想想解決的問題。
學生甲:牛郎是怎樣的孩子?
學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樣度過的?
學生丙:長大后他又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丁:他是怎樣和織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請同學們圍繞著自己不理解或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自學。
(一)小組內交流。
(二)全班匯報。
1、牛郎是個怎樣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樣度過的?
(1)學生甲:牛郎從小無父無母,與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對他不好,吃的是剩飯,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條件差,孤苦伶仃,無依無靠。
(2)學生乙:他的童年沒有樂趣,哥哥嫂子變本加厲地讓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這個年齡應該無憂無慮地上學,而他卻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學生丙:我認為牛郎的生活還是有樂趣的,他的樂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過“兩個一比較”,他也樂得跟牛一塊兒出去,一塊兒睡。說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學生丁:牛郎的童年是與牛在一起的。通過他對牛照看得那樣周到,簡直就是把它當作人來看待的,說明牛郎是個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對牛很好,無論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讓牛吃好的、住好的、過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說明他是勤勞的孩子。
2、長大后,他又是怎樣生活的呢?
(1)學生甲:長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沒有什么改變,但是干活卻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學生乙:哥嫂怕他分遺產,于是不給他分文,把他趕出了家。牛郎勇敢地離開了家,開始尋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學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勞動得來的,從無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師追問:他會受哪些苦呢?(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進行想象。)
(5)學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這頭牛,是他們共同的努力勞動,才有了一間茅屋,一塊地,才會安了家。
(6)老師追問:從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勞動換來的。)
3、他是怎樣和織女走到一起的?
(1)學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織女下凡的消息,引導牛郎找到了織女。
(2)學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動了織女,也是使他們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寫道“姑娘聽他說,聽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愛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訴他了。”織女聽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慘的遭遇,是牛郎勇敢離開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品質打動了織女的心,對他產生了愛慕之心。
(3)學生丙:織女是王母娘娘身邊織錦最好的外孫女,王母娘娘只讓她們干活,織女厭倦了這種生活,她勇敢地擺脫了受壓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歡他們嗎?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讀一讀。
六、談談學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勞動才能創造新幸福的生活。)
板書設計 :
27* 牛郎織女(一)
勤勞創造 勇敢追求
《牛郎織女(一)》教案 篇10
佚名
教學目的:
1.獨立閱讀課文,能講這個故事。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牛郎織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家族統治的揭露和鞭撻。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導入
每當夜幕低垂,群星閃爍時,我們仰望天空,隱約中不難發現一條銀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細看看,發現天河兩邊有兩顆最亮的星星,這兩顆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織女星”。民間早就有關于牛郎和織女的傳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資料。
1.這個故事的作者是誰呢?
葉圣陶,又名葉紹鈞,江蘇省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的童話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國現代兒童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2.咱們學過他的作品嗎?(《陶罐和鐵罐》《爬山虎的腳》)
三、理清文章脈絡,理解文意。
1.請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全文,試著給課文分段。
2.學生匯報。
課文按時間順序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到“那該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養牛,和牛建立了親密關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過去”到“這就算安了個家”):講哥嫂只給了牛郎老牛破車便把他趕出家門。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興地回答”):老牛說了話,告訴牛郎將有仙女成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黃昏時候”到結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結為夫妻。
3.再讀課文,提出想想解決的問題。
學生甲:牛郎是怎樣的孩子?
學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樣度過的?
學生丙:長大后他又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丁:他是怎樣和織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請同學們圍繞著自己不理解或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自學。
(一)小組內交流。
(二)全班匯報。
1、牛郎是個怎樣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樣度過的?
(1)學生甲:牛郎從小無父無母,與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對他不好,吃的是剩飯,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條件差,孤苦伶仃,無依無靠。
(2)學生乙:他的童年沒有樂趣,哥哥嫂子變本加厲地讓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這個年齡應該無憂無慮地上學,而他卻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學生丙:我認為牛郎的生活還是有樂趣的,他的樂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過“兩個一比較”,他也樂得跟牛一塊兒出去,一塊兒睡。說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學生丁:牛郎的童年是與牛在一起的。通過他對牛照看得那樣周到,簡直就是把它當作人來看待的,說明牛郎是個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對牛很好,無論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讓牛吃好的、住好的、過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說明他是勤勞的孩子。
2、長大后,他又是怎樣生活的呢?
(1)學生甲:長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沒有什么改變,但是干活卻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學生乙:哥嫂怕他分遺產,于是不給他分文,把他趕出了家。牛郎勇敢地離開了家,開始尋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學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勞動得來的,從無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師追問:他會受哪些苦呢?(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進行想象。)
(5)學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這頭牛,是他們共同的努力勞動,才有了一間茅屋,一塊地,才會安了家。
(6)老師追問:從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勞動換來的。)
3、他是怎樣和織女走到一起的?
(1)學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織女下凡的消息,引導牛郎找到了織女。
(2)學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動了織女,也是使他們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寫道“姑娘聽他說,聽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愛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訴他了。”織女聽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慘的遭遇,是牛郎勇敢離開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品質打動了織女的心,對他產生了愛慕之心。
(3)學生丙:織女是王母娘娘身邊織錦最好的外孫女,王母娘娘只讓她們干活,織女厭倦了這種生活,她勇敢地擺脫了受壓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歡他們嗎?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讀一讀。
六、談談學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勞動才能創造新幸福的生活。)
《牛郎織女(一)》教案 篇11
之二
佚名
一、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生詞意思。會用有關詞語造句。
3、從語言文字中理解牛郎與老牛的親密關系。
4、初步感受到民間故事的美好熏陶。
二、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題導入 :
1、同學們聽過哪些民間故事?交流一下。(《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等)
2、我國的民間故事非常豐富,今天要學的課文就是有關《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
二、初步感知:
1、默讀課文,劃出生字新詞。
2、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朗讀生詞,正音。
2、結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書理解生詞意思。
3、試讀課文,要求讀得正確、通順。
4、討論課文主要內容。
5、質疑。
四、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朗讀第一段,交流讀懂了什么。
2、從語言文字中進一步體會牛郎的孤苦伶仃。
3、有感情朗讀第一段。
五、學習課文第二段:
1、默讀課文,劃出這一段的中心句。
2、討論:從哪些語言文字中可以體會到牛郎照看老牛很周到?說說自己的感受。
3、圈劃詞句,體會老牛對牛郎的親密感情。
4、指導感情朗讀,體味牛郎對老牛照看周到及老牛的善解人意。
六、布置作業 :
1、指導書寫生詞。
2、朗讀2、3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
1、朗讀課文2、3自然段。
2、牛郎對老牛照看周到,老牛善解人意,知恩圖報,讓牛郎到湖邊的樹林去找美麗的姑娘織女,也就有了下面發生的故事。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默讀第四自然段,說說讀后所得。
2、有感情地朗讀老牛的話,感受在“微弱的星光下”老牛說話的情景。
三、學習課文第四段:
1、各自輕聲朗讀5—7自然段,交流各自讀后所得。
A、牛郎在湖邊的樹林里認識了誰?
B、織女為什么愿意留在人間做牛郎的妻子?
C、聽說織女要留在人間,其他仙女有什么想法?
2、默讀第五自然段,劃出描寫織女的句子。
“過了一會兒,-------------原來她是-----------”
A、用“原來”練習造句。
B、朗讀第五自然段,想象黃昏時湖邊的樹林景象。
3、指名讀第6自然段,討論:織女為什么愿意留在人間做牛郎的妻子?
A、這一段的三句話分別講了哪三層意思?
B、課文哪些地方描寫了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
C、從文中你能體會到織女的什么品格?
4、姐妹們為什么都佩服織女的勇氣?
A、朗讀第五自然段有關內容,體會眾仙女在人間的快樂。
B、齊讀第七自然段。
5、質疑。
(1)為什么眾仙女不勸阻織女?
四、學習課文最后一段:
1、老牛看到織女跟牛郎在一起,心情怎樣?
2、朗讀體會。
五、總結課文:
1、課文講了一個什么動人的故事?
2、給課文劃分段落。
A、第一段(1)寫牛郎是個孤苦伶仃的窮孩子。
B、第二段(2-3)寫牛郎與老牛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C、第三段(4)寫老牛叫牛郎去找一位美麗的姑娘。
D、第四段(5-7)寫織女留在人間作了牛郎的妻子。
E、第五段(8)寫老牛看到牛郎與織女在一起很高興。
3、根據課文主要內容和各段大意復述課文。
六、課外閱讀《牛郎織女(二)》
附板書:
牛郎織女
老牛(善解人意)
牛郎(心眼好、能吃苦) (心地善良、留在人間)織女
《牛郎織女(一)》教案 篇12
佚名
一、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生詞意思。會用有關詞語造句。
3、從語言文字中理解牛郎與老牛的親密關系。
4、初步感受到民間故事的美好熏陶。
二、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題導入 :
1、同學們聽過哪些民間故事?交流一下。(《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等)
2、我國的民間故事非常豐富,今天要學的課文就是有關《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
二、初步感知:
1、默讀課文,劃出生字新詞。
2、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朗讀生詞,正音。
2、結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書理解生詞意思。
3、試讀課文,要求讀得正確、通順。
4、討論課文主要內容。
5、質疑。
四、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朗讀第一段,交流讀懂了什么。
2、從語言文字中進一步體會牛郎的孤苦伶仃。
3、有感情朗讀第一段。
五、學習課文第二段:
1、默讀課文,劃出這一段的中心句。
2、討論:從哪些語言文字中可以體會到牛郎照看老牛很周到?說說自己的感受。
3、圈劃詞句,體會老牛對牛郎的親密感情。
4、指導感情朗讀,體味牛郎對老牛照看周到及老牛的善解人意。
六、布置作業 :
1、指導書寫生詞。
2、朗讀2、3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
1、朗讀課文2、3自然段。
2、牛郎對老牛照看周到,老牛善解人意,知恩圖報,讓牛郎到湖邊的樹林去找美麗的姑娘織女,也就有了下面發生的故事。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默讀第四自然段,說說讀后所得。
2、有感情地朗讀老牛的話,感受在“微弱的星光下”老牛說話的情景。
三、學習課文第四段:
1、各自輕聲朗讀5—7自然段,交流各自讀后所得。
A、牛郎在湖邊的樹林里認識了誰?
B、織女為什么愿意留在人間做牛郎的妻子?
C、聽說織女要留在人間,其他仙女有什么想法?
2、默讀第五自然段,劃出描寫織女的句子。
“過了一會兒,-------------原來她是-----------”
A、用“原來”練習造句。
B、朗讀第五自然段,想象黃昏時湖邊的樹林景象。
3、指名讀第6自然段,討論:織女為什么愿意留在人間做牛郎的妻子?
A、這一段的三句話分別講了哪三層意思?
B、課文哪些地方描寫了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
C、從文中你能體會到織女的什么品格?
4、姐妹們為什么都佩服織女的勇氣?
A、朗讀第五自然段有關內容,體會眾仙女在人間的快樂。
B、齊讀第七自然段。
5、質疑。
(1)為什么眾仙女不勸阻織女?
四、學習課文最后一段:
1、老牛看到織女跟牛郎在一起,心情怎樣?
2、朗讀體會。
五、總結課文:
1、課文講了一個什么動人的故事?
2、給課文劃分段落。
A、第一段(1)寫牛郎是個孤苦伶仃的窮孩子。
B、第二段(2-3)寫牛郎與老牛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C、第三段(4)寫老牛叫牛郎去找一位美麗的姑娘。
D、第四段(5-7)寫織女留在人間作了牛郎的妻子。
E、第五段(8)寫老牛看到牛郎與織女在一起很高興。
3、根據課文主要內容和各段大意復述課文。
六、課外閱讀《牛郎織女(二)》
附板書:
牛郎織女
老牛(善解人意)
牛郎(心眼好、能吃苦) (心地善良、留在人間)織女
《牛郎織女(一)》教案 篇13
教學目的:
1.獨立閱讀課文,能講這個故事。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牛郎織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家族統治的揭露和鞭撻。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導入
每當夜幕低垂,群星閃爍時,我們仰望天空,隱約中不難發現一條銀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細看看,發現天河兩邊有兩顆最亮的星星,這兩顆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織女星”。民間早就有關于牛郎和織女的傳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資料。
1.這個故事的作者是誰呢?
葉圣陶,又名葉紹鈞,江蘇省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的童話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國現代兒童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2.咱們學過他的作品嗎?(《陶罐和鐵罐》《爬山虎的腳》)
三、理清文章脈絡,理解文意。
1.請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全文,試著給課文分段。
2.學生匯報。
課文按時間順序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到“那該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養牛,和牛建立了親密關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過去”到“這就算安了個家”):講哥嫂只給了牛郎老牛破車便把他趕出家門。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興地回答”):老牛說了話,告訴牛郎將有仙女成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黃昏時候”到結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結為夫妻。
3.再讀課文,提出想想解決的問題。
學生甲:牛郎是怎樣的孩子?
學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樣度過的?
學生丙:長大后他又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丁:他是怎樣和織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請同學們圍繞著自己不理解或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自學。
(一)小組內交流。
(二)全班匯報。
1、牛郎是個怎樣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樣度過的?
(1)學生甲:牛郎從小無父無母,與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對他不好,吃的是剩飯,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條件差,孤苦伶仃,無依無靠。
(2)學生乙:他的童年沒有樂趣,哥哥嫂子變本加厲地讓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這個年齡應該無憂無慮地上學,而他卻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學生丙:我認為牛郎的生活還是有樂趣的,他的樂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過“兩個一比較”,他也樂得跟牛一塊兒出去,一塊兒睡。說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學生丁:牛郎的童年是與牛在一起的。通過他對牛照看得那樣周到,簡直就是把它當作人來看待的,說明牛郎是個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對牛很好,無論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讓牛吃好的、住好的、過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說明他是勤勞的孩子。
2、長大后,他又是怎樣生活的呢?
(1)學生甲:長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沒有什么改變,但是干活卻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學生乙:哥嫂怕他分遺產,于是不給他分文,把他趕出了家。牛郎勇敢地離開了家,開始尋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學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勞動得來的,從無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師追問:他會受哪些苦呢?(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進行想象。)
(5)學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這頭牛,是他們共同的努力勞動,才有了一間茅屋,一塊地,才會安了家。
(6)老師追問:從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勞動換來的。)
3、他是怎樣和織女走到一起的?
(1)學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織女下凡的消息,引導牛郎找到了織女。
(2)學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動了織女,也是使他們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寫道“姑娘聽他說,聽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愛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訴他了。”織女聽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慘的遭遇,是牛郎勇敢離開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品質打動了織女的心,對他產生了愛慕之心。
(3)學生丙:織女是王母娘娘身邊織錦最好的外孫女,王母娘娘只讓她們干活,織女厭倦了這種生活,她勇敢地擺脫了受壓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歡他們嗎?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讀一讀。
六、談談學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勞動才能創造新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