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教案-我為野鴨找媽媽
我為野鴨找媽媽 | |
單 位:北京市西城區柳蔭街小學 活動名稱:我為野鴨找媽媽 活動主體:全校各中隊、重點五(1)中隊隊員 活動時間:2001年10月 活動地點:學校和什剎海(后海) 指導教師:張藹萍 活動簡介: 2001年10月14日北京電視臺第一套節目《紀實報道》欄目報道了北京什剎海(后海)的野鴨昨夜被大量偷走的消息。生活在后海周邊的柳蔭街小學的少先隊員們望見野鴨“孤兒”在海里流浪,聽到她們尋找媽媽的聲聲哀鳴,流下了悲憤的淚水…… 偷盜野鴨是違法行為,我們雖然人小,做不了什么大事,但不能坐視不管!全校師生行動起來,紛紛組成護鴨小隊上“環保崗”自動到社區后海周邊宣傳保護野鴨,用繪畫、標語、口號、兒歌、尋鴨啟事在社區板報上宣傳,向社區居民散發傳單。用演講在校內外宣傳護鴨。特別是五(l)中隊在后海鴨島召開現場會,宣傳環保、法規,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喚醒偷鴨人的良知,感動他們送回野鴨。隊員們還向游人、路人、鄰居及居民發放了自己打印的尋鴨啟示。現場會上朗誦著自己創作的兒歌,情真意切,非常感人。 開現場會時巧遇北京電視臺《早間新聞》欄目,錄下了這一感人的場景,次日早晨進行了播報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 活動思路: 此項活動通過“講”、“看”、“干”、“議”這四個過程對學生進行愛護動物就是愛護人類本身的環保教育。 一、“講”即為廣播講解,通報野鴨被偷的信息;講解野鴨在生物鏈中的作用,講解野鴨與后海環保的關系。使學生們懂得野鴨是后海水質保護的忠實衛士這一科學道理和知識。 二、“看”即為到現場看野鴨被偷盜后的殘景,點燃他們環保的激情對偷盜者的怒火,使之產生內在的動力。 三、“干”即為把隊員們聽到或看到的信息進行綜合性的處理,用創造性的思維,創作自己的環保方案,設計活動,到社區和現場干出一番漂亮的環保活動,如自編兒歌、自繪愛鴨、護鴨兒童畫、自己編印尋鴨啟事、環保傳單等上街進行演講宣傳。 四、議:即為議論此次活動,進行回憶和總結,提出今后活動的設想和具體措施,使活動進一步深化。 活動設計: 一、發動階段: 通過廣播向全校師生通報野鴨在后海被人偷盜的信息,點燃環保激情和對偷盜者的怒火,以此產生動力。 二、環保知識灌輸階段: 輔導員老師利用校會、班會、隊會時間拿來野鴨(綠頭鴨)的標本,向學生具體生動地講解綠頭鴨的生活習性、飲食習慣,讓學生了解野鴨為什么要落戶后海,落戶后海條件有哪些;野鴨在生物鏈中所處的位置,從而引申到了解野鴨與后海環保的具體關系。 三、學生動手準備階段: 組織啟發學生們的愛鴨、護鴨主題活動,自己動手準備宣傳品。如:畫兒童畫、寫兒歌、打印傳單、書寫標語等。 四、宣傳活動階段: 組織各中隊到社區、出版報、貼標語、演講,組織五(l)中隊(環保班)上后海環保崗——野鴨島開“我為野鴨找媽媽”現場會,向游人散發傳單、兒童畫。尋鴨啟示等。 五、反饋和總結階段: 收集家長、居民的反饋意見,收集同學們此次活動的體會。輔導員收集各中隊的意見,加以總結。 六、今后的活動設想及護鴨措施: 1、增加護鴨小隊節、假日的巡邏措施,為野鴨站崗、放哨; 2.每周和護鴨叔叔(什剎海公園管理處的曲叔叔)聯系一次交流情況; 3、每周統計一次野鴨的數量,發現情況及時匯報給曲叔叔; 4、撰寫野鴨與后海水質情況調查報告,對此進行進一步的深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