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案一年級下:18課 鼓兒響咚咚
[分析]鼓兒響咚咚
一、教材分析 鼓兒響咚咚
鼓兒響咚咚,民族打擊樂器,造型簡潔,其中有些鼓在鼓體、鼓面裝飾上有各種色彩和圖案,傳達著歡樂與喜慶。本課鼓兒響咚咚即以鼓為內容題材,開展綜合性的探索學習。
通過鼓兒響咚咚設置音樂情景,模擬敲鼓動作,進而引發學生“做鼓”、“敲鼓”的激情,鼓兒響咚咚使學生自覺、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本課教學內容偏’重于對鼓體、鼓面及鼓邊的裝飾與表現,通過對民間舞蹈中各種鼓的欣賞與了解,引導學生利用廢舊紙杯、紙筒、鐵筒等材料,制作出具有不同創意的鼓,并隨著音樂的節奏,開展“敲鼓”的活動,感受藝術帶來的愉悅。
由于鼓兒響咚咚學習內容生動、有趣,使用材料的伸縮性也較大,學生可直接利用材料本身的圖案和色彩,略加美化,便能成為一面小鼓,也可以自己重新裝飾,充分地表現自己的創造才能。
二、教學目標
◆充分激發學生參與綜合學習活動的熱情,體驗制作與表演的樂趣。
◆學習鼓的裝飾方法。
◆通過學習活動,初步感受不同藝術間相互交融與襯托所帶來的美感。
三、教學設計
本課教學設計須強調激發學生參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熱情,營造寬松、熱烈的教學氛圍,將學習裝飾鼓的基本方法和靈活運用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并融入到教學活動之中,獲得新的審美體驗,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全課圍繞“敲鼓”、做鼓、敲鼓的三組活動展開教學,并通過情境設置、模擬表演——欣賞感受、探究方法——創造表現、自主表演——欣賞評析、教學延伸等教學環節來有效地實施活動,使教學過程清晰、流暢,環環相扣,層層深入。
情境設置、模擬表演環節可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強化情緒的渲染,充分激發學習熱情。欣賞感受、探究方法的過程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通過對民間舞蹈中的鼓的欣賞與教材作品的分析,引導學生進行有意觀察,采用設問、討論等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制作鼓的基本步驟及鼓的裝飾方法等。創造表現、自主表演是體現教學效果的關鍵部分,應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做出自己滿意的鼓。自主表演可采用單獨或分組合作的形式。
評價可以分組交流自己在活動中體驗到的制作與表演的樂趣與感受,以集體評議的方式比一比誰的小鼓好看又好聽。
教學延伸環節可展示用廢舊材料制作的其他打擊樂器,鼓勵學生課后嘗試做一做。
作業要求:運用繃、撕、剪、貼、畫、扎等方法,裝飾筒狀的廢舊材料,制作成一面好看的小鼓,然后敲一敲,聽一聽。
四、教學建議
◆建議學生選擇筒狀廢舊材料時,除了考慮它的圖案和色彩,還應適當考慮敲擊時發出的聲音。
◆注意組織教學,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敲鼓”活動組織可設置一定條件,或表演或隨音樂敲擊,或分組配合表現出輕重、緩急、流動的音響效果。
(皮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