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教學雜談
如教學《燕子》一課,文章的主旨是讓學生通過圖文感受燕子的可愛和春天的光彩奪目?稍诮虒W中教師發現學生們對為什么燕子站立在電線上嬉戲卻不會觸電的問題頗感興趣,于是她沒有就此切斷學生的質疑問難,而是積極鼓勵他們去探究。但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還沒有達到豐富的程度,所以雖經多時的探究均告無果。教師便讓學生想辦法利用身邊的資源來解決問題,很快學生得到了電線分為零線與火線,零線不帶電而火線帶電,只有當同時接觸零線與火線時才會產生電壓,使電流通過。鳥兒們總是雙爪同時抓住同一條電線,因而不會產生電壓,電流也就不會從它們身上通過,自然也不會觸電。當教師問及采用何種查找方式時,2/3的學生說是用了網絡,因為它方便快捷,只要在專門的搜索網站中輕輕敲入“為什么鳥兒站在電線上卻不會觸電”的關鍵詞句,數以千計的相關信息便會出現,這顯然比自己分類查詢書籍來的便利得多。網絡資料因其速度快、咨詢量大、開放性、搜索方便的特點把人們一網打盡。學生們也正是因為索繞在腦際的各式問題總能很快的通過這一手段得以解決,因而變得更加充實起來。由舊知引入新知,由已知探索未知,學生們正是在這樣的不斷學習、不斷查閱資料、不斷自主探索中逐步形成創新意識,逐步形成創新精神。
【甘肅省天水市天水師范附小 妥金錄】
〖讓閱讀教學閃耀智慧的光芒·巧妙設疑,生發智慧〗
清朝唐彪認為:“凡理不疑必不生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胡學者非悟之難,而疑之難!彼未麑W者陸九淵也說:“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币虼,質疑、設疑在閱讀教學中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執教《燕子》一課時,描寫燕子外形的第一段有一句“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燕子!蔽矣X得這里的動詞“湊”大有文章可做,與我們平時的理解大相徑庭,所以我向學生提出:這個詞你認為用得好嗎?同學們有說好的,有說不好的。認為好的理由是:
生1:先寫羽毛,再寫翅膀、尾巴,在我們面前呈現出的燕子外形像動畫一樣,一幅一幅地組合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
生2:用“湊”字顯示出了變幻美。
生3:用“湊”字更具動態感。
生4:用“湊”字更顯簡潔。
而認為不好的同學說:
生1:“湊”的羽毛、翅膀、尾巴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樣子。
生2:“湊”只能用于東西之間的組合,如玩具、風箏等,而不能用于具有生命動感的燕子。
生3:“湊”給人感覺太隨意。
生4:“湊”忽視了燕子的完整性。
此時一生質疑:“湊”用得好,因為作者抓住了燕子最突出的特點來寫,并非面面俱到,就像寫妥老師,最突出的外貌特征就是戴著一副眼鏡,這正是我們要學之處。
師:同學們,沒想到一個“湊”字的分析與辨疑帶來你們如此精彩的見解,讓同學們既感悟到了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性,同時又掌握了觀察與表達要突出重點的寫作方法,真是一舉兩得。
課后,我將這一案例寫成了《怎一個“湊”字了得》的教學反思。
其實,在閱讀教學中,設疑、釋疑是常用的教學方法,但疑要疑在關鍵處,疑在可探究處,疑在精妙處,切不可泛泛質疑,面面俱到,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質疑、釋疑中生發出個人獨特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