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最喜歡鈴兒》教學反思
《奶奶最喜歡鈴兒》教學反思之一
本節(jié)課的學習是我在學生對生字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本課,我提前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及相關的閱讀資料準備了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式進行教學,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會,還可以選擇合適的課程資源。
本課語言簡單學生容易理解,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老奶奶的神態(tài)、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老奶奶和孫子的對話的重點句。體會老奶奶為什么那么愛小鈴鐺的原因,也體會其中的深厚感情。教學中尊重了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在學生中間交流體會到老奶奶為什么這么愛這個鈴鐺的真正原因。在引導學生交流體會的同時,要相機指導學生讀好有關的句子和段落。
在實際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課文,根據(jù)要求來自由讀課文,靜讀多讀,讀懂,讀中自悟。
本課語言清新自然,生動有趣。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反復閱讀自悟自得。所以,設計教學過程時,要把閱讀作為重點,主要是讓學生在課堂上讀懂,讀通,讀熟課文。備課時,抓住重點。要多讀,善讀,每讀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讀懂本課的主要內容就達到目的了。
本節(jié)課我把主動權利交給學生,學生相互討論,在合作學習中深刻的領會本課的內容。教學中存在很多的不足點,如語言欠缺等等,今后的教學中盡自己的能力去教好所有的課程。
《奶奶最喜歡鈴兒》教學反思之二
在三年級下冊和第一單元“親情”中,編排了《奶奶最喜歡的鈴兒》這篇文章。
預習課文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看到這個題目,你能猜出這篇課文主要是寫什么內容嗎?很多學生都說是寫奶奶最喜歡的一種鈴。我接著問道:“如果讓你來寫這個題目的作文,你會怎樣去寫呢?”“課文寫的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樣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尋找答案。”
學生通過認真地預習就明白了,文章主要是寫奶奶和冬冬之間的濃濃親情。整篇文章看似寫奶奶最喜歡的鈴兒,實際上卻是通過鈴來寫奶奶愛冬冬,冬冬愛奶奶。接下來,我就順理成章地提出要求:“你從哪里看出來奶奶疼愛冬冬,冬冬關心奶奶?從文中找出來。”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找出相關的詞語和句子。通過品讀詞語和句子,學生也明白了,原來課文中不出現(xiàn)一個“愛”字,卻也能表達出親人之間濃濃的愛意!
通過學習,學生也發(fā)現(xiàn)了文章的一個重要的寫作方法:這篇課文以對話為主,和我們平時寫作的方法不一樣。通過學習,學生也能體會出:在這一老一小有說有笑,有問有逗的對話中,奶奶和孫女的親密關系表露無疑,濃濃的親情浸透其中。文中沒有提及“愛”,卻處處流淌著“愛”。而且整篇文章在這一老一小的對話中,顯得非常有趣味,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下去。
學習了這篇文章,學生不但明白了“親情是需要用心經(jīng)營”的,而且也知道了親情是愛的互動,并表示愿意向冬冬那樣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對親人的愛。
《奶奶最喜歡的鈴兒》教學反思——借鑒數(shù)學組的教學模式
首先,課題就讓我琢磨了半天,這個“鈴兒”是讀兒化音呢,還是分開讀呢,想了半天還是覺得兒化音好一些。設計好了教學過程,但是又有一些疑問,于是就在課前和辦公室的老師攀談起來,這下可好了,發(fā)現(xiàn)自己設計的問題太多,語言太啰嗦,正在思考怎樣濃縮,上課鈴響了……匆匆走進教室,先前的流程全亂了,這堂課肯定糟了。前面的字詞還是采取的傳統(tǒng)模式,讀詞、解決形近字、多音字等等,接下來就拋給了學生一個很大的問題——默讀課文,說說你的體會。2分鐘過去了,沒有一個人舉手,我知道問題提得過大了,于是我就啟發(fā)、引導學生解決一些重點的詞語和課文的大意,總算把這節(jié)課“混完了”,滿頭大汗。第二課時我準備把文章的重點段直接提出來請學生談體會,范圍一縮小,學生就能說了。奶奶愛冬冬、冬冬愛奶奶等一系列的話題就此展開了。后面我給出了一個問題——文章寫得好,好在什么地方?用了哪些描寫的方法?引出了對話和重點的動詞,請學生仿寫了對話,一課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