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書》教學設計與反思
③再交流。學生回答,老師板書:雨痕、波痕、礦物……。
理解“雨痕、波痕、礦物”,并想象省略號省略了什么,最后欣賞礦物(演示課件)。
④說話訓練。還是用“因為……所以……”說一說為什么石頭像書。
⑤師生對讀第六、七自然段。
c、理解第九自然段。
①請找到第九自然段的同學一起來讀一讀這一段。
②說說這一段告訴我們什么。(師板書:樹葉、貝殼、小魚……)
③理解“化石”。(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遺體或遺物等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演示課件,欣賞化石。
④練習說話。用上“因為……所以……”再說說石頭為什么像書。
⑤分男女生朗讀第八、九自然段。
d、理解第十一、十三自然段。
①學生自由朗讀這兩段,并想想石頭書能告訴我們什么,用直線劃出來。
②交流,板書:告訴我們……
③出示填空,指名口答。
化石告訴我們:這里曾是__________,后來變成了__________,又過了很多很多年,地殼__________,這里又變成了__________。石頭書會告訴我們__________……
④探究。
再讀第十一、十三自然段,并聯系上文,想想勘探隊員是根據什么來推斷這里曾經是密林和大海的。
⑤師生對讀第十至十三自然段。
(4)小結。
再次出示句子:“石頭書里的學問還真不少呢。”
川川和磊磊經過刨根問底,明白了石頭書里的學問,那么同學們,川川和磊磊這樣刨根問底給你帶來了什么啟示或讓你想到了什么?
(我們要用心的讀書,這里的“讀”是指我們平時的讀書嗎?)
(“讀”是指探索、研究)
三、總結談話
這節課我們一起探索了石頭的奧秘,知道石頭里原來有這么多的學問呢!
教學反思:《石頭書》一課是科普小品文,教學重點是以多種形式進行朗讀訓練,讀好人物對話,感悟課文內容。難點是感受巖石這本大書的神奇趣味,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趣和探索精神。培養利用多種渠道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要上好這堂課并不容易,我在經過多次研究教材后,課文中“刨根問底”這個詞語引起了我的關注。從詞語上來看,它是一個本文要重點理解的詞語,“刨”還是本課的生字;從文章內容來看,它是對文章多次對話內容的一個巧妙總結;從寫作手法上看,它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從教學設計的總體考慮來看,它可以作為一個突破點,解決《石頭書》當中的問題。所以我由中心詞“刨根問底”入手,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輔助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培養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多種朗讀形式深入感悟課文,了解“巖石”這本大書中的自然科學知識,使學生有感“趣”、知“趣”到探“趣”,并拓展視野,自覺的探索大自然,開發初步的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