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金子》教案
季瑾:
能夠直接切入課文重點,讓學生充分解讀文本。但是剖析得太過細碎,失去了文章的整體性。
評課人:丁安文 張靜 季瑾
教
學
反
思感 悟 文 本 美
——《金子》教后反思
我想,一堂課下來,有頗多感受,一時也難以說清。還是結合這堂課,從幾個方面談談我對語文、對課堂的認識,并力求深刻反思自我的不足。
一、創設情境,真切體驗
語文新課標指出:要確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閱讀中要“注重情感體驗”,并使學生“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里的“體驗”是親身經歷、聯系自身的體味。它具有親歷性、內發性和獨特性,是通過學生親身實踐來認識周圍事物的過程。
閱讀教學中,只有學生將文本所蘊含的內容、情感與自身的認識、情感緊緊聯系起來的時候,才能真正讀懂意思、讀出韻味、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來。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在教學中精心創設體驗的情境,讓孩子們走進文本,走進彼得的世界,感受他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在淘金無望時的孤獨無助以及種花成功的喜悅。這樣,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是一個活生生的彼得:有血有肉、有優點也有缺點……他們也情不自禁的關注著他的舉止行為、關注著他內心的情感變化。當他們讀到彼得幾番磨難,終于獲得成功時,不由得深深感嘆:“天無絕人之路!”這是他們在深入的情境中的真切體驗,也是他們來自文本的獨特感悟。
二、從密切的生活聯系感受真實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我們都生活在真實的世界里,不可避免的,孩子們每時每刻都在被形形色色的觀念影響著。這些觀念左右著他們的成長,也真實的反映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不能視而不見,應該珍視這些課堂上生成的寶貴資源,積極組織引導,讓它們“為我所用”,在思維的碰擊中創造火花。
初讀課文第一部分,孩子們很容易將彼得和成群結隊的淘金者混為一談,認為他也很想“發財”。確實,這是人的一種本能,雖然這個理解超出“標準”,我沒有否認。但是,老師應該馬上引導孩子們將彼得和淘金者進行比較,發現他們有著本質的不同:彼得雖然也是抱著“發財”的目標而來,但他更是吃苦耐勞、持之以恒的工作著的人。這樣,既尊重了孩子們真實的思想認識,又巧妙地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讓他們在課堂上感受了真實,提高了輿論導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