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甲生讀:
師:你們聽出來了嗎?他把哪幾個詞讀得特別好?
生:他把“高高”“準是”兩個詞讀得特別好。一個語調上揚,一個讀得特別肯定。
師:(請甲生)你能說說你為什么這么讀嗎?
甲生:因為讀“高高”語調上揚了,才能讓人感覺白云飄得很高。而準是是一定是的意思,要讀得肯定。
師:你的語感真好!哪個同學還能用其它的詞來表示“準是”的意思?
生:一定是、肯定是、確定是、必定是、絕對是……
師:你們的認識超過了老師的認識,悄悄告訴你們,老師備課時,只想到了“一定”“肯定”。希望接下來的學習中,你們會有更多的認識。
師:誰忍不住想讀下面一個詩節?
生讀
師:你覺得哪個詞寫得最有趣?
生:“搬家”,這是擬人的寫法。
師:抬頭發現了大自然的語言,低頭也看到了,作者的心情怎樣呢?同學們試著自己讀讀這兩節,看看你產生什么心情?
生讀后談:(興奮、高興)
師:把這種興奮、高興的心情送到詩句里,把這兩節連著讀讀。
(體會連連發現語言的暢快。)
{在這兩個詩節的交流中,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讀懂詩句,培養語感。老師的導是在學生的自讀和自評上,學生在朗讀訓練中體會作者的感情,一切都是以學生為中心。老師的激勵在此環節中也體現了敏銳、恰到好處的功能。當一名平時不發言、且成績差的學生給圖配上詩句后,雖說這不是個難題,但老師卻巧妙地啟發了學生:“ oo將詩送給了這幅畫,你們想把什么送給他?”使學生在鼓掌的同時學會了稱贊別人。當學生說出一連串的詞來代替“準是”時,老師誠懇地承認自己只想到了兩個詞,動情地夸孩子的“認識超過了老師”,并提出要求“希望接下來的學習中,你們會有更多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同時培養了創新、超越教師的精神。}
2、學習4、5詩節
師:你們讀得真好,讀出了詩的節奏,聽到這,老師也躍躍欲試,讓我也來讀讀我喜歡的兩個詩節,好嗎?不過你們待會兒要從老師的朗讀中猜出我喜歡這兩節詩的原因。)
師讀
生:你喜歡反問句。因為我聽到你把反問語氣讀得很強烈。
師:你讀讀看。
學生讀。分組讀兩個反問句。
師:你能換種說法嗎?
生:(改成陳述句)
生:我覺得老師不只是喜歡反問句,這兩個反問句也是比喻句。你喜歡這里的比喻,所以你讀“逗點”“省略號”兩個詞時特別重,也特別開心。
師:(出示“逗點—蝌蚪”“省略號——大雁編隊”兩個畫面,讓學生感受這兩處比喻的精確。)
生:我覺得老師您應該喜歡這兩個詩節里的擬人句。
師:(驚喜)怎么說?
生:作者把大自然當人來寫了,說它會寫字;還把大雁當人來說,說它會“編隊”。
生:這也是比喻句。作者把水面、藍天都比成了大自然寫字用的紙。
師:作者的想象大膽而且合理,豐富而且貼切。這描寫是多么精彩呀!
生:老師您還喜歡春天、秋天,兩個季節。
師:嗯?
生:你在讀“春天來到人間”和“秋天就在眼前”兩個詩節時,語氣里充滿了幻想。
師:同學們,你們都是老師的知音,剛才你們學會了傾聽,也學會了思索。誰愿意陪老師一起讀讀這兩個精彩的詩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