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流淌在學生心中——《掌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
2、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段,深入理解課文,懂得課文中兩次“掌聲”的含義。
3、領會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懂得要主動地關愛別人,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與鼓勵。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后的變化。
教學難點:
通過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
教材簡析: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組的第一篇課文,寫的是殘疾女孩英子內心很自卑,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不得不面對全班同學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學們給了她鼓勵的掌聲。掌聲從此改變了英子的生活態度,她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著面對生活”。課文通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鼓勵和關愛。
學情分析:經過近兩年半的學習,學生對閱讀有故事情節的課文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他們喜歡閱讀,樂于用朗讀表達心中的喜怒哀樂。通過平時的培養與訓練,大部分學生有一定的聽讀評價、朗讀評價、相互評價的能力;并能夠通過個性化的閱讀,理解語言,感悟其情,而且學生善于把文中的語言文字轉化成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本班學生在平常的學習中,樂于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來表達心中所想、所感、所悟。還有少部分學生也能在別人的帶動、感召下,努力向他人學習,闡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是班中絕大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平時他們感受更多的是別人對他們的愛,卻很少能理解他人的內心感受,缺少關愛他人的情感體驗,理解英子的內心感受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學會換位思考在本課的教學中尤為重要。
教學指導思想與設計理念:
1、指導思想: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力圖體現兩條主線:
以讀促思——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通過反復品讀,引導學生懂得文中詞語的意思,并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體會人物內心世界,從而生成個性化的理解。
以讀悟情——引導學生在品讀中積累,在品讀中感悟,豐富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
2、設計理念:
通過自讀自悟這個最基本的語言實踐,讓學生在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交流、自主表達中,體驗人物情感,走進人物內心,品味文章的人文內涵,提高語文素養。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發愛
1、通過上節課,初讀課文,你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
2、初讀課文時,英子給我們留下了不同的印象。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印象呢?
二、研讀課文,感悟愛
(本環節旨在前后對照,感受英子的變化 )
1、精讀第1自然段,感知英子的“膽小、自卑”。
(1)用你喜歡的讀書方式讀第一自然段,可以大聲讀,可以小聲讀,也可以同桌合作讀-----
質疑:原來的英子是個怎樣的孩子?從哪些語句體會到的?
(2)課件出示:
“她很文靜,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課前,他早早地就來到教室,下課后,她又總是最后一個離開。”
(3)品讀感悟,指導朗讀:
a、“默默地”是什么意思?英子的心情怎樣?帶著你的理解讀一讀。
b、對這句話,誰還有不同的體會?帶著你的體會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