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三首(鹿柴 江上漁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精選3篇)
古詩三首(鹿柴 江上漁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1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背誦三首詩。
2.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詩的主要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一首古詩《鹿柴》。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柴”的讀音是“zhà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古詩《鹿柴》。
王維,唐代山水詩人的代表之一,他還是畫家、音樂家。他的詩以寫山水為主,畫面感強,對聲音敏感是他的詩的特點。《鹿柴》是王維的《輞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順。
鹿(l))柴 返(f3n)景 復(f))照 青苔(t2i)
2.檢查自讀情況。
3.教師范讀。
4.看插圖,讀詩句,想想每句詩說的是什么意思。
(三)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1)用自己的話說說前一個分句的意思。
(2)讀整個詩句,說說“但、聞”的意思。
但——只聞——聽見。
(3)讓學生讀詩句,然后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1)齊讀第二句,并看圖,說說與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兩個分句的意思。
說說“返景”的意思。“復”的意思。
返景——陽光斜射進深林。 復——又,再。
(3)讀全句,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3.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明確:這首詩寫的是在深邃幽靜的山林里,只聽見有人在說話,但看不見人,只有陽光透射過密密的叢林,照在青苔上。
4.這首詩,表現了一個怎樣的意境?
詩人描繪了山林的幽靜,寫出了詩人在山林深處,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感覺。
(四)指導朗讀
鹿柴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五)總結
1.朗讀全詩。
2.背誦古詩。
3.學習了這首詩,請你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它表現了一個怎樣的意境?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二首古詩。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板書)江上漁者,請同學們解釋“漁者”是什么意思?
明確:指打魚的人。
范仲淹,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詩詞散文都寫得很好,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等八人被稱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寫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詩歌讀通順。
鱸(l*)魚君(j&n)子
2.檢查自讀情況。
3.教師范讀。
4.看插圖,讀詩句,想想每句詩說的是什么意思?
(三)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理解第一句“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1)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2)理解整句詩的意思。
明確:鱸魚:魚名,長江中下游一帶出產。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歡鱸魚的味道鮮美。
(3)學生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2.自學第二句詩,“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1)理解:君——你
一葉舟——像一片樹葉那樣的小船。
(2)讀全句,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明確: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漁船,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多驚險啊!
3.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4.讀了這首詩,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四)指導朗讀
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里。
(五)總結
讀了這首古詩,你體會到了什么?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三首古詩。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板書)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遇到下雪;“宿”:“投宿”;“芙蓉山”山名;“主人”:詩人投宿的人家。
劉長卿,唐代詩人。字文房,河間(今河南)人。詩多寫身世之嘆和山水隱逸的閑情逸致,也寫反映離亂之作。文筆簡淡,意趣閑遠,形成沖淡洗練之風格。長于五言,稱為“五言長城”。有《劉隨州詩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相逢(f6ng) 芙(f*)蓉(r$ng)劉長卿(q9ng)
日暮(m)) 貧(p0n)窮 犬吠(f8i)
2.檢查自讀情況。
3.教師范讀。
4.看插圖,讀詩句,想想每句詩說的什么意思?
(三)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用學習前兩首詩的方法,自學這首古詩,理解詩意。
明確:這首詩寫的是天晚了,寒冷的白雪覆蓋著破爛的茅屋。聽到外面木柵欄門旁的狗叫聲,原來是主人冒著風雪,連夜趕回來了。
2.教師適時引導,點撥、解疑。
3.這首古詩描寫了一個什么樣的景象?
(四)指導朗讀
(五)總結
教案點評:
初讀中明確學習古詩的方法,通過看圖、讀詩句,整體感知每句詩的大意。學習理解詩句、詩意時能抓住重點字,感情朗讀等體會古詩韻律、語言,想象詩中的意境和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背誦以達到語言的積累。
探 究 活 動
1、同學們,學習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你能想象一下,當時詩人看到主人家的生活環境,他可能會想些什么?聽到主人回來的聲音,他會有什么樣的表情?什么樣的動作?什么樣的語言?請你在眼前展示一幅畫面,然后用詩歌形式變“畫”為“話”。
2、做個小詩人。
說起寫詩,同學們一定覺得離我們很遙遠,其實,詩離我們很近。想想吧,你最早接觸的就是詩了——因為當你還在襁褓里的時候,媽媽就給你唱歌謠了。那些有趣的、好聽的歌謠,就是詩,要讀懂詩,寫好詩,必須明白詩歌的特點,然后根據這些特點和要求去讀、去寫。
感情健康、觀點鮮明,是詩歌寫作的第一個要求。詩貴含蓄,但含蓄并非撲朔迷離,模棱兩可,使讀者摸不著頭腦。兒童詩應抒發健康明朗之情,它應借助藝術形象清晰而不朦朧、鮮明而不晦澀地表達美好的思想感情。
構思新穎,富于情趣,是詩歌創造的第二個要求。寫詩不能抽象、空泛地抒情,要借助外界的形象抒發表達濃郁的感情。如一首題為《海帶》的小詩,以奇特有趣的想象,用短短的四句話,滿含感情地渲染了大海的美,充分表現了大海的神韻:“我真想見見海的女兒,/但每次都沒找著。/今天總算不壞,/撈到了她的飄帶。”意境優美,含蓄雋永。再如這樣的詩句:“一只蝴蝶從籬外飛進來,/豌豆花問蝴蝶:/‘你是一朵飛起來的花嗎?’”想象別致,充滿詩意,天真有趣。
語言明快,富于音樂美,是詩歌寫作的第三人要求。由于它的押韻和分行,讀起來節奏感特別強。這也就是我們常在中隊會時,喜歡朗誦一些詩篇的原因——它的濃郁感情色彩,它的瑯瑯上口的語言和抑揚頓挫的節奏,使我們能受到強烈感染,給人以力量,并給我們的集會帶來一種節日氣氛。
古詩三首(鹿柴 江上漁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2
21、古詩三首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鹿柴》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據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正確背誦《鹿柴》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導言激趣
古詩,是我國文化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鮮花,它以和諧的韻律,敏銳的觀察,奇妙的聯想,精巧的構思,精練的語言,含蓄的表達,博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繪大自然美麗景色的古詩,齊讀課題。
二、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以前,我們學過許多古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的?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出示投影,明確學習古詩的方法。
1.知詩人,解詩題。
2.解詞連句知大意。
3.展開想象悟詩情。
談話導入 :這節課,我們就運用上述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鹿柴》這首古詩。
三、學習古詩《鹿柴》。
1.知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畫家、音樂家王維所寫。
請學生補充介紹有關王維的資料。
2)解詩題。
“柴”,通“寨”,指導有籬落的鄉村別墅。
2.讀詩解意。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讀準字音,畫出不懂的詞語。
2)指名讀全詩,糾正以下字的讀音。
“鹿柴”的“柴:讀作“zhài”,不要讀作“chái”。
“返景”的“景”讀作“jǐng”,不要讀作“yǐng”。
“青苔”的“苔”讀作“tái”,不要讀作“tāi”。
3)自學詩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復”中間是“日”不是“目”。
3.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的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青苔:深綠色的苔蘚植物,生長在潮濕的地面上。
2)自己試著把句子的意思說一說。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靜的山林里,只聽見有人在說話,但看不見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陽光透射過密密的叢林,照在青苔上。
4.展開想象,悟詩情。
1)自由練讀、背古詩,體會詩的意境。
2)請學生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講的是詩人感受到的一種什么樣的景象。
(這首詩描寫了夕陽西下時空山深林中的幽靜景色。前兩句以人的話語聲來反襯空山的幽靜,著重從聽覺方面描寫環境的寂靜。后兩句以明亮的夕陽返光,反襯出山林深處的幽暗,是從視覺上來描寫環境的幽美。聽覺與視覺相結合,構成一幅空山人語、深林夕照的畫面。詩中寫返照的陽光、幽暗的樹林、深綠的青苔,色彩豐富、絢麗。空山中有“人語”,深林中有陽光,使描寫的環境有了生字。這樣描寫有聲有色,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3)給點時間讓學生討論:
①在這首描繪的景象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
②學生這首詩你還有哪些疑問?
(為什么前兩句明明寫“人語響”,我們卻說它寫空山的寂靜?后兩句寫“返景”“復照”,我們卻說它寫深林的幽暗?)
4)教師小結:
《鹿柴》這首詩描繪了山林的幽靜,寫出了詩人在山林深處,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感覺。
5.練習朗讀,試背誦。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讀時注意自然停頓,讀出韻味。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2)自己試背。
3)同桌互背。
4)集體背。
四、作業 :
背、默古詩;預習下一首古詩,查有關作者資料。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江上漁者》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2.根據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正確背誦《江上漁者》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想象力。
教學過程 :
一、檢查復習。
1.集體背誦《鹿柴》;請幾名同學背。
2.出示學習古詩的方法。
二、知詩人,解詩題。
1.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范仲淹所寫。
學生補充介紹有關作者資料。
2.解詩題。
漁者——打魚的人。
這首題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魚的人。
三、讀詩解意。
1.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出沒”的“沒”讀作“mò”,不要讀作“méi”。
“風波”的“波”讀作“bō”,不要讀作“pō”。
2.自學詩中的生字。
(1)區分“漁”“魚”。
(2)“君”字第二筆右邊要出頭。
3.齊讀《江上漁者》這首詩。
4.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往來:來來往往。
但;只。
美:鮮美。
出沒: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風波:風浪。
(2)自己試著把詞意連起來說說句意。
一、二句:在這一帶來來往往的行人,只喜歡鱸魚的味道鮮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中飄著,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多么驚險啊!
(6)把四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四、展開想象,悟詩情。
1.請一名學生朗讀全詩,學生邊聽邊想象,打魚人那只像片樹葉的小船在風浪里飄蕩,時隱時現,場面驚險。
2.課堂討論:
(1)詩人在這首詩中講了幾種人?他們有什么不同?
(2)從哪兒看出打魚人的艱辛?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通過討論,使學生了解到詩中講了兩種人:吃魚人和打魚人。吃魚人只愛鱸魚的味道鮮美;打魚人捕魚十分艱險。
打魚人為了捕魚,每天要駕駛著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飄蕩,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生命危險,自身無安全保障。他們的勞動成果是來之不易的。
詩人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反映吃魚人不知打魚人的艱辛。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3.練習朗讀。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里。
4.匯報、評讀。
5.自己試著背誦,同桌互背。
6.作業 :
背默古詩《江上漁者》;預習下一首古詩,查找有關詩人資料。
板書設計
江上漁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
一、檢查復習。
1.集體背誦《鹿柴》《江上漁者》。
2.請幾名同學背。
3.回顧古詩的學習方法。
二、知詩人,解詩題。
1.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劉長卿所寫的。
學生補充有關詩人的資料。
2.解詩題。
出門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農夫家里。
三、讀詩解意。
1.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宿”讀作“sù”,不要讀作“shù”。
2.自學詩中的生字。
(1)區分“暮”“幕”“墓”。
(2)“貧”上下結構,上邊是個“分”,不要寫成“ ”。
“蓉”上中下結構,中間是個“ ”。
“吠”“大”字上面不要丟點。
3.齊讀《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
4.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日暮:天色將晚。
柴門:樹枝做的門。
蒼山遠:蒼蒼茫茫的遠山,一直連向天邊。
貧:窮。
(2)自己試著把詞意連起來說說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遠望蒼山,路途遙遠,得找個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個貧窮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從柴門邊傳來了狗叫聲,知道是主人冒著風雪回來了。
(3)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四、展開想象,悟詩情。
1.請一名同學有語氣地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體會意境。
2.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描繪的是怎樣的一幅景色圖?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寫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的寒山夜宿圖。它通過旅客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環境,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清貧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
4.可根據詩的內容,試著畫一幅“風雪夜歸人”圖,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5.練習背誦古詩。
(1)自己試著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體背。
6.作業 :
背、默古詩,試著給爸爸、媽媽講講古詩的意思。
板書設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劉長卿
古詩三首(鹿柴 江上漁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背誦三首詩。
2.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詩的主要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一首古詩《鹿柴》。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柴”的讀音是“zhà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古詩《鹿柴》。
王維,唐代山水詩人的代表之一,他還是畫家、音樂家。他的詩以寫山水為主,畫面感強,對聲音敏感是他的詩的特點。《鹿柴》是王維的《輞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順。
鹿(l))柴 返(f3n)景 復(f))照 青苔(t2i)
2.檢查自讀情況。
3.教師范讀。
4.看插圖,讀詩句,想想每句詩說的是什么意思。
(三)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1)用自己的話說說前一個分句的意思。
(2)讀整個詩句,說說“但、聞”的意思。
但——只聞——聽見。
(3)讓學生讀詩句,然后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1)齊讀第二句,并看圖,說說與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兩個分句的意思。
說說“返景”的意思。“復”的意思。
返景——陽光斜射進深林。 復——又,再。
(3)讀全句,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3.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明確:這首詩寫的是在深邃幽靜的山林里,只聽見有人在說話,但看不見人,只有陽光透射過密密的叢林,照在青苔上。
4.這首詩,表現了一個怎樣的意境?
詩人描繪了山林的幽靜,寫出了詩人在山林深處,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感覺。
(四)指導朗讀
鹿柴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五)總結
1.朗讀全詩。
2.背誦古詩。
3.學習了這首詩,請你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它表現了一個怎樣的意境?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二首古詩。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板書)江上漁者,請同學們解釋“漁者”是什么意思?
明確:指打魚的人。
范仲淹,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詩詞散文都寫得很好,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等八人被稱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寫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詩歌讀通順。
鱸(l*)魚君(j&n)子
2.檢查自讀情況。
3.教師范讀。
4.看插圖,讀詩句,想想每句詩說的是什么意思?
(三)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理解第一句“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1)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2)理解整句詩的意思。
明確:鱸魚:魚名,長江中下游一帶出產。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歡鱸魚的味道鮮美。
(3)學生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2.自學第二句詩,“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1)理解:君——你
一葉舟——像一片樹葉那樣的小船。
(2)讀全句,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明確: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漁船,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多驚險啊!
3.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4.讀了這首詩,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四)指導朗讀
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里。
(五)總結
讀了這首古詩,你體會到了什么?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三首古詩。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板書)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遇到下雪;“宿”:“投宿”;“芙蓉山”山名;“主人”:詩人投宿的人家。
劉長卿,唐代詩人。字文房,河間(今河南)人。詩多寫身世之嘆和山水隱逸的閑情逸致,也寫反映離亂之作。文筆簡淡,意趣閑遠,形成沖淡洗練之風格。長于五言,稱為“五言長城”。有《劉隨州詩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相逢(f6ng) 芙(f*)蓉(r$ng)劉長卿(q9ng)
日暮(m)) 貧(p0n)窮 犬吠(f8i)
2.檢查自讀情況。
3.教師范讀。
4.看插圖,讀詩句,想想每句詩說的什么意思?
(三)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用學習前兩首詩的方法,自學這首古詩,理解詩意。
明確:這首詩寫的是天晚了,寒冷的白雪覆蓋著破爛的茅屋。聽到外面木柵欄門旁的狗叫聲,原來是主人冒著風雪,連夜趕回來了。
2.教師適時引導,點撥、解疑。
3.這首古詩描寫了一個什么樣的景象?
(四)指導朗讀
(五)總結
教案點評:
初讀中明確學習古詩的方法,通過看圖、讀詩句,整體感知每句詩的大意。學習理解詩句、詩意時能抓住重點字,感情朗讀等體會古詩韻律、語言,想象詩中的意境和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背誦以達到語言的積累。
探 究 活 動
1、同學們,學習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你能想象一下,當時詩人看到主人家的生活環境,他可能會想些什么?聽到主人回來的聲音,他會有什么樣的表情?什么樣的動作?什么樣的語言?請你在眼前展示一幅畫面,然后用詩歌形式變“畫”為“話”。
2、做個小詩人。
說起寫詩,同學們一定覺得離我們很遙遠,其實,詩離我們很近。想想吧,你最早接觸的就是詩了——因為當你還在襁褓里的時候,媽媽就給你唱歌謠了。那些有趣的、好聽的歌謠,就是詩,要讀懂詩,寫好詩,必須明白詩歌的特點,然后根據這些特點和要求去讀、去寫。
感情健康、觀點鮮明,是詩歌寫作的第一個要求。詩貴含蓄,但含蓄并非撲朔迷離,模棱兩可,使讀者摸不著頭腦。兒童詩應抒發健康明朗之情,它應借助藝術形象清晰而不朦朧、鮮明而不晦澀地表達美好的思想感情。
構思新穎,富于情趣,是詩歌創造的第二個要求。寫詩不能抽象、空泛地抒情,要借助外界的形象抒發表達濃郁的感情。如一首題為《海帶》的小詩,以奇特有趣的想象,用短短的四句話,滿含感情地渲染了大海的美,充分表現了大海的神韻:“我真想見見海的女兒,/但每次都沒找著。/今天總算不壞,/撈到了她的飄帶。”意境優美,含蓄雋永。再如這樣的詩句:“一只蝴蝶從籬外飛進來,/豌豆花問蝴蝶:/‘你是一朵飛起來的花嗎?’”想象別致,充滿詩意,天真有趣。
語言明快,富于音樂美,是詩歌寫作的第三人要求。由于它的押韻和分行,讀起來節奏感特別強。這也就是我們常在中隊會時,喜歡朗誦一些詩篇的原因——它的濃郁感情色彩,它的瑯瑯上口的語言和抑揚頓挫的節奏,使我們能受到強烈感染,給人以力量,并給我們的集會帶來一種節日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