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教案
老師在量角的時候,發現這邊太短,
學生說可以把邊畫得更長一些時,教師用教具再一次演示。
師:延長以后角的大小有沒有變?
通過剛才的測量,我們又一次證明了,角的大小和什么是無關的?
生:又一次證明了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三)鞏固
1.估計三角尺中各個角的度數,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各是多少度。
出示一塊三角板
師:三角板上的三個角,你最熟悉哪個,幾度呢?那這個角呢?誰來估一估?(把學生估的寫在黑板上)
師:誰估得準呢?動手量一量。誰愿意到上面來量一量,有困難的同學可以看上面的同學,也可以求助同學、求助老師。
出示另一塊三角板。
師:這塊三角板上的角呢?這是幾度?(操作同上)
估得準不準,也動手量一量。
2、用一副三角尺能拼出哪些度數的角?
3、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學到了什么?你覺得哪些地方是要注意的?
4、猜一猜:出示一個一條邊被擋住,一條邊指著20的角。
師:這個角的一邊被擋住了,猜一猜,它是幾度角呢?為什么?
教學反思
《角的度量》是在學生認識了銳角、鈍角和直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第一次試教到最后上課,我進行了三次大的修改,每一次修改都得到了老師的制指導和幫助,同時也讓我發現了自己許多的不足和欠缺,通過這一次的上課經歷,我有幾點較大的收獲和啟示,也對新課程實施中的一些問題有了更多的認識。
1:尊重學生的認知起點
在第一次試教中,在認識完量角器后,我直接讓學生自己拿量角器試量,雖然,并不是要求每個學生都會量,但由于學生對量角器還比較陌生,幾乎四分之三的學生是一點都不會量,當反饋的時候,學生也不知道如何去表達量的方法。第二次試教的時候,我讓學生在量角器上找角、描角,希望通過描角讓學生體驗量角的時候也應該頂點對中心,設想是很好,但是由于量角器上最直觀的直角,卻在學生讀角的時候起了誤導作用,而且描角也花費了許多時間,效果也并不理想。在第三次試教的時候,把這一環節改成了讀角,不但教會學生讀角,并在讀角的過程中蘊涵量角的方法,引導學生去發現量角的時候也應點重合、邊重合。這樣的設計,學生不但基本上都會量角,而且把量角的方法也歸納得非常好,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2、充分預設,把握生成
第一次試教,由于準備匆忙,只考慮環節的設計,對于我這樣的設計,學生會出現怎樣的回應,會有怎樣的生成都沒有預設,臨時的語言引導肯定比不上事先預設的效果。在后來的幾次試教中,在老師們的幫助下,較充分地預設了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致使學生的回答基本都落入了老師的“圈套”,看似生成,實為預設,充分提高了課堂效率。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磨課的過程是痛苦的,付出是艱辛的,但回過頭來,就知道自己收獲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