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學反思(多篇)
第一遍讀《教學反思》就給了我一種深深的震撼,這些老師太偉大了,他們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之中,竟能筆耕不輟,將自已的教學實踐當作一件藝術品來精雕細刻,那一篇篇對教學過程,教學思路的反復勘酌,讓我驚嘆不已,又自嘆不如。看來,新課程標準讓每一位老師站在了統一的起跑線上,誰不爭先,誰就要落后,而落后就意味著淘汰。明白了這點以后,我又反復讀了兩遍,三遍……《教學反思》,對陳校長的話反復琢磨,對照自已,尋找差距。同時也更虛心地學習這些老師的好的做法。其中我對曾偉紅老師,蘇瓊老師的幾篇教學反思,感觸頗深,下面就曾偉紅教師的“《桂林山水》教學反思”談談心得。首先,我認為曾老師在這節課上提出了一個“如何利用班級資源幫助學困生提高”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提出是緣由她對個別學困生的細致觀察。曾老師在反思中闡述到“我們班是個兩極分化比較嚴重的班級,好學生會令人驚奇,學困生讓人擔憂”,而“有較大問題的學生有三個,其中蔡偉平的學習讓老師無從下手”……。從這段話中,我也產生了類似的困惑:當我們的課堂要實現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時,如何來保證學困生也得到他應得到的發展呢?老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服務者如何去深入學困生的內心去發現他們在思維上、心理上真正的“困難”呢?曾老師想到了利用班級資源。
這不由使我想起了我在教學中發生的一件事:四年級的字詞學習,仍然是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為了保證學生及時準確地記住學過的生字、詞語,我每周五第4節語文課都要報聽本周來學過的生字詞,這形成了習慣。開始幾周,我盡量利用周未及時批改,并評出“百字聽寫的冠軍獎”(前十名),周一晨會后進行表揚,并將作業貼在“學習欄”內,供大家欣賞學習。開頭幾周,效果很明顯,冠軍獎幾乎要選出二十幾個(滿分的學生多),但隨著學習的推移,難度的加深,學困生逐漸暴露問題,我發現這個獎勵的方法不靈了。偶然的一次機會,我班黃炎興華(學困生)對我說:“老師,這次報聽我比黃念聘(另一名學困生)高了五分,他一定氣死了,我很高興……”,我不由得將黃炎興華的學習情況與黃念聘進行了對比,發現他倆有很大的相同點:都住碧海天,平時雙方家長接送孩子總在一起聊,習慣于將二人進行橫向比較,而且兩人父母都忙,在關外工作,一周回來一次,平時都由爺爺奶奶照顧,兩人學習很差。我發現他們是一對典型的“競爭對手”,一個想法產生了:讓他們互批互改,是不是效果更好呢?我著手進行了嘗試,果然,他倆較上了勁:你盯著我的本子,我挑你字的毛病,兩人都不敢把字寫潦草,生怕被對方抓住錯誤,這樣一來,不僅兩人達到生字、詞語每次都能過關,就連背書、考試兩人都比著干。受此啟發,我陸續將幾對學生設置成“競爭對手”如:曾靈一和饒亦然,丁婷瑜和楊柳婷,韋健和陳軒磊,……。我常常用開玩笑的話激起他們內心“要強”的勁頭,這就像玩游戲一樣,不斷地讓他們想戰勝對方,淘汰對方。我想這也是合理利用班級資源的一種方法吧,希望對曾老師有點啟發。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審美過程是一種見情、見性、見靈、見神韻活動,*的是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魯迅說,文學作品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審美從文章三美入手。